01
第五篇公众号推文姗姗来迟。
上月我还在朋友圈扬言要每个月写两篇公号文章,但一个月过去,我却还在躺平。
今天是10月的最后一天,我也算是用亲身经历演绎了什么叫“靠Deadline维持着最后的行动力”。今天就用这篇文章来硬刚拖延症。
02
及时行乐、趋易避难
是什么导致拖延?个人觉得,最大的原因,是畏难情绪衍生出来的逃避心理。
及时行乐、趋易避难,只想做简单跟舒适的事情,在舒适圈内逃避真正的困难。
举个例子,对于现阶段的我来说,写一篇文章还是存在着一定难度,每篇都要绞尽脑汁地想写什么内容。而且自身表达能力有限,有时候想得丰满,可是写出来却很骨感。
在我为内容纠结发愁的时候,为了逃避就会刷起短视频,因为潜意识里觉得写文章是需要花上好几个小时去思考、梳理、表达的工程,短时间内不一定会有好的阅读量。
而刷短视频不需要思考,只需躺在懒人椅上轻刷屏幕,就可以收获许多欢娱。
这种心态,就是拖延的开始。
03
今天犯错,明天补救
“今天完成不了这个事情,那就明天吧……”
到了明天,就变成“还有别的事情要处理,既然已经拖延了一天,那就再拖一天吧……”
这应该是大部分“拖延症患者”内心的真实写照。
但往往,当我们说"明天"或者"下次"再做的时候,会过于乐观地预估明天的形势。
总以为明天的自己会比今天的自己有更多空闲时间,明天的自己比今天的自己更加有执行力。
把未来的自己想象得很好,的确是一种动力,但它不能成为把事情拖延到明天的理由。
04
容易被我们忽视的拖延陷阱
去年看了一本书叫《自控力》,书中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概念,叫做“道德许可陷阱”: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做了一些“好事”之后,我们便会不自觉降低对自身的道德行为标准,纵容自己去做“坏事”。
有一次周六在家加班,工作已经完成了一半,便想放松一下刷个头条。
结果大数据立马给我推送了一部非常喜欢的电视剧片段,之后又继续推了这部剧的好几个片段。
于是我不仅刷完了所有片段,还重温了一整部电视剧,完全不想再继续工作。最后,我在周日晚上才完成原本前一天就可以完成的工作。
在生活当中,我们常常会这样不自觉的跳进拖延症的“道德许可陷阱”。
吃了三五天的减肥餐,就奖励自己吃一顿火锅炸鸡,结果好不容易减掉的体重,不降反升;连续阅读半个月后,觉得自己坚持这么久了,可以休息几天,结果就再也没有翻开书的欲望了。
每当做过“好事”,我们就会感到自我良好。这种自我良好,为将来做“坏事”,为今后的纵容找到了借口,有了道德许可——我应得的。
可以说,“道德许可”为我们的拖延提供了通行证。
05
那么,该怎么面对拖延症?分享三个我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首先,精细目标,消除模糊。
许多人认为,自己之所以拖延是因为事情处理起来非常困难。
但其实,真正的困难往往比想象的要小很多。觉得它困难,是因为对目标的认知太模糊。每个人都想更加自律的生活,心里总在想我每天要健身、我每天要阅读……有目标是不错,但不够具体。
分享一个比较有效的办法:通过文字的形式进行每日复盘,给自己制定更加详细的目标。
“做30个俯卧撑,1分钟平板支撑”就比“今天要健身”精准,“阅读《许三观卖血记》30分钟”比“今天要阅读”具体。
这几天,我也一直在坚持记录,明显感觉行动力有所提升。
当我们脑海中有具体清晰的目标、规划,做事情才不会拖延。
认知越清晰,行动越坚定。
其次,不要把“打卡”,误认为是目标本身。
一开始,我们坚持阅读、运动是为了自身成长,为了更好的自我督促,往往会开始“打卡”。
但最后完成打卡反而成了我们的最终目标,一旦有一次停止打卡,就很难恢复之前的行动。
所以要明确我们做事情的真实动机,阅读是为了让自己的认知得到成长,运动是为了让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康,朝着这个目标本身去行动,比为了完成全勤打卡更有意义。
最后,先行动起来吧。
拖延的时候我们内心也会感到无比焦虑,明知道时间余额不足,依然在做无关紧要的事情。心中焦急如火,做的事情南辕北辙。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10分钟法则”:面对诱惑,先等10分钟,面对拖延,先做10分钟。等待10分钟,能让自己先冷静下来理性思考;先做10分钟,就会发现事情没那么难,可以把事情完成。
立刻行动,是缓解焦虑、克服拖延最有效的办法。
分享一段我非常喜欢的话给大家:
事物往往在它的雏形阶段最容易解决,像一个怪物的幼崽,一旦你错失了这个时机,想升级完再来打,那么幼崽也能生长为巨兽,而且它的成长速度,始终会快于你的升级速度,直到永远不可能战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