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教授的话,源自2016年8月18日《中国青年报》一片署名曹旭刚的文章。
对大多数人而言,马云、马化腾之类的成功其实是一个很遥远的话题。鼓励毫无社会经验和工作经历的大学生盲目追求创业成功,无异于怂恿他们自杀。能够让自己安稳地过着日子,未尝不是一种人生幸福。
29岁的河南青年孙海岩,8年时间,前赴后继地参加了63次公务员考试,他对于渴望生存在体制内的狂热追求让人震惊。其实又何止他一个人,每年公务员考试时人山人海的景象我们早已习以为常。是不是进入公务员系统,人生就会产生阶层跨越的质变,不得而知,但人对生存最基本的安全感与归属感的需求,再往高处说,是“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的文化氛围,让进入体制变得格外诱人。
对于千千万万出生于农村家庭,才不惊人,貌不出众的青年而言,将“死到体制内”视为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并愿意为之付出巨大代价,可以理解。
那么,这样的人生悲哀吗,可耻吗?
能够通过自主创业改变命运当然好,但创业需要资金,资金从何而来?青年创业风险高,银行自然是最不愿意将资金投放到此类高风险区域的。依靠父母多年积累投资创业,一旦失败,血本无归,家庭很可能因盲目创业而致贫,其经济成本及社会成本都高到无法承受。
在大多数人眼中,成功者往往被鲜花掌声围绕,过着豪车洋房锦衣玉食的生活。但在注目成功者同时,我们忽略了更多失败者的存在事实。正所谓一将成名万骨枯,媒体对于成功者的过度渲染夸大,造成青年人对财富与成功错误的认知与判断。据统计,2017年,全国有超过100万家创业公司倒闭,也就是说,平均每两分钟,就有一个曾经胸怀宏伟梦想的创业公司倒闭。
《哈姆莱特》之问,“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进入体制,过着平稳安定的生活;还是决然创业,拿青春豪赌明天,这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是,很多人穷其一生都只是一个普通人,甚至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可能一辈子都在为生存挣扎。
人生其实就是不断的得失选择,有得到就必然有失去。成功的人生,就是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种人,而不是终日在被人的价值观里陷入彷徨。幸福不是由别人评判的,而是内心对生命的一种主观感受。
生命的体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们无比羡慕成功者,也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人上人,但是纵观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所谓成功的人上人又有几个?如果我们能够让自己安稳地过着日子,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依附于体制,然后寻求一种安稳而有尊严的生活,对于近日的青年人而言,并不是件丢人的事情。
为什么要给体制说好话?因为人在年轻时,需要一个已经存在的体制成为人生的“培养基”
培养基(英文Medium),是供微生物、植物组织和动物组织生长和维持用的人工配制养料。体制对于年轻人,就是这种具备了各种成长所需元素的培养基,你不需要去冒着孤注一掷的风险从零开始创造,体制已经为你提供了完备条件。你只需要毫无经济成本地、拿来主义地使用一切,在培养基中安全、稳定地成长,待到你有足够力量抗拒外在环境风险时,培养基的作用会自动消失,那时的创业,才具备了最接近成功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