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关于电影《末代皇帝》的影评。
朋友曾经对我说过一句话,当你吃到一道菜,觉得不好吃的时候,那是因为,你没有吃到正宗的。
而在看《末代皇帝》时,我就想起了这句话,我们对某一段历史或历史上的某一人物感到陌生的时候,恰恰,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身临其境。
在没看电影前,我对溥仪的印象是历史书上印着的一句话:他是清朝最后的一个皇帝。
而在看完电影后,我对溥仪的印象是,一个活生生的楚门,一个最孤独的孩子,一个被时代抛弃的人。
溥仪,演着属于自己的戏,活在那个时代的楚门。
所不同的是,楚门,不知道自己的真实生活是一场戏,而溥仪,很清楚,楚门的电影有观众,而溥仪的戏曲没听客。
从三岁被强行送进宫中之后,溥仪就开启了属于他的戏曲。
他是主角,皇宫中其他的人都是配角,日复一日地上演着早已经定好了的剧本。
一个孩子,一个才三岁的孩子,就必须陪着整座皇宫中上千的人演戏,最可笑的是,他们还告诉他,你是主角,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可是真相是,
溥仪说:“我想回家。”然后他们告诉他:“还不行。”
溥仪再说:“我要戴眼镜。”他们又告诉他:“不行,剧本已经定好了,改不了。”
当溥仪,被宣布退位后,他们还是,不愿意散了这场戏。
整个皇宫已经成了一座没有听客的戏园子,为什么唱戏的还不下台,无非就是惦记着那些行头,他们偷了一件又一件。
终于,溥仪说:“我要改写剧本。”
于是乎,他驱散了大量的太监,但是,戏,仍就没有散场,零星的配角依然陪着他,继续上演。
有一天,溥仪,可以回家了,可是,他入戏太深,已然出不来了。
再一次的,在满洲国,继续上演属于他的戏曲,只是,这一场戏,剧本依然被写好了,而他,却丢失了改编权。
他是什么时候,走出角色的?
应该,是他从监狱被释放的那一天,真正属于他的角色,才刚刚开始。
溥仪说:“幸好,还来得及。”
皇上,一个世界上最孤独的孩子。
三岁入宫,他丢失了母亲的陪护,却获得了大量的玩伴,可惜的是,这些玩伴,都是上了发条的玩偶,没有思想。
几年后,幼弟出现,好不容易来了一个同龄的小伙伴,可是,一直视如母亲的奶娘却被送走了。
成长中,一名睿智的英国先生成为了新的太傅,他教他英语,数学,地理等西方学说,唯独,无法陪他一起玩。
长大后,他成亲了,还娶了两个妻子,但他无法和她们平等对话,因为,她们是他的附庸。
入狱后,他被隔开了,因为到那时了,他都还没学会穿衣,系鞋带,他不曾真正的独立过。
他是什么时候,不再是一个孤独的孩子了?
也许,是他种下第一株植物的时候,他找到了属于他的爱好,与花为伴。
溥仪说:“真好,还有你陪我。”
一国之君,被时代所抛弃的人。
懵懂学语时,他学的是,四书,五经,孔孟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被退位后,他学的是,英文,数学,西方历史,先进的君主立宪思想。
离开皇宫后,他学的是,舞蹈,歌剧,纸醉金迷,毫无用处的花花公子做派。
满洲国君时,他学的是,平等,独立,相互尊重,幻想中的君主复辟。
关押监狱中,他学的是,责任,劳动,认识自己,做自己思考的普通人。
他是什么时候,跟上了时代的步伐的呢?
当曾经的仆人,勇敢地对他说:“我不再是你的仆人了。”
他忽然醒悟了吧。
溥仪说:“你好,我是个花匠。”
溥仪,他的君王身份再加上身逢乱世,让他很难在哪一个派别中,真正的站稳脚跟,即便他身边围绕着许许多多的人,都没有一个能交心,他是一个真正的孤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