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以后,每年我都会给自己定目标,新计划出炉的那一刻动力满满,但这些动力就像为数不多的不可再生资源一样,没过多久就耗尽了。规划的目标一两个月后就遗忘到一边,最后不了了之。
产生这些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有80%是因为设定了错误的目标,好的目标能够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把动力变成可再生资源,推动我们前进。
如何设定目标让动力能有持续的来源呢?
在设定目标之前,先来了解一个观点。要想让自己高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贸然跨到困难区会让自己受挫,而始终停留在舒适区会让自己停滞。
在欲望上急于求成,总想一口吃成个胖子,导致自己终日在困难区受挫;在行动上避难趋易,总是停留在舒适区,导致自己在现实中总是一无所获。如果我们学会在舒适区边缘努力,那么收获的效果和信心就会完全不同。
以上观点来自于周岭的《认知觉醒》,也是我在这本书上学到的最大收获。
1.位于舒适区边缘的目标
通过以上观点,结合到目标设定上来,不难发现,在舒适区内的目标是无效的,困难区的目标难以达成会降低行动力,位于舒适区外围伸展区的目标,够得到又有一定难度,是最有效的目标。
刚开始健身时,我经常给自己定下50个俯卧撑,50个深蹲的任务,但当时完成10个俯卧撑都有些吃力,50个俯卧撑对当时的我来说,是位于困难区的目标,拼尽全力也难以达成。
目标无法完成带来的挫败感,一度让我放弃。直到把俯卧撑的目标调整到20个,有点难度但稍微坚持一下就能完成。达成目标的成就感,也是下次运动的动力来源,这方法帮助我养成了运动的习惯,可见合适的目标对行动力的重要性。
所以设定目标的第一要素就是,了解自身跟目标的差距,这也是定目标的基础,设定一个能够完成,但达成有一定难度,的目标是最合适的,而达成目标的成就感也会成为动力的来源。
2.清晰明确的目标
目标过于笼统不清晰,不够明确,会导致执行时面临选择。做选择是极为耗能的一件事情,没有足够的自控力,大脑会刻意回避。因为逃避模糊和不确定性是人的本能,所以定目标时要足够具体。
比如,要利用周末的时间提升自己,具体要提升什么,上午做什么看什么书,看哪里教程视频,都要确定好。再严谨点,可以对周末每个时间段进行规划,比如,7:30起床,7:30-8:00吃早餐,8:00-10:00阅读《影响力》,具体到点的规划,能让到达这个时间点时不用再做选择,有利于提高执行力。
3.拆分目标
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一年的目标划分成12个月的小目标,一个月的目标可以划分到每周,目标拆分得越细,越容易有明确的概念。
立下一年阅读20本书的目标时,我们可能对20本书的概念有些笼统。拆分到每一天后,一天要读20页,对于20页的阅读量会更直观,也能算出来每天大致需要留给时间给阅读。也能联想到一天中哪个时间段,最适合完成这个阅读量。目标细分,跟规划到点一样,能够提高执行力。
拆分目标最重要的点是,拆分出一个最接近,立马能够完成的目标。这个目标可以帮助我们先行动起来,然后走向下一个小目标。
同时设立多个短期能达到的目标。打个比方,定下今年看10本书这个目标时,可以设定一个看20页的目标,60页目标,120页目标。一步步达成这些短期的目标,类似于打怪升级的感觉,也能带来任务完成的使命感,形成正向反馈。
4.把目标公之于众
发朋友圈,告知亲朋好友,让他们了解你的目标规划,话说出去了,通常都会想办法完成,人人都希望自己言行一致,不要小瞧说到做到的力量。
罗伯特·西奥迪尼在《影响力》一书中有提到,人人都有一种言行一致(同时也显得言行一致)的愿望。
一旦我们作出了一个选择,或采取了某种立场,我们立刻就会碰到来自内心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按照承诺说的那样去做。所以勇敢得表达自己的目标,这也是动力的来源。
最后的话:
用摘果子来比喻目标,站着能直接够到的目标,是位于舒适区的目标,很难达到成长的目的。
位于树顶的果子看着很诱人,难度也最大,一旦超过太多会因为避难趋易的本能,降低执行力度。
兼具成长和行动力的目标,位于舒适区边缘的伸展区,目标完成有难度,但是踮起脚也能够得到。
只有最后能作用于现实的学习
才是唯一有效的学习
关注小白龙一起取经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