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八佰的故事发生在1937年的11月,是第二次淞沪会战的最后一场战斗。
2. 关于第二次淞沪会战,起因是7.7事变后,华北沦陷。日军的机械化部队即将沿着华北平原从北往南推进。中国历史上,以北攻南,只要渡过长江,整个南方将无险可守。为了开辟第二战场,将日军的推进方向从以北攻南改为以东攻西(晚年蒋纬国语)。8月13号,国民政府在上海抢先动手,史称“第二次淞沪会战”。
3. 当时的中国和日本,是一场实力及其悬殊的较量。除了背靠国土这一点优势外,中国在任何方面都远远落后于日本,这是一个农业化国家和工业化国家之间的正面军事对抗。
4. 正因为知道实力极其悬殊,所以国民政府在战斗的第一阶段就投入了自己所有的王牌部队,分别是87师、88师、36师、教导总队和税警总团。前4个是德械师,最后一个是美械。
5. 这批军人,原本是国民政府的种子部队,他们当中所有的人,都是精挑细选,作为未来的班、排长来进行培养。当时国民政府希望在经过一定的战火锤炼后,他们可以作为整个军队的骨干分散到全军去。只可惜,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埋骨于淞沪,以及后来的南京。
6. 德械师作为中国当时的王牌部队,和普通日军的火力对比勉力可以持平,至于其他的地方军队和保安总团,则相去甚远。整个淞沪会战,中日军队的伤亡比例是1比7。对,我们用7条人命,才能换日本人1条命。
7. 抗日战争很难,有多难?除了火力配置和物质上的巨大差异外,整个会战期间,在淞沪的前线部队,往往一天连一顿饭都吃不上。他们必须饿着肚子,在敌人的海陆空重压之下,用血肉之躯,来筑起我们新的长城。
8. 为什么呢,因为当时制空权完全沦于敌手,任何炊烟都会引来日军的疯狂轰炸,为了不暴露位置,前线部队只有在夜里,才能啃上一口发霉的大饼。
9. 但是即使拼尽全力,国军还是没有办法阻挡日军的前进,在罗店,也就是后来被称为“血肉磨坊”的地方。国军平均一天要损耗一个5000人的满编师。第67师201旅的蔡炳炎旅长,曾在战斗中高喊 “本旅将士,誓与阵地共存亡,前进者生,后退者死” 最后全旅官兵全部殉国,无一生还。
10. 现在很多书本,告诉我们,当时国府畏战,其实并不完全正确。当时国民政府高层,有很多人认为不能打,打就要亡国灭种,这些人自诩自己为低调俱乐部。
11. 所谓的低调俱乐部,其实一点不低调,你所能想象到的国府大员,如汪精卫、孙科、周佛海、胡适还有顾祝同,其实都是低调俱乐部的成员。甚至在地方军阀中,也大多不希望和日本开战,像山东的韩复榘,以及华北的宋哲元。当时国府高层,最坚定的主战派只有两个,分别是蒋介石,还有冯玉祥。
12. 其实我身边的人,大多对于那场战争没有太多的了解。平时电视剧里,除了手撕鬼子,也寥寥有对抗战战场的描写。原因比较简单,因为过程实在太过于屈辱。
13. 在对日战争的14年中,我们据一城守一城,守一城丢一城。我们守不住东北,守不住热河,守不住华北,也守不住上海,号称坚城的太原,在日军的进攻下,只守了一天。甚至为了阻止日军机械化部队的推进,我们不惜自己掘开了黄河,千里平原,沦为一片泽国,千万百姓,只能流离失所。屈辱,实在太过屈辱了。
14. 但是我不想责怪他们,因为我知道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已经付出了自己的一切。
15. 我们的陆军,以血肉之躯来阻止日军的推进,没有有效的反坦克武器,只能以人肉炸弹和日军的重甲同归于尽。我们的海军,选择自沉入海口,以此来阻挠日军的军舰。我们的空军,驾驶着落后战机,以一敌5、以一敌7,抱着必死的决心冲上天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没能活到1938年。
16. 后来因为万历十五年名满天下的黄仁宇,年轻时曾是黄埔系的军官。在见识到了和日军巨大的实力差距后,他在日记中,把蒋校长类比为民国的陆秀夫。对,就是那个南宋最后的战时丞相,在崖山兵败后背负少帝“国事至此,陛下只能以身殉国”的陆秀夫。
17. 从上到下,没有人相信我们可以打赢这场战争,这就是1937年的中国。很难,但是再难,也必须撑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