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刘若英的《我敢在你怀里孤独》这本书一直躺在购物车里,上次买书凑折扣因为名字的原因把它舍弃了,怎么看都是鸡血励志名儿啊。巧合的是最近在图书馆看到了它,读完感觉在沙滩找到了珍珠般。所以第一件事情,必须平反一下最初对题目的偏见。
书中有一段提到,心理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说,他认为完美的相处关系是“窝在爱人怀里孤独”,它的意思是刚开始恋爱的情人总有说不完的话,但时间长了之后,总会走到无话可说的片刻,有些人碰到这种情况会感到紧张和不安全,生怕两个人的关系无法继续,但真正成熟美好的关系是—即使两人暂时无话可说也无所谓,相对无言,就暂时沉默,可以静静地躺在对方的怀里孤独,这是两人相处互相信任的极致表现,也是最高境界。
所以不得不改观理解这个书名的精妙含义之处。
02
关于自处
作者不会因为坐错车下错站而失措,反倒会享受这错误的意外。我很吃惊原来还有人和自己一样,就算下错的车站离目的地很远,如果没有时间或者事件的限制,伊然这种片刻会变成惊喜。
我们一般从空间上和心理上去区分独处或者自处,一个人的旅行,一个人的独居亦或者是人群中的自处。小时候我们会用个性、独特、甚至孤僻来形容独往的小伙伴,长大后反倒因为忙碌的工作而没有了独处的时间,甚至在假期中无所适从。这个时候就是体现会不会自处的时候了,不会的人可能只是把这种空白时间当成寂寞,而有自处能力的人便是最舒适的状态了。而它其实只是一种生活方式,爱或不爱,都是需要经营的烟火气,也是面对自己时的一种态度。
选择所能承受的
准备这本书的素材的时候刘若英身怀六甲,她说,结婚是一件随时可以反悔的事情,可是生小孩不行,做妈妈了意味着你得一直往前走。而这种身份会与本身的生活方式相冲突,当妈妈了,完全没有自我了怎么办?后来在很多个时候也就不纠结这个问题了,因为比起考虑“自处”、“相处”,重要的是她掌握着生活的主动权。她说,我希望永远握有自己最终的选择权,如同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句话“选择我所能承受的”。所以在身份发生冲突时,它本质的问题其实是是否握有主动选择权,是否是自己所能承受的,这样问题也就简单明了多了。
两性关系中的成长
所谓山盟海誓是死人之间的承诺,活生生的人是会成长的,两人在成长的过成中,总会存在方向不一致,速度不一致的问题,这也是摩擦的源头,如果这个时候去追究以往的承诺,势必会有现有的问题和承诺没有履行到位的冲突,也就有了叠加压力。所以,在两性关系中学会重新理解、重新欣赏对方的成长,是非常必要的一件事情。
所谓完美的父母
朋友的父母催他们生小孩子已经不是一次两次的事情了,她总是说,我还没准备好,还没成熟到去做完美父母。书中有一个观点,小孩如果生在完全幸福的家庭里面,父母从不吵架,堪称绝对完美。而这样的小孩会不会少了点创造自己生命的活力呢。每个人在接受身份转换的接受度不一样,有的顺应历史生理自然,有的则需要很大的勇气去承担。不做完美父母的另一个角度也许是,孩子面对自己生命的时候会有更多的机会去改善创造,这份鲜活的缺陷也许比完美父母创造的路径更有魅力吧。
婚姻关系中的独立性
刘若英和老公的书房是分开的,一个在这头,一个在对角线的那头,互相不打扰。她提到这种生活方式的时候忽然想到以前的一个同事,因为未婚夫喜欢打游戏,而选择分手的故事。我们设想未婚夫只是打游戏娱乐而不沉溺,那还需要分手么?所以引出一个问题,在婚姻关系中,保有各自的独立性是否是非常有必要的呢。显然,我很赞同作者的相处方式,我相信有独处能力人才会有相处的能力。如果两者的关系太紧,就跟弹簧一样,必然会反弹亦或者失去本有的弹性。婚姻必然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因为信任而能坦然,因为坦然才不会因为各自的角落而猜疑。
也许持有独立性的婚姻对象,才会有婚姻保鲜的一种意外收获,互相成长的吸引力吧。
03
这本意外不错的书,也带给我很多意外的收获。当你开始站在另一个角度去考虑与自己的相处,与他人的磨合的时候,很多问题其实也没有那么难。矛盾、不安全感、迷失、身份定位等等负面的情绪或者事情都有其必然的积极一面。就像我们一个人去唱歌、吃饭、看电影一样,别以为一个人做这件事情显得多么的孤单可怜,谁知道这其实是他最为珍贵快活的时刻。一个愿意从大众的走向人流中逆向行走是一件多酷的事情。最难能可贵的是,当事人乐在其中,并且选择了面对自己的时候的一种最舒适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