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千古名言”大家一定不陌生。它常常被大人们当做教育孩子的金句,但众口相传的就一定是不可质疑的吗?未必——
“读万卷书”是不错,小学起,略有知识面的孩子就常常能在课堂普及学习中大出风头,这对一个孩子的自信心培养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长大后,虽懂得谦逊不再炫耀,但不一样的思考模式往往能使人在生活与学习中找出最快捷舒适的路。
而对于“行万里路”我始终无法理解,不理解它在当今社会为何还这么流行——当然,我说的并不是独自旅行的追梦者。我所说的,是当下中国最为流行的旅行方式——自驾与旅行团。
我也曾经历过疯狂的自驾游与更疯狂的旅行团,一周后回家,只记得摩肩接踵,挥汗如雨;只留下发昏的大脑和满内存的相机(大多照片是别人拍下“请求”我回家后发还)。在几次旅游中,我发现至少百分之八十的游客是父母孩子组合,孩子有百分之九十是少年。百分之十是儿童。
这个数据完全在情理之中,我认为这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教育箴言”使得父母认为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导致的结果,也许多数父母认为“读书”与“行路”起到的作用是相同的,所以父母们对于孩子的不愿读书,首先想到的解决办法就是行万里路。父母们说,“见过的市面多了,肯定强过死读书!”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要想明白这些,首先请看“行万里路”原句的意思——走入仕途,为皇帝办事。而并非现在人们认为的“见世面”。也许会有人说,古今异义嘛,都是有道理的。那么,如果“行万里路”真的作走一万里的路来译,那我们又该如何理解?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各家学子出山后并不急于投入仕途,他们首先游历各国,揣摩天下大势,各地情况了然于胸,后效力于一国。而且学子们的游历并不是走走看看,而是在各国各乡居住,与本地居民相熟。如此自可提高眼界,了解民俗。
而如今,“旅游”已和“游玩”同义。连同一个旅行社的人都极少相互沟通,又怎么做到了解当地习俗?如此出游,只是劳民伤财,远不如在家上社交网站寻觅一笔友,交流思想与当地情况。后者既开阔了眼界,又有了也许可以交往一生的朋友。这是当下做到“行万里路”效率最高的方法。父母不必多疑孩子会网恋或者遇到诈骗,这些都是可以促进他成长的东西,如果你连自己孩子能识破网络骗局的信心都没有,又如何能在将来放心让他踏出家门?(当然,会见网友的事情家长不得不仔细斟酌,尤其当你的孩子是女性。)
当然,更好的方法就是想办法让你的孩子先静下心,读了万卷书,再去游历天下,这样不仅可以使已经腹有诗书的孩子交到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也能够做到对旅行中的所见所闻有更深层的见解,其前途定不可限量!但这对孩子的学习习惯要求太高,需从小培养读书之雅趣,若突然之间强加给孩子负担,以蛮力驱驰,很容易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