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对于慈善的不同态度

巴菲特有一次到中国来,劝马云捐掉所有的财富。

马云问巴菲特:你今年多大年龄?

巴菲特:“80”

马云:我80岁也捐掉,但是现在还需要用钱给更多的人创造价值。

汶川地震中,王石就曾因只捐款200万而被网友吐槽太少,耿直BOY王石顶着这些压力随即来了个万科“员工的捐款以10元为限”的经典理论。

资源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应该发挥在产生更大价值的地方。

慈善和公益,是一种回馈社会的方式,从平民老百姓,到首富,都会有接触到慈善和公益。

每个人的经济能力不一样,在养家糊口的老百姓之中,是如何对待慈善和公益的呢?

老百姓中,谁患重病了,亲戚朋友经常会伸出援助之手,表达慰问。

在农村,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习以为常,但也有一些个例。

某一家人,平时不与亲戚朋友有太多礼尚往来,当这家人的成员病重了,大家便不太愿意伸出援助之手。

在一个传统地区,互惠的机制是根深蒂固的,一旦有人破坏了互惠的机制,就会遭到抛弃。

大多数人是,我生病了,你来看我;我便会去看你。

这是一种什么逻辑,这并不是慈善和公益,而是一种特殊意义上的经济往来,慈善是一种不求回报的,等着回报的投资就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善意,上升不到乐善好施的美德层面。

朋友圈中经常会有重病发起轻松筹,有些很快就能筹集到大笔的治疗费用。

那些捐款的人,对自己的亲友有如此的慷慨大方吗?这是一个未知。

在一次高管非人力资源培训上,讲师说了一件这样的事情:有人找她化缘,劝她点捐款。

她思考了一下,回答:我家穷亲戚太多,家里人都照顾不过来,我先要照顾他们。

小老百姓对待慈善,经常会有两种态度:

一,互惠互利,你来我往;

二,不求经济回报,收获良心上的道德价值。

地方上的这些传统机制,形成了稳定的基层群众结构,也是一种经济规律。

放大了来看,慈善和公益是社会顶层的一种机制,逼捐的事情发生了不少,针对的大多是强势群体,从而形成了一种杀富济贫的风气。

稳定和平衡的区域,东部沿海捐赠到西部,利税与扶贫上的倾斜,目的是未来平衡区域之间的差异。

千百年来,文化就是如此,在底层,互惠互酬;在中上层,平衡宏观贫富差距。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互惠一个古老的原则:给予,索取……再索取 付每一笔债务,就像上帝开的账单一样。——拉尔夫·沃都·爱默生几年前,一位...
    鸭梨山大哎阅读 1,394评论 0 4
  • 马斯洛需求为产品经理分析、发掘一个产品的需求,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1、什么是马斯洛需求? 马斯洛需求全名是马斯洛需...
    王毓琼阅读 7,964评论 3 5
  • 落落和幼崽大人走出安全屋,走了没多久,就看到面前一大片茂密葱郁的森林。幼崽大人看了看森林又看了一眼落落,让她跟紧自...
    苏打水女孩阅读 178评论 0 1
  • 憋了好久,终于下雨了。上周的天气预报,预告有挺大的雨,请各单位做好防范。然而,事后看来,不过“煞有介事”。但是,气...
    细菊近荆扉阅读 238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