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重点!《城市梦想》,于每周日的19:30—20:30,在中央2台财经频道播出。
不得不说中央台最近播出了许多很棒的节目,如《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着我》、《挑战不可能》等等,当然还有今天推荐的《城市梦想》。这些节目并不像盛行的真人秀节目,除了恶搞娱乐就是娱乐恶搞。节目的形式设置新颖别致,节目中的文化内涵深厚,嘉宾的的情感交流真挚,极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最重要的是,这些节目都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责任,如《等着我》这个节目,也许它并不是年轻人喜欢看的一个节目,但是这样的一个节目却为多少与亲人失联的人们带来希望,借助这个平台,有多少人可以找到自己的根,完成自己的夙愿;又如《中国诗词大会》,再一次让古诗词流行起来。以前在语文课本里学的古诗,并没有让我感受到它的美,因为考试的设置只考查知识,并不能考查你的情怀。可是古诗在这个节目里竟然是那么美,那么有趣。如果孩子们都能去感受、领悟古诗词,这才能达到学习和弘扬中国文化的目的。
现在就说说今天力推的《城市梦想》,这个节目的内容是优秀的企业家在不说明自己真实身份的前提下去到农民工群体中,体验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第一期的嘉宾是青年企业家白云峰,他化身小白去当送奶工李根建的学徒。白云峰在节目中几度落泪,我在电视边也跟着落泪。
北京我们都去过,年轻的我们曾经也都想去,因为北京更发达,基础设施更好,教育水平更高,还有交通、服务、文化氛围等等诸多的好处。“北京”这个城市的名字,更像是一个梦想的代名词,有千千万万怀揣梦想的北漂在冷风中坚持。有的人来是为梦想,也有人来是为生存。像李根建一样的北漂一族,就是为了生存,从老家出来,为了养家糊口在北京谋一份职业。
白云峰来到李根建的家,他本来还想到最起码住的是一个屋子,但是简易的屋棚到处漏风,厨房就是门口支起来的锅灶,小小的屋子里挤着李根建的父母和妻儿,总共有5口人。
小白来了就睡到了上铺,因为上铺的风来去“更自由”,所以他一晚上就被冻感冒了。凌晨三点就要起来送牛奶,在寒冷的北京,小白说他真不想起床,在送到一个有暖气的公寓的时候,他特别想在那里随便找个地方窝着睡一觉。他觉得太辛苦了,可这就是李根建每天的生活,也是千万个送奶工每天的生活。为了生活,什么都不算辛苦。
这一集中,有两处我印象深刻,在小白和李大哥一起送完酸奶后,李大哥觉得小白太辛苦,给他拿出来一瓶酸奶,让他喝。小白喝的时候哭了,一个身家过亿的老板在喝一瓶四块钱的酸奶时却感动的落泪了。因为李大哥送一瓶牛奶只挣2毛钱,这瓶牛奶就相当于李大哥今天早上要送满满一栋楼的牛奶。
其实一个人的慷慨大方并不取决于他的财富有多少,而是看他怀有着怎么样的心地。送奶工李根建虽然穷困,但是却不小气,他有一颗敞亮的心。这也是为什么小白每次被这种真情感动落泪的原因。
第二处是李根建夫妇去给孩子找幼儿园的时候,孩子到了幼儿园,特别想进去玩,特别想融入到那个教室里。可是他不能进去玩,他妈妈要把他抱出去,他就这样用力挣扎着哭泣着......那个挣扎和哭泣仿佛用尽了他全部的力量,但是终究是无济于事。我想到每个孩子是没有差别的,可不一样的教育还是给他们不一样的未来。如果从小送奶工的孩子就没有受良好教育的机会,那他的未未来又会是什么呢?
我们都生活在这个大的社会中,你不能在得不到好的资源时,就大声嚷嚷不公平,而在作为既得利益者时,便对得不到资源的人就视而不见。农民工是弱势群体,留守儿童也是社会问题,我们应该去关心关注这样的问题,就像这个节目一样,像这几位企业家一样。也许现在做不了什么,但是有机会有可能的时候我一定尽自己的力量去做些什么 。
说到了留守儿童,节目第二集雅堂电商的总裁杨定平去体验铁骑大军回家过年。节目内容就就不介绍了,强烈推介去看节目,我就说说节目中让我落泪的部分——留守儿童。
老黄夫妇在外打工,几个孩子都是跟爷爷奶奶留在老家。老黄的儿子,喜欢玩手机游戏,吃饭也要玩。老黄想要教育孩子,可是短暂的几天时间他又不想太过于严厉。因为以前孩子因为他严厉的抢夺手机,有一段时间,拒绝接听他的电话。其实做父母的是害怕孩子的,就是因为太爱所以才怕。你玩手机怕你把眼镜看坏,管你怕你不高兴更怕伤害你的感情。可是孩子就像成长的树苗,必须去修剪它枝桠,这颗树才能茁壮成长。可是父母不在身边,面对生活中这样类似的问题,没有人去纠正,没有人去告诉你道理,他又会怎么样成长呢?
节目中老杨在去和孩子讲道理的那一段让我很感动,也许从来没有一个长辈这样子和他讲过道理,这样子告诉他为什么不对,为什么不该这样做。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着头,他这次没有反抗。
还有一个小女孩的梦想是成为婚纱设计师,老杨问她你爸爸怎么看你的梦想,她说我爸爸不知道我的梦想;老杨给老黄家买了一大袋一斤一块钱的苹果,孩子咬了一口说,这是我吃到过最好吃的苹果;老黄的邻居因为外出打工,孩子掉到河里淹死......
因为要养家不得不外出打工,又因为打工而忽略孩子的教育,有的甚至导致家庭的破裂,这实在是不得已而又不得不为。老杨在回去后,开辟了“小候鸟之家”,他用自己的力量尽可能的去帮助孩子,也许这也意味改变了一个孩子的命运。
我记得2012年的那个冬天,我在北京哥哥家过年,下楼后奇怪小区里的垃圾桶旁边怎么堆满了垃圾,住了这么久还没见到过堆垃圾的情形呀?我还正在纳闷?哥哥说,收垃圾的都回家过年了。也许我们去北京只看到了它的”高大上“,却忽略这些默默为北京付出的人,但是没有他们的北京并不是它原来的样子。
留守儿童时一个社会问题,解决也绝非易事。如果孩子的成长缺乏教导和爱,那么他们长大以后会更迷茫,到那个时候也许会有更多的社会问题。那时候再解决,一定更难解决或者变成无法解决。我带班主任的时候,班里的孩子多是留守儿童,我也是住校老师,我闲暇的时候就会和她们一起做游戏;和她们聊天,分享我大学里的故事;会买漂亮的笔记本作为她们表现好的奖励;也会把自己的小了的棉袄送给她们......也许就像老杨一样,每个人能奉献多少力量就奉献多少,尽可能去帮助孩子们。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我们的生活都是越过越好。也许久居城市的你觉得农民工和留守儿童离你很远,跟你没有关系,或者就算有关系,你也做不了什么,帮不了什么?是的,也许目前就是这样。但是我想你能去改变对农民工存有的偏见,公交车上遇到,不再因为他们衣服脏而露出嫌弃的神情;生活中遇到,不再因为他们处在社会的底层而不尊重他们;而你如果有了孩子,不要不让你的孩子和农民工的孩子玩!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在北京公交车上的一件事,我一直都想把它记录下来,可却从来没有写过。
2013年的冬天,在晚上 7点我坐上了从西单到劲松的公交车。我走了一天,很累很累,背上还背着一个大书包,推推搡搡挤在人群中。当时是下班的高峰期,车上人很多,我被挤在靠车门的地方。抬头看到一对父子,他应该是来北京务工的,他的大蛇皮袋子里装着他的行李,就放在他脚底,孩子坐在旁边的座位。我很累,我微微弯着腰,转过身来靠着车门边上的抓杆。过了一会,感觉有人在碰我,我回头,只见他把蛇皮袋子竖起来,一个手揽着着,一个手抱着孩子,给我腾出了一个座位 。他没有什么表情,只是示意我坐在这。我迟疑了一下,本想拒绝,可他已经看向窗外了,不再看我了。
我抱着书包坐在座位上,他怀里的孩子很兴奋,好奇的看了看我,他却搂了孩子一把,怕孩子碰到我。孩子转而爬向窗户一边,看着外面的灯火辉煌,他不时的兴奋叫出来,爸爸,你看,这个好漂亮 !
就这样,在那个拥挤的公交车上我暂时解放了酸疼的双腿,坐到了目的地。我旁边坐着一个农民工,他抱着沉甸甸的大行李,还抱着他兴奋的孩子 。
到站了,我下车了,却忘了说“谢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