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刚毕业的小孩儿问我说:“hi,你能不能告诉我,刚进职场的时候遇上工作的难处该怎么办?还有就是从学校过渡到职业人的心态该怎么调整?另外就是刚刚工作,收入不高该如何解决生存的问题?”
这一刻,我看见朋友圈有人发了一条状态说:“十年后你回头看看今天这一幕,自己所遭遇的一切,那都是不叫事儿”。然后我给他回复说:“哪里需要十年,一年的光景就足够让你感觉那些早已物是人非了。”
最近和一些老同学聊天,说起刚进职场第一年的感觉,记得那个时候自己去餐厅吃饭也得先看看菜价的价位,到底是一个什么水平。有个男生说:“记得那时连续一个月都在楼下的快餐店里点一份麻婆豆腐,这样即下饭又省钱。
或许你以为我要说的是一个逆袭的故事,可是我要说的如今状态是,这个男生依旧不是花钱大手大脚的人,他已经积攒了几年的工作经验和人脉,如今遇上很好的投资人,开始自己创业了。只是如今的他,每次请我们吃饭的时候,已经不是需要像当年那样斤斤计较猜价的男孩儿了,也就是说他心里不慌了。
回到开头刚毕业那个小孩儿问我的问题,我本来一开始的回答是:“你得熬,熬过去了就好了。”用我朋友的话说就是:“你没有死掉,那就一定能过上好的生活。”我还想用尼采的那一句:“那些没消灭你的东西,会使你变的更强壮。”来安慰这个小孩儿。
但是,想了一会儿,我就删掉了刚打出来的一排字。然后,我敲出另外几个字回复他:“没有一种工作是不委屈。”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很多年以前,我看艺术人生里有一期是采访奶茶刘若英的。朱军问她:“为什么你总是能给人一种温和淡定,不急不躁的感觉,难道你的生活中遇上难题的时候,你不会很气急败坏吗?”刘若英的回答就是:“那是因为我知道,没有一种工作是不委屈的。”
很多人都知道刘若英在出道前,陈升曾是她的师父。她就是著名音乐人陈升的助理,刘若英在唱片公司里几乎什么都要做,甚至要洗厕所。她跟另外一个助理两个人一周洗厕所的分工是一三五、二四六,而这另一个助理的名字叫金城武。
往事回忆的意义在于,总会让人记住美好的那一部分,至于其中的艰难,也总是被岁月所弱化。这也是我跟很多长辈,在请教他们过去经历的时候,他们对于那些过往的那些苦与难,大多数的时候只是一笑而过。因为他们自己也不知道,那些年是怎么过来的。
所以回到如今现实中的问题,作为一个非职场新鲜人,我能想起来的这几年的工作感受,也是美好多于不快乐的部分。但是这个过程中,我自己的感悟到的另一件事儿就是,我以前总以为熬过这段时光,就会好起来了。这种观点有可能是错误的,一是没有人能给出一种答案,所谓好起来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二是这个熬过去的日子里很多时候只是我们当下觉得很困难。殊不知你所经历的也就是大部分人正在经历的,但那些极端个别的案例我不想拿来论证这个事情。
刚进职场的时候,我们需要尽快学习职场规则及自己工作岗位上必要的专业技能。我敢说,我们学校里学习的那些东西,基本到了工作环境的时候都是用不上的,这个时候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和感悟能力就是最大的竞争力。当然,除此之外,大部分都是我们自己心态上的调节。这件事儿小到我该不该和隔壁的同事打一声招呼,大到比如直系领导给我安排的工作跟公司的流程有冲突,这个时候我该怎么办。
你有没有发现,这个时候你就像一个在黑暗中独自摸索的孩子,没有家人,没有老师,没有师兄姐妹儿的认同,周围一群陌生人面无表情的工作着,就像电影里的快镜头,你身后的景象千变万化,飞速流转,而你自己一个人孤独的停留在原地。
我自己本身是一个比较慢热的人,加上性格内向。所以职场的第一年里,我的状态是很恍惚的。这种状态就是我自己经常坐在工位上边干活边发呆,周围的同事和领导喊我的时候,我总是很久才反应过来。然后哦一声,这个时候领导已经走远了,我赶紧向身边的同事求助,问领导刚说了什么事情。接下来赶紧处理,但是同事很多时候传达不够准确,很多细节问题没有交代清楚,我又不能去问领导。
于是我就闷里闷腾的把事情做完,结果可想而知。肯定是被退回来,反复修改的。也是因为这样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差点儿得了抑郁症,因为总觉得自己怎么做都不对,方案交上去领导没有回话,PPT演示完了,同事们表情就是没有表情。在分享会的时候,想把气愤弄得活泼一点儿,但是不知道怎么把握一个度,就是这种没有人给你反馈的状态,让我觉得自己是被冷漠了。
几年后,我自己才慢慢摸索明白一点。作为一个职场新人,别人都是在暗中观察你所作所为的,也没有多少多经验谈资,所以他们看到的只是你个性表现和基本的职业态度,而你表现出彩的那部分,即使他们欣赏你,他们也不会表现出热情欢喜的样子。他们不是你的父母,也不是恩师,他们没有必要鼓励你。当然,从另一面来说,他们也不会因为你做的不对而用力批评你,这种不悲不喜的状态,或许就是所谓职业成熟人吧。
所以就是这种不被认可的状态,你会感觉自己做的一直不好,而且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还有就是只要在座位上干活也就算了,很多时候你是需要和各种同事打交道的。他们没有好坏之分,他们只有与你磁场合与不合的感知。于是,有时候即使是很小的事情沟通起来还是吃力,哪怕就是申请个印章,哪怕就是填一个流程表…一步步关卡,让你觉得就是在冒险游戏一样。只是这一场游戏里没有自己好玩的那一部分,只剩下闯关的寸步难行了。
也是几年后我才明白这一点,那些你看上去很吃力的部分。其实恰好就是维持职场有序进行进行的准则所在。就是因为这些你当年看起来死板麻烦、密密麻麻的规章制度,才是一个新的职业人学习到东西最快的教材。因为这些准则都是一年年完善补充过来的,你熟悉的越多,适应的越快,焦虑感就会更少一些。
很久以前,我也一直告诉自己说:“熬过这一段时间就好了”。但是我慢慢发现熬这个字已经不能给我带来更多的力量了。我渐渐意识到,在我职业上有所积累,我开始期望能够管理一个团队,接一个好的项目,这个过程中必然就会遇到我以前没有接触过的部分。比如说团队如何分工,比如说如何与其他部门的同事沟通,比如说如何预估项目能否按时完成的风险。这些比起以前那些刚进职场受到的小委屈要复杂多少了。而我也开始知道,那个坐在我对面的领导,他每天需要考虑部门协调的状况,那个每天早出晚归的CEO,需要和投资人说清项目的各种前景和优势,他还需要面对错综复杂的媒体关系。那个或许在这一秒是天上的大雁,或许下一秒是别人眼里孙子罢了。
我身边最近多了许多出来创业的朋友,以前我觉得这是一件很牛逼的事情。但时间长了,我也开始变招,看淡了这些事情,那些有想法、有思路、有策略的创业者,大部分都是不慌不忙,一步一步的完善。而另一部分人就是为了所谓的那句: “再也不在办公室干的比狗还累的就跑出来的。”结果自己在组建团队时发现,不是有几百个难处,而是没有终点的难处。因为你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情已经不是如何养活自己,还有你手下的那一批人。于是那些他们自己曾经向往的,自己当老板的想法瞬间破碎。这个世上哪有那么绝对的自由,不过脚上拷着拷链跳舞的舞者罢了。
我在一个创业论坛上认识了一个北京的创业者,他的朋友圈状态每天都是一边给自己打鸡血,一把想着执行方案。有一天夜里,我看见他还在加班,于是我问了他一句:“你这么辛苦值得吗?”他的回答是:”我一开始就知道作为一个创业者,你需要有高瞻远瞩叱咤风云的格局和事业,你也得有一个能弯下腰、做一个搬运工、清扫卫生的心态。否则你就不要来谈创业了。他还告诉我,无论你是一个创业者还是一个职业人,你会发现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困难,每个角色都有对应的难题。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你是一个打工的就会让你的苦与难少一些,也不等你是一个老板的时候,你的牛逼就会多一些。”
那些纳斯达克敲钟背后的种种的苦逼,是媒体包装出来的幻想里不会写出来的。在我的判断原则里,他就是属于那一种理性型的创业者,这种人即使在创业的道路上走不下去了,角色换成另一个职业人,他也不会糟糕到哪里去。
毕竟无论在什么样岁数里,成长这件事儿都我们灵魂一辈子的课题。
没有一种工作是不受委屈的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