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到过一段关于“父爱如山”的解读,大概意思是:父亲就像山一样,就只呆在那儿,什么都不干……
其实我想这只是大家的调侃罢了,哪有父亲不作为不爱孩子的呢?我的爸爸是毫无疑问的很爱我们并付诸于实际行动的。
随手举一事例。
记得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那时应该十岁。逢正月十五元宵节前一天,爸爸忽来兴致,准备了瓜果香箔之物,骑着摩托车,带着我们姐弟三个去附近的一座山上(忘记山名了)拜祭祖宗。我觉得,所谓的拜祭祖宗是假,带我们出去玩是真。
天气已是开春,不再寒冷,那天有太阳,照在身上暖洋洋的,一路上欢声笑语,路人纷纷关注。爸爸也愉快的和相识的人打招呼,显摆说带着他的三个孩子去爬山。
到了地方,山不高大,也非名胜,略显陡峭,也没有多少植被,只长着零星的灌木杂草,因是刚开春,没有新绿,天然而生丛丛簇簇的散落山坡。山路没有台阶,只有行人踩出来的模糊小道,大家都兴匆匆的往上爬,我爬得最快。上山之后爸爸带我们看了用以记事的碑刻和刻在山崖壁上的石刻,告诉我们大概意思就是有关抗日积极分子、捐赠银两积极分子什么的,赵家几位老祖宗因名望高、捐款多被单独排在前面……给祖宗们上了供品、燃了香烛。之后就是我们的自由活动时间,爸爸带我们找到山隙间渗出的泉水,用橘子做成小盏,给我们一一接来,让我们小口啜饮,再吃些的点心果子之类的零食……
玩得尽兴,然后下山。爸爸是个细心的山东大汉,怕我们下山的时候慌着走路摔下去,就让我们每人端一橘盏水,看谁端的稳。结果不必猜,下山还是我最快。虽然已经很小心翼翼,可是备不住一只脚踩到了另一只脚的鞋带,于是乎,我就变成了“风一样的女子”……哪里还顾得上什么小橘盏,一边踉踉跄跄叽里咕噜慌不择路的狼狈狂奔向下,一边不知为什么竟然还知道尖声高呼“爸爸,救命,爸爸,救命啊……”爸爸惊慌失措,也紧跟着我狂奔而下,嘴里叫喊着“不要怕”之类安慰的话……最终追了上来,好不容易止住了我决绝的去势。经过爸爸的再三检查和确认,我还是囫囵个的完整孩子,只是略有擦伤和扭伤,爸爸才稍松一口气。而姐姐和弟弟估计是对我的下山速度“甘拜下风”的。兵荒马乱之后,爸爸走起路来感觉不对劲,一看才发现,他新买的心爱的及膝皮马靴的靴跟不知道什么时候跑掉一个。安顿好我们之后,再回去漫山遍野的找,不记得有没有找到……那时候那长筒男士马靴大概已经是很时髦也很难买到的鞋子了。
终于可以回家了,坐上摩托车,老习惯,弟弟坐前面,我和姐姐坐后面。爸爸习惯性的问了句:“抓好了吗?”我当时大概还是有些惊魂未定,恍恍惚惚间并没有抓好,但是姐姐却已坐我后面抱好了我,姐姐说了句“抓好了”……于是爸爸挂档、启动,“嘭”的一声闷响,我和姐姐一起掉地上了,幸好是山下的黄土地,而车子又是刚起步,并未二次受伤……爸爸赶紧停车再回来捡我们,搞得大家哭笑不得……
等到了家,妈妈肯定免不得埋怨爸爸一通,但是大家却也会夸我“上山上的最快,下山也下得最快”。第二天的元宵节,家里照往年惯例,晚上会放很多美丽漂亮的烟花,吸引附近好多邻居百姓观看,而腰酸腿疼需要“养伤”的我却不能放烟花凑热闹,只能坐在一边老实观看人们的后脑勺和绽放在天上的绚丽烟火。
现在回想,时间已经过去了将近三十年,当时的很多细节却还是那么清晰,爸爸的爱也一直让人恋恋回味。
父母那时正是意气风发朝气蓬勃,现在却已是暮年垂老两鬓风霜,唯一不变的就是父爱母爱,永恒如山、深挚似海!
我们能做的,就是好好珍惜这份爱,回应这份爱。能常回家看看就常回家看看,不能常回家看看就常联系,让他们随时能搜到你的台,知道你的近况,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