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听父母讲故事,孟子的母亲为了他的学习搬了三次家,搬家的原因主要是觉得周边环境不利于孩子的学习。
长大了,发现其实搬家并不那么容易,但为了孩子学习环境而不断选择考虑“学区房”的父母确实一茬接着一茬,学区房故名意思是孩子对口的学校一定是所在当地不错的,师资力量,软硬件,以及办学KPI都是高效的学习场地。
我家的孩子7岁,一年级,在幼儿园毕业的时候,也确实有过些犹豫和考量,最后还是选择了“家门口的好学校”,离家近是唯一优势,其他方面就顺其自然了。果不其然,孩子进入学校,也没有得到过多的关注,学习不拔尖,但也不垫底,似乎腰部主流位让我作为父亲有些许的满意,但得不到妈妈的认可,理由很简单,小学一年级,没有100分等于不及格。我想这不是一个妈妈的想法,代表着一群妈妈的想法。
为了孩子的学习,妈妈们也确实拼。
古代孟母都如此拼,何况当下的知识女性,这股力量绝对是推动中国发展的洪荒之力。我表示赞同,也表示理解,但我也有自己的观点。
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大概意思说的是环境对于人的成长很重要,人一定要尽量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这是对孩子身心灵的影响。那孩子与父母住在一起,父母本身就是孩子的学区房了,而且是无法选择的学区房,当父母过多地在意周边的环境,邻里的素质,社区的优美,学校的办学质量,为何不先扪心自问下,是否自己为孩子营造了怎么样的学区房,孩子在一个怎么样的家庭氛围中才能得到更好的成长呢?
社会学里有个“破窗效应”,就是如果一个老旧街区的房子,窗子被打烂了没人管,慢慢地,其他房子的窗户也会被砸烂,治安就会变得越来越差,那如果这个效应发生在自己家的环境中,对孩子的影响岂不是更大,所以,我理解真正的“学区房”就是自己父母,也是父母给予的为人处世的态度,父母有一定的仁爱之心,孩子大概率不会很自私,父母有一定的知识猎取心,孩子大概率不会沉迷游戏,父母有一定的为人格局,孩子大概率不会骄纵跋扈,这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就是父母本身。
相信孟母在选择搬家换环境的时候,对自己也是有极高要求的,现代换房不易,难道古代换屋就简单吗?相信孟母也一定是当时的成功人士,带着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带着自己对孩子成长环境的塑造,由内及外地给孟子营造了很好地生长环境,才会塑造出将来有着大格局的孟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