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从六十回开始读红楼梦,源于高中时读的第一个版本是分为上下两册的,下册就是从第六十回开始。如今,其中的一册就如同老的快要发黄的秘密一样悄悄地被放置在书架里,另一册则像零落的记忆早已不知道被丢到哪去了,然而这个习惯十年来未变。后来读到蒋勋老师细说红楼梦,说他是把红楼梦置于床头案边,于无聊时或睡前信手翻开翻到哪则读到哪,有一段时间也学过这样散读,自不必说,各有各的乐趣所在。近来又迷上了在上下班路上趁着晨光夕阳听蒋勋老师的音频,读原著的兴致又被勾起来,于是读了五十七回到九十八回,然后对六十回以后的宝黛爱情做一梳理。
为什么要从五十七回开始,因为五十七回是一个重要的节点,不得不说。如果说之前宝玉的诉肺腑跟黛玉的题帕三绝是二人各自压抑的表白,五十七回则是宝玉暴露在贾府大庭广众下的一次公开爱情宣言。宝玉面对紫鹃的试探失心疯癫,生活在贾府中的一个个人精不可能不明白其中的意思,遗憾的是雪芹先生在这一回并没有就贾府家长们对此事件给出一个明确的态度,自此回以后一直至八十回,宝黛二人都再没有如此详细专门的情节刻画。这里也就引出一个争论,贾母到底是宝黛爱情的保护树还是木石前盟的破坏者,红学家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相比我还是支持前者,有这么几个情节可以作为讯号。二十五回中王熙凤打趣黛玉道“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作为政治敏锐度十分惊人的王熙凤,这句话是有点风向标作用的。后面薛宝琴初进贾府贾母就问宝琴的生辰八字配宝玉而不问天天可见的宝钗,也是一处伏笔,至少说明一开始贾母不是金玉良缘的拥护者。六十六回兴儿与尤氏的对话是这样说的“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所以还没办呢。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这也侧面看出贾母的倾向,宝黛CP在贾府还是有一大波群众基础的。
五十九回至六十三回,是我很喜爱的几个章节,主要是围绕芳官、藕官等小孩子与赵姨娘、夏老婆子等人的矛盾描绘了几场争吵是非,似乎在处处表现着青春的活泼、灵动与色彩,当然这也为后来查抄大观园埋下了祸根。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茵、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我以为这是整个贾府乃至整个红楼梦最后的色彩,虽然不及“琉璃世界白雪红梅”那样色彩鲜艳,但这群正值妙龄的少男少女饮酒作诗行令取乐,无拘无束地在这片相对自由的青春王国大观园里写下了属于他们的灿烂青春史诗。自此以后,无论是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填柳絮词,还是中秋赏月开夜宴、凹晶馆联诗,都再也不复往日繁华,有意无意越来越流露出一丝凄清的气息来。以至于再后来,死的死、走的走、疯的疯,最终应了那句谶语“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接下来便是气病了柳五儿、剑刎了尤小妹、尤二姐吞金自逝、抄检大观园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宝黛爱情没有浓墨重彩,但都在笔触无意之间。六十三回开夜宴,宝玉忙说“林妹妹怕冷,过这边靠板壁坐。”又拿个靠背垫着些。六十四回宽慰黛玉一时说错了话又急又悲自己先掉下泪来。七十回黛玉作桃花诗,众人看了自是称赞其才华,独宝玉看完不觉已滚下泪来,是怜其身世。黛玉重建诗社后害怕耽误宝玉赶功课各种拖延,原文这样写到“谁知紫鹃走来,送了一卷东西与宝玉,拆开看时,却是一色老油纸上临的钟王蝇头小楷,字迹且与自己十分相似”。雪芹先生写宝黛爱情全在这种有意无意间,有时候不着一字,但深情尽显。(最喜欢最感动的还是五十二回的这一段文字,虽不属于六十回后,摘抄在此对比。宝玉因让诸姊妹先行,自己落后。黛玉便又叫住他问道:“袭人到底多早晚回来。”宝玉道:“自然等送了殡才来呢。”黛玉还有话说,又不曾出口,出了一回神,便说道:“你去罢。”宝玉也觉心里有许多话,只是口里不知要说什么,想了一想,也笑道:“明日再说罢。”一面下了阶矶,低头正欲迈步,复又忙回身问道:“如今的夜越发长了,你一夜咳嗽几遍?醒几次?”)
七十七回便是晴雯的不幸遭遇。以前读红楼梦,对晴雯的关注点总在其身为下贱但心比天高对命运的反抗上,如今觉得最为可贵的是,在整个“一个个像乌眼鸡似的”明争暗斗机关算尽的贾府,晴雯一直都在做自己,至情至性。无论是面对上司、还是下人,晴雯一直都是率性自在的,知世故而不世故,当然这也是晴雯悲剧的根源。所以晴雯成为了宝玉的知己,两人有很不同的感情,是宝玉最为信任的人,宝玉挨打后向黛玉表明心意便是派的晴雯,所以晴雯死后,宝玉才会念念不忘。晴为黛影,是红学界几乎没有异议的定论,所以说晴雯的悲剧也就可以看作是宝黛悲剧的暗示。有种说法是,芙蓉女儿诔明是诔晴雯,实是祭黛玉。在七十八回中,宝玉央黛玉改祭文,二人一番讨论后,宝玉面对黛玉念道“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黛玉听了,徒然变色。这实是借着祭奠晴雯说出他们二人的结局,可谓一语成谶。
然后便是后四十回,后四十回在诸多红学家中备受争议,张爱玲就有人生三大恨恨红楼未完之语,对后四十回更是批的一文不值。但是也看过刘心武等人自己续写的后四十回,孰优孰劣就见仁见智了。还是比较认同高鄂同样是伟大的作家,如果没有高鄂的后四十回,红楼梦是很难流传下来的,况且后四十回也是出现了一些妙笔生花的地方。不过八十二回的确开始出现违和感,首先是黛玉劝宝玉取功名,宝玉直觉得刺耳。然后有一段关于“黛玉恨父母在时没能定下她与宝玉婚姻”的心理描写过于直白,尤其到了痴魂惊恶梦的一段,简直就有点不能忍受了,倘若黛玉真有一天要离开贾府,依黛玉孤高自傲的心性儿,即使是死也不会那样低三下四去求人的。接下来几回,贾母对黛玉的态度简直就是180度的转弯,开始在众人面前公然批评黛玉心思太细、不宽厚、不寿等语,这与前八十回那个“关心黛玉饮食起居一如宝玉,三个孙女倒排后了”的贾母还是同一个人嘛,情节转折过于生硬。同样,前八十回心思极重的的黛玉无论是临风洒泪还是触景伤怀,都有一番可爱在,可是八十回后的黛玉读来总感觉似乎有一种怨气还是什么东西,整个人物没以前那么灵动了。
九十一回也是极重要的一回。黛玉在杯弓蛇影疑虑不安间终于问出了自己内心最深处的话“宝姐姐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不和你好你怎么样……”,宝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这是宝玉对黛玉再一次坚定的告白,也是宝玉清醒状态下跟黛玉的最后一次对话。试文字宝玉始提亲、瞒消息凤姐设奇谋,互通心意的二人哪里知道他们早已身在局中。九十六回,知道真相后恍恍惚惚的黛玉走向怡红院,问疯疯癫癫的宝玉道“宝玉,你为什么病了”,宝玉笑道“我为林姑娘病了”,读来令人心酸。
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我觉得这是后四十回写得最好的一回,也是最悲剧的一回。林黛玉终于在宝玉大婚之时焚烧所有的诗稿断绝对尘世所有的眷恋化作一缕香魂而去,纵使病神瑛泪洒相思地、痴公子余痛触前情,过往历历,一切都已是惘然。令人唏嘘,可悲可叹,正是“美中不足今方信,到底意难平”。黛玉一直是整个红楼梦里我最爱的角色,所以除了最开始读的几次,以后就不怎么读九十八回以后的内容了,总觉得少了很多意思。在我眼里,黛玉是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的隐士,在算计利欲的现实世界里,总是保持三分傲气、两分清高,以自己的性情孤独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