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都,形如昆仑人,通身生毛,见人辄闭眼张口如笑,好居深树中,翻石觅蟹啗之。《述异记》曰:“南康有神,名曰山都,形如人,长二尺余,黑色赤目,发黄披身,于深山树中作窠,窠形如卵而坚,长三尺许,内甚泽,五色鲜明,二枚沓之,中央相连。土人云:上者雄舍,下者雌室。旁悉开口如规,体质虚轻,颇似木筒,中央以鸟毛为褥。此神能变化隐形,猝睹其状,盖木客山椮之类也。”
赣县西北十五里有古塘,名余公塘,上有大梓树,可二十围,老树空中,有山都窠。元嘉元年,县治民有道训、道灵兄弟二人,伐倒此树,取窠还家。山都见形,骂二人曰:“我居荒野,何预汝事?山木可用,岂可胜数?树有我窠,故伐倒之。今当焚汝宇,以报汝之无道。”至二更中,内外屋上一时起火,合宅荡尽矣。木客,邓德明《南康记》曰:木客头面语声,亦不全异人,但手脚爪如钩利。高岩绝岭,然后居之。能砍榜,索著树上聚之。昔有人欲就其买榜,先置物树下,随置多少取之。若合其意,便将榜与人,不取亦不横犯也。但终不与人交作市井。死皆加殡殓之。曾有人往看其葬,以酒及鱼生肉遗宾,自作饮食,终不令人见其形也。葬棺法,每在高岸树杪,或藏石窠之中。南康三营伐船兵说,往亲睹葬所,舞唱之节,虽异于人,听如风林汛响,声类歌吹之和。义熙中,徐道覆南出,遣人伐榜,以装舟槛,木客乃献其榜而不得见。
山都的体形昆仑奴,遍体长毛,见到人就闭上双眼,张开嘴,就象人在笑似的。它喜欢居住在大树上,翻动石头抓螃蟹来吃。
《述异记》(有两种,一为南朝齐祖冲之所著的古小说,已佚。二为南朝梁任昉所著志怪小说,但《四库全书提要》认为此书系后人伪托。)说:“南康郡有怪神,名叫山都,体型象人,高仅两尺多,肤黑,目赤,遍身黄毛,在深山的大树上筑巢。巢的形状象坚硬的蛋,长三尺多,里面非常光滑,色彩缤纷。两个巢叠在一起,中间相通。当地土著说:上面的巢是雄山都的,下面的巢是雌山都的。两个巢旁边都开着圆形的孔,巢很轻,就象空心的木筒一样,巢中间用鸟毛为褥子。山都能变化隐形,陡然看到它的形貌,就是山魈木精之类。”
在赣县西北十五里有个古塘,名叫余公塘,墉边有个大梓树,粗有二十围,老树已经中空了,树上有山都的巢。元嘉元年(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年号,424-453),县里有道训、道灵的兄弟二人,砍倒此树,把巢拿回家。山都就现出形,大骂二人说:“我住在荒野,碍着你们什么事了?山上可用的树木,难道数得过来?只是这树上有我的巢,就砍倒此树。现在我一定会烧掉你们的家,报复你们的无道。”到了二更半,道家屋里屋外同时起火,全家都被烧光了。
木客,在邓德明所著的《南康记》中说:木客的头、脸、语言和说话声调,都跟人完全一样,只是手脚的指甲锋利如同钩子,能攀上高高的悬崖峭壁,然后在上面住下来。它能砍榜(弓弩上的撑木),将榜堆集起来用绳子绑在树。以前有人想买它的榜,就先将东西放在树下,想要多少榜就放多少东西。如果东西合了木客的意,它就会将榜给人,如果不合意,它不拿东西,也不会与人冲突。但它始终不与人面对面交易。
木客死了也会象人一样入殓殡葬。曾经有人去看它们的葬礼,木客就会用酒、鱼和生肉给来宾,自己操办饮食,始终不让人看见它的形象。它们埋藏棺材的形式,常将棺材放在陡峭崖岸的大树顶梢,或者藏在石洞中。
南康郡三营砍树的士卒说,以前曾亲眼见过木客下葬的情形,它们跳舞唱歌的节奏,虽然跟人不一样,听起来就象风吹树林,发出潮水般的声音,声音类似歌声、曲乐声一起鸣响。
义熙年间(东晋安帝司马德宗年号,405-418),徐道覆在南方造反,派人砍榜,来做大船的护槛,木客就献出了它们的榜,却没人能见到它们。
《山都》载于《太平广记》卷三百二十四,“鬼”类。中国古代关于山魈的传说一直不绝,本文就记载了山都、木客两种山魈。从文中看来,山都的体型似乎更类似一种猴类,木客更象是南方古代某个未开化的少数民族。到底山都、木客是什么生物,可能只有等生物学家解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