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物-北宋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

显德七年(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开封府(河南开封),改元建隆。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兵权与财政权集中于中央,避免了中晚唐藩镇割据的乱象。但也导致宋朝与辽国西夏金国的战争中失利。

靖康元年(1126年)发生靖康之难,靖康二年(1127)正月,金军先后把宋徽宗、宋钦宗拘留在金营,二月六日金主下诏废宋徽宗、宋钦宗为庶人,另立同金朝勾结的原宋朝宰相张邦昌为伪楚皇帝。四月初一金军俘虏徽、钦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戚等3000多人北撤。宋朝皇室的宝玺、舆服、法物、礼器、浑天仪等也被搜罗一空满载而归,这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变”,北宋由此灭亡。

北宋疆域东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门关为界;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为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为界。宋神宗时通过熙河开边收复河湟宋徽宗时期于青海北部置陇右都护府,并重金赎回幽云七州。

宋朝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采用分化事权方式,宰相职位由多人担任,还实行官衔与实际职务分离的官吏任用制度,这些对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的作用,也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北宋时期对外关系在唐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在东亚朝鲜日本关系交流密切,在东南亚越南和印尼也加强了联系,同时还影响到了西亚非洲

(1)宋太祖-赵匡胤

(927—976)宋王朝创建者。公元960—976年在位。世为涿州(今属河北)人,出生于洛阳(今属河南)。

后汉乾祐元年(948),枢密使郭威讨李守真,应募为部属。后周显德三年(956),积功至殿前都指挥使,拜定国军节度使。六年,升殿前都点检;恭帝即位,改归德军节度使。七年初,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改元建隆。平定李筠、李重进叛变。次年,以杯酒释兵权方式,解除石守信、高怀德等重要禁军将领兵权。

继采取先南后北战略,平定南方诸国:乾德元年(963)平荆湖(荆南、湖南),三年平后蜀;开宝四年(971)平南汉,八年平南唐。开宝二年又亲征北汉。在进行统一战争同时,改革官制,加强中央集权。设参知政事为副相,以枢密使掌军政,三司使掌财政,以分宰相之权。选精壮地方厢兵为中央禁兵,以削弱地方兵力。立更戍法,使兵将不相知,以防将领拥兵谋反。平定湖南后,各州置通判,分割知州权力;又派文臣京、朝官任地方知县、知州等,代替军人掌地方政权。设转运使掌管地方财权,并监察地方官。颁《宋刑统》,加强控制司法权。并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选用将领驻守北方要地,防御契丹。加强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但其重文轻武、偏重防内的政策,对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有所影响。

(2)宋太宗-赵炅

(939—997)北宋皇帝。公元976—997年在位。太祖弟。初名匡义,建隆元年(960)为殿前都虞候,改名光义,拜泰宁军节度使,次年为开封尹。

开宝六年(973)封晋王。九年即位,改名炅,改元太平兴国。继续执行太祖对割据政权各个击破的策略,太平兴国三年(978),平海军节度使陈洪进、吴越王钱俶被迫相继纳土。四年,亲征,平北汉。乘胜攻辽,高梁河之战,大败而归。雍熙三年(986),再命将三路攻辽,岐沟关之战,宋军又大败。此后,对辽采取守势,并认为“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为之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为可惧”。

执行守内虚外政策,进一步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禁节度使补亲吏为镇将,收节度使所领支郡归朝廷直辖。设考课院、审官院等,加强对官员的考查与选拔。建崇文院,编纂《太平御览》等书,并大规模扩大科举取士,加强“重文”风气。淳化中,镇压王小波、李顺起义。

(3)宋真宗-赵恒

(968—1022)北宋皇帝。公元997—1022年在位。太宗子。

太平兴国八年(983)封韩王,端拱元年(988)封襄王,淳化五年(994)封寿王,任开封尹。至道元年(995)立为太子,判开封府事。三年,太宗死,即位。前期勤于政事,分全国为十五路,各路转运使轮流返京,询以民事,蠲放五代以来欠税。景德元年(1004),辽军南下,在宰相寇准促使下亲征,订澶渊之盟以和。后期信用王钦若,五年正月,迎奉天书,改元大中祥符。又东封泰山,西祀汾阴(详“天书封祀”),谒曲阜孔庙、亳州太清宫,并广建宫观,粉饰太平,劳民伤财,岁出日增。

(4)宋仁宗-赵祯

(1010—1063)北宋皇帝。1022—1063年在位。真宗子。

大中祥符八年(1015)封寿春郡王,天禧二年(1018)封升王,立为太子。乾兴元年(1022)即位,初由刘太后垂帘听政,明道二年(1033)太后死,始亲政。康定元年(1040),宋、夏战起,宋军于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和定川砦之战中皆大败,西夏伤亡亦重。庆历三年(1043),以“岁赐”银、绢、茶等与西夏议和。辽乘宋、夏交战之际,屯兵边境,索取关南地,被迫增纳岁币,加之官员、士兵大增,形成冗费、冗官、冗兵之积贫积弱局面,虽曾起用范仲淹任参知政事,进行改革(史称庆历新政),但在反对派攻击下,不久即废罢。

(5)刘皇后

(969或970—1033)北宋益州华阳(今四川成都)人。真宗皇后。

始嫁蜀人龚美(即刘美),美携之入京师。真宗为襄王时,纳于潜邸。真宗即位后,乃以美为兄。大中祥符五年(1012)十二月,立为皇后。李宸妃生仁宗,刘后取为己子。性警敏,晓书史,真宗深重之,由是渐干外政。真宗死,遗诏尊为皇太后,军国重事,权取处分。仁宗立,刘后称制凡十一年,号令严明,史称“章献垂帘”。然晚年颇亲用外戚、内官。卒谥庄献明肃。庆历四年(1044),改谥章献明肃。

(6)宋英宗-赵曙

(1032—1067)北宋皇帝。1063—1067年在位。真宗弟商王赵元份孙,濮王赵允让子。初名宗实,嘉祐七年(1062)立为皇子,改名曙,封巨鹿郡公。

八年,仁宗死,即位,因病由曹太后垂帘听政。治平元年(1064)五月病愈,在宰相韩琦促使下,曹太后撤帘,始亲政。三年,西夏攻宋,经遣使诘问,宋夏复和。司马光进所撰《通志》八卷,他命置局设官继续编撰,后成《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

(7)宋神宗-赵顼

(1048—1085)北宋皇帝。1067—1085年在位。英宗子。

嘉祐八年(1063)封淮阳郡王。治平元年(1064)封颍王,三年立为太子。四年即位,力图“思除历世之弊,务振非常之功”。熙宁二年(1069),任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变法,以图富强(详“王安石变法”)。同时改组官僚机构,整顿吏治,以保证新法的实施。但在变法中动摇不定,终于失败。四至六年,命王韶开拓熙、洮等五州,设熙河路,取得胜利,史称熙河开边。五年,章惇开拓梅山地区,史称梅山之役。八年,屈从辽的要求,重划河东边界,弃地数百里。元丰三年(1080)至五年,进行官制改革,史称元丰改制。屡遣将进攻西夏,灵州之战、永乐城之战皆大败,此后采取守势。

(8)宋哲宗-赵煦

(1077—1100)北宋皇帝。1085—1100年在位。神宗子。

元丰五年(1082)封延安郡王。八年立为太子,同年三月即位,时年尚幼,祖母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改次年为元祐元年(1086),陆续起用旧党司马光、吕公著、文彦博为相,新党俱被贬逐,王安石新法全被罢除,史称元祐更化。八年太皇太后死,始亲政。次年四月,改当年为绍圣元年,明令绍述神宗新法,罢免宰相范纯仁、吕大防与执政苏辙等旧党,起用新党章惇为相,曾布、蔡卞等为执政,元丰时实施的新法,次第恢复,史称绍圣绍述。

(9)宋徽宗-赵佶

(1082—1135)北宋皇帝。1100—1126年在位。神宗子,哲宗弟。

元丰八年(1085)封遂宁郡王,绍圣三年(1096)封端王。元符三年(1100),哲宗死,无嗣,即位。初欲调和熙、丰与元祐党争,旋以“绍述”神宗为国策。任用蔡京等主持国政。京等托名“绍述”,禁锢元祐党人,排斥异己,变乱新法,蠹国害民。又崇奉道教,大建宫观,自称“教主道君皇帝”。穷奢极欲,大兴土木,搜括江南奇花异石,用船北运,称“花石纲”,在京师建延福宫、艮岳。阶级矛盾激化,河北、京东、两浙等地都爆发了农民起义。遣使约金攻辽,以取燕云。宣和七年十二月(1126),金兵南下,传位赵桓(钦宗),自称太上皇。靖康二年(1127),为金人俘虏北去。后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

擅书法,自成一家,称“瘦金体”,有《千字文卷》等书迹传世。工花鸟,存世画迹有《芙蓉锦鸡》、《池塘秋晚》等。能诗词,著有《宣和宫词》三卷,佚。近人辑有《宋徽宗诗》、《宋徽宗词》。

(10)宋钦宗-赵桓

(1100—1161)北宋皇帝。1126—1127年在位。徽宗长子。

建中靖国元年(1101)封京兆郡王,大观二年(1108)封定王,政和五年(1115),立为太子。宣和七年(1125)十二月,金兵入犯时除开封牧,受禅。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汴京,军民要求抵抗,虽被迫起用抗战派李纲抗击金兵,但仍不断向金屈辱求和,许割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又同意割让河北、河东。不久,金兵攻破汴京。次年,与徽宗同被俘北去,北宋灭亡。后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

(11)潘美

(925—991)北宋大名(治今河北大名东)人,字仲询。

从后周世宗征高平,以功迁西上閤门副使。入宋,以行营都监从太祖平李重进。荆湖平,为潭州防御使。开宝三年(970),为贺州路行营诸军都部署,连克富、贺、昭、桂、连、韶诸州,次年,直驱广州,平南汉,与尹崇珂同知广州兼市舶使。七年,为升州道行营都监,次年,败南唐水陆十万众于金陵城下。九年秋,副党进伐北汉。太平兴国四年(979),为北路都招讨兼判太原行府事,平北汉,继征范阳,知幽州行府事。及班师,命留兼三交都部署,屯兵积粟,以御契丹。雍熙三年(986),宋大举进攻,为云、应、朔等州都部署,出雁门。因指挥失当,名将杨业陷敌战死,削秩。后加同平章事。卒谥武惠。

(12)杨业

(?—986)北宋麟州(今陕西神木北)人,一名继业,本名重贵。世为麟州土豪。

善骑射,弱冠事北汉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赐姓刘,累迁建雄军节度使、侍卫都虞候,屡立战功,号称“无敌”。北汉亡,归宋,复姓杨,为右领军卫大将军、郑州防御使,迁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败契丹军,以功迁云州观察使、判郑州,知代州,威镇边境,颇受信用。雍熙三年(986)北征,为云、应路行营副都部署,拔云、应、寰、朔四州。以曹彬军败退,回代州。不久,奉命护送四州民内迁,遇契丹大军,建议设伏固守以保全民众,监军等不从,迫令出战,虽自知众寡不敌,犹力战至暮,退至陈家谷,诸将不守约,离谷,遂失援,重伤被擒,不食三日而死。

为将勇而有谋,与士卒同甘苦,为政简易,郡民爱之。其事迹后世演为“杨家将”故事。

(13)杨延昭

(958—1014)北宋麟州(治今陕西神木北)人,本名延朗。杨业子。

太平兴国中以荫补供奉官。父死,擢崇仪副使,知景州。历任保州缘边都巡检使、宁边军部署等职,防守北边,屡败契丹。景德二年(1005),徙高阳关副都部署。官至英州防御使。为人沉默寡言,不问家事,而智勇善战,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身先士卒而推功于下,故人乐为用。守边二十余年,契丹畏服,呼为“杨六郎”。

(14)杨文广

(?—1074)北宋麟州(今陕西神木北)人,字仲容。杨业孙,延昭子。

为范仲淹擢用,后为广西钤辖,知宜、邕二州。治平中任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熙宁元年(1068)任秦凤副都总管,筑筚篥城(今甘肃武山甘谷),击退西夏骑兵。历官定州路副都总管、步军都虞候。辽人争代州地界,他献阵图及攻取幽燕之策,旋卒。

(15)寇准(凖)

(961—1023)北宋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北)人,字平仲。

太平兴国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巴东县,徙成安县,通判郓州。召试,授右正言、直史馆,稍迁枢密直学士、判吏部东铨。颇敢直谏,太宗比为魏征。淳化初除枢密副使,寻进同知枢密院事,坐事罢知青州。淳化五年(994),召除参知政事,劝太宗立太子。至道中,罢知邓州。真宗即位,徙河阳、同州、风翔。入权知开封府,历三司使,景德元年(1004),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辽兵大入,中外震骇,他力排众议,请帝亲征,真宗遂至澶州,和议而还。旋为王钦若所谮,罢相知陕州。天禧三年(1019)再相,真宗病,刘皇后预朝政,他密奏请以太子监国,事泄,罢相,封莱国公。丁谓乘机倾陷,贬道州司马,再贬雷州司户参军,卒于贬所。仁宗朝追谥忠愍。著作有《寇莱公集》。

(16)范仲淹

(989—1052)北宋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字希文。大中祥符进士。

少时贫困力学。天圣初,任泰州兴化令,主持修筑捍海堰,世称范公堤。天圣六年(1028),任秘阁校理,因请刘太后还政,出判河中府,移陈州。仁宗亲政,擢右司谏。以力谏废郭后,忤宰相吕夷简,出知睦州、苏州。在苏州时曾疏浚太湖入海水道,解除江南涝灾。旋召还判国子监,迁权知开封府。景祐三年(1036),针对时弊上《百官图》,对吕夷简多所指摘,被指为朋党,出知饶、润、越三州。康定元年(1040),召为陕西都转运使,未几,与韩琦同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负防御西夏重责,与韩琦齐名,时称范韩。庆历三年(1043),入为枢密副使,旋拜参知政事,与富弼、欧阳修等推行庆历新政,为夏竦等中伤,复被指为朋党,罢政,出知邠州兼陕西四路安抚使等。

工诗文,晚年所作《岳阳楼记》,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语,为世所传诵。亦工词。著作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17)欧阳修

(1007—1072)北宋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四岁丧父,家贫好学,曾以荻画地练字。既长,得唐韩愈集,立志为古文。天圣八年(1030)进士。景祐间为馆阁校勘,作《朋党论》,为范仲淹申辩,贬夷陵令。庆历三年(1043),知谏院,擢知制诰,赞助庆历新政。新政失败,复上疏反对罢范仲淹事,出知滁、扬、颍等廾十一年。召回后,迁翰林学士。嘉祐二年(1057)知贡举,排抑险怪奇涩的“太学体”,文风为之一变。五年,任枢密副使,次年拜参知政事。英宗初,力主尊英宗生父濮王为“皇”,引起濮议之争,颇受非议。神宗初,辞位出知亳、青、蔡三州,因反对熙宁新法,坚请致仕。

生平喜奖掖后进,曾巩、王安石、苏洵父子等都受到他的称誉。于文学、史学俱卓有成就。曾奉诏与宋祁等修《唐书》(《新唐书》),自撰《五代史记》(《新五代史》),集金石遗文为《集古录》,另有《欧阳文忠公集》、《六一词》等。

(18)包拯

(999—1062)北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

天圣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奉使契丹还,历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转运使。入为三司户部副使,支持解盐通商之制。改知谏院,数论斥权幸大臣。除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徒知瀛、扬等州府,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嘉祐六年(1061)为枢密副使,窄于位,谥孝肃。

为官以断讼明敏正直著称。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在开封时,开正门,令讼者直到堂前,自陈曲直,杜绝吏奸。立朝刚毅,贵戚、宦官等为之敛手,当时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有《包孝肃奏议》十卷传世。

(19)狄青

(1008—1057)北宋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字汉臣。

行伍出身,善骑射。宝元初,任延州指使,宋与西夏战争,常为先锋。四年间二十五战,屡败强敌。得尹洙荐,韩琦、范仲淹待之甚厚。仲淹授以《春秋左传》,遂折节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累迁泾原路都部署、经略招讨副使,移真定路都部署,迁彰化军节度使知延州。皇祐四年(1052),擢枢密副使。侬智高反,因上表请行,除宣抚荆湖南北路、经制广南盗贼事;至宾州,整肃军纪,出敌不意,夜度昆仑关,破敌。还,拜枢密使。至和三年(1056),受谣言中伤,出判陈州。

为人慎密寡言,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正部伍、明赏罚,与士卒同甘苦,推功将佐,甚有声名。

(20)王安石

(1021—1086)北宋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字介甫,号半山。

庆历二年(1042)进士,授签书淮南判官。七年,改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兴修水利;贷谷与民,出息还官。历舒州通判、群牧判官。嘉祐二年(1057),知常州。次年,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三司度支判官,向仁宗上万言《言事书》,主张培养人才,变法革新,未被采纳。迁知制诰,以母丧去职。神宗即位,起知江宁府,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列举北宋建国以来各项制度弊端,阐述改革必要,与神宗意合。熙宁二年(1069),拜参知政事,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主持变法,陆续颁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募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新法遭保守派强烈反对。七年,罢相,以观文殿大学士出知江宁府。八年,复相。九年,再罢相,出判江宁府,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次年,封舒国公。元丰二年(1079),复拜尚书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改封荆国公。卒,赠太傅。绍圣中,谥文。崇宁三年(1104),追封舒王。

他在执政期间,曾与子雱及吕惠卿等重新注释《周官》、《尚书》、《诗经》,颁之学官,各书不用先儒传注,时称《三经新义》。退居江宁府时,又撰《字说》,文字训诂亦多与前人不同。善属文,其诗词亦清新高峻,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集今传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两种,后人并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

(21)司马光

(1019—1086)北宋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宝元进士。授奉札郎,签苏州判官事。累迁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英宗时,进龙图阁学土。尝撰《通志》八卷,颇得英宗重视。治平三年(1066),受诏继续编写。神宗即位,擢翰林学士。时王安石当政,推行新法,他与之政见不合,乃求外任。熙宁三年(1070),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次年,改判西京御史台。从此住在洛阳,六任冗官,皆以书局自随,专意编修《资治通鉴》,以汉代部分属刘攽,魏晋属刘恕,唐代属范祖禹,三人皆为一时之选。元丰七年(1084)书成,迁资政殿学士。哲宗即位,召为门下侍郎,进尚书左仆射,任相年余,尽罢新法。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学识渊博,史学之外,音乐、律历、天文、书数,无所不通,但不喜释老之学。尚著有《稽古录》、《涑水纪闻》、《潜虚》、《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法言集注》、《太玄注》、《易说》等。

(22)苏洵

(1099—1066)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明允,号老泉。

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科,皆不中。益闭户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为知益州张方平所知,嘉祐元年(1056)携子轼、辙赴试京师,方平荐其父子于韩琦、欧阳修。修复上其所著文二十二篇,除试秘书省校书郎,以文安县主簿参与修纂建隆以来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而卒。长于古文,笔力雄健,议论畅明,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子轼、辙合称“三苏”。著作有《嘉祐集》。

(23)苏轼

(1037—1101)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洵子。

嘉祐进士,复举制科,授凤翔府签书判官。治平中入判登闻鼓院,召试得直史馆。历判官告院、开封府推官。熙宁中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因出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湖三州。元丰二年(1079),因所作诗被指为讽刺新法下御史狱,责授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哲宗即位,起知登州,至郡五日即召为起居舍人,寻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元祐二年(1087),兼侍读。四年,出知杭州。六年,召为翰林学士承旨,为洛党贾易等所攻,数月复出知颍州,徙扬州。七年,以兵部尚书召还,改礼部,兼端明殿、翰林侍读两学士。哲宗亲政,出知定州。绍圣初,御史劾其掌内外制日所作词命“讥斥先朝”、“诽谤先帝”,落职降官知英州,未至,贬惠州安置。四年(1097),再贬昌化军安置。元符三年(1100)赦还,次年病卒于常州。

历州郡多惠政。其文纵横恣肆,挥洒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诗题材广阔,清新雄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风豪放,开辛弃疾等人先路。工书画,为一代大师。著述甚丰,有《东坡七集》、《苏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24)苏辙

(1039—1112)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由,一字同叔,号颍滨遗老。苏洵子。

嘉祐进士,复举制科。熙宁变法,为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力陈青苗法不可行,遂出为河南府留守推官,历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应天府签书判官。元丰中,兄轼因作诗被指为讽刺新法得罪,坐谪监筠州盐酒税。哲宗立,召为秘书省校书郎,改右司谏,劾新党宰执蔡確、章惇等。历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翰林学士知制诰、御史中丞,元祐六年(1091)拜尚书右丞,次年进门下侍郎。哲宗亲政,落职知汝州,复责雷州安置。徽宗时,提举宫观,致仕。

其文汪洋澹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兄合称“三苏”,为“蜀学”重要人物。主张三教合一。其学有道家神秘主义色彩。著有《栾城集》、《春秋集解》、《诗集传》等。

(25)曾巩

(1019—1083)北宋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字子固。

少有文名,为欧阳修所赏识,王安石尝与之交游。嘉祐二年进士。初为太平州司法参军,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为实录检讨官。出通判越州,历知齐、襄、洪、福等州。元丰三年(1080),判三班院。四年,迁史馆修撰,典修五朝国史,管勾编修院。未及属稿,擢中书舍人。后病卒于江宁。

任地方官时,注意除民害,平冤狱,治疫救灾。任职史馆,曾整理《战国策》、《说苑》,并校定南齐、梁、陈三书。散文含蓄典重,雍容平易,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亦能诗。著有《元丰类稿》。

(26)程颢

(1032—1085)北宋洛阳(今属河南)人,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

嘉佑进士。熙宁初,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后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为州县官吏,历签书镇宁军判官、知扶沟县。哲宗立,召为宗正丞,未行而卒。嘉定中谥“纯”。与弟颐均受业于周敦颐。尝称“天理”是“自家体贴出来”的,为哲学最高范畴,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最高原则,于伦理上则体现为封建的“三纲五常”。在认识天理的方法步骤上,颇强调内心静养。世称其兄弟二人之学术为“洛学”。二程言论和著作,后人合编为《二程全书》,包括《二程遗书》、《二程外书》、《明道文集》、《伊川文集》、《伊川易传》、《程氏经说》、《二程粹言》等(今人合编为《二程集》)。

(27)柳永

宋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字耆卿。原名三变,字景庄,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景祐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亦称柳屯田。喜作歌词,常和乐工合作。怀才不遇,多牢骚,放荡不羁。卒于润州。所作多抒羁旅行役之情及描写歌妓生活、城市风光,对慢词卓有贡献,作品流传极广。擅长白描,语言通俗,曲尽委婉,为北宋词重要作家。著有《乐章集》。

(28)晏殊

(991或993—1055)北宋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字同叔。

幼有文名,景德初,以神童召试学士院赐同进士出身。真宗朝至翰林学士。仁宗初,迁枢密副使。以论事逆刘太后意,罢知宋州(治今河南商丘南)。在任兴学校,延范仲淹以教生徒。召拜御史中丞,迁参知政事。再出知亳、陈州。又还朝为御史中丞、三司使。庆历间拜宰相兼枢密使。庆历四年(1044),为谏官论罢,历知颍、陈、许、永兴等州军,后移河南,以病归京师。生平喜诗酒,以文章得时誉,诗词尤婉丽。著有《珠玉词》《晏同叔先生集》等。

(29)晏几(幾)道

(约1030—约1106)北宋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字叔原,号小山。晏殊第七子。

熙宁七年(1074),因郑侠上书请罢新法,曾牵连入狱。元丰五年(1082),始监颍昌府许田镇,后退职家居。生平不肯依傍权贵,文章自立规模。工词,多感伤之作,语句婉丽。著有《小山词》。

(30)秦观

(1049—1100)北宋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字少游,又字太虚,号准海居士。

少从苏轼游,以诗见赏于王安石。元丰八年(1085)进士。元祐初,因苏轼荐,任太学博士,迁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绍圣元年(1094),坐元祐党籍,出通判杭州。又被劾以“影附苏轼,增损《实录》”,贬监处州酒税。继迭遭贬谪,编管雷州。徽宗即位,召为宣德郎,未赴任,中道卒。善诗赋策论,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合称“苏门四学士”。尤工词,为北宋婉约派重要作家。著作有《淮海集》。

(31)李清照

(1084—约1151)宋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西北)人,居济南。自号易安居士。李格非女,赵明诚妻。

幼有才藻,善属文,工诗词,为晁补之所称赏。格非名入元祐党籍,她呈诗赵挺之以救。早年生活优裕,居青州(治今山东青州),与明诚共同致力于彝器、石刻和书画之收藏研究。金人据中原,避乱南方,未久,明诚病卒。辗转流离中,文物丧失殆尽。绍兴二年(1132),再适张汝舟,旋离异(一说无再适事)。晚岁处境孤独、痛苦,整理完成赵明诚所著《金石录》,表上于朝。

词作为南宋婉约派宗主,前期多写其悠闲情怀及风光景物,后期多感叹身世,怀念故国,渗透着爱国感情。语言清丽,善白描。论词强调音律和典雅,反对以诗为词。亦能散文、骈文和诗,通书法、绘画。部分诗词感慨激昂,表现对现实的关心、对统治者的揭露和爱国热忱。有《李易安集》已佚,后人辑有《漱玉集》。今有《李清照集》辑本。

(32)周邦彦

(1056—1121)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美成。

元丰初,为太学生,以献《汴都赋》,得神宗赏识,命为太学正。后任庐州(今安徽合肥)教授、溧水县令。绍圣初,历国子主簿、校书郎。徽宗时,提举大晟府,专事谱制乐曲。不久,知顺昌府,又徙处州。卒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南)。精音律,工词,为北宋婉约派大家,对词的审订整理多有贡献。著有《片玉词》。

(33)黄庭坚

(1045—1105)宋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

治平进士。以才能见重于文彦博。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实录》成,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工诗文,擅长行、草书。贬谪所至,士人从学者甚众。早年以文章诗词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以杜甫为宗,讲究修辞造句,强调“无一字无来处”,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风格奇崛,为江西诗派开创者。著作有《豫章黄先生文集》《山谷琴趣外篇》(《山谷词》)。

(34)米芾

(1051—1107)北宋丹徒(今江苏镇江)人,世居太原(今属山西),后徙襄阳(今属湖北)。一名黻,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人称米南宫。

以恩补浛光尉,历知雍丘县、涟水军,以太常博士出知无为军。召为书画学博士,擢礼部员外郎,出知淮阳军。举止怪异,世称“米颠”。能诗文,精鉴别,擅书画。书法得王献之笔意,尤工行、草,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山水画师法董源,然别出新意,多以水墨点染,重意趣不求工细,世称“米氏云山”。喜蓄金石古器,尤嗜奇石。著作有《宝晋英光集》《画史》《书史》《宝晋待访录》等。

(35)张择端

宋密州诸城(今属山东)人,字正道。

少时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尤工界画,别成一家。徽宗时,作有《清明上河图》卷。图中城郭、市肆、桥梁、街道之远近高下,草树、马牛、驴驼之大小出没,居者、行者、舟车之往还先后,皆曲尽其态。此画今存,为稀世珍品,系研究宋代都市生活以及建筑、绘画等绝好材料。

(36)沈括

(1031—1095)北宋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存中。

至和初,以父任为沭阳县主簿。嘉佑进士,除扬州司理参军。入编校昭文馆书籍,为馆阁校勘,删定三司条例。熙宁中参与王安石变法。历检正中书刑房公事、提举司天监,上浑仪、浮漏、景表三仪,招卫朴造《奉元历》。迁集贤校理、同修起居注,擢知制诰兼通进银台司。熙宁七年(1074),为河北西路察访使,讲修边备,改革旧政数十事。次年出使辽国,力斥其夺地之谋;途中,又图其山川形势、人情风俗,为《使契丹图抄》奏上。迁翰林学士、权三司使。熙宁末,因主张免除下户役钱、轻役依旧轮差,为御史蔡確所劾,降知宣州。元丰三年(1080),除鄜延路经略使、知延州。五年,夏人攻陷永乐,坐首议筑此城,责授均州团练副使、随州安置,徙秀州。晚年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

博学多闻,于天文、地理、典制、律历、音乐、医药等无所不通,著述近四十中,多亡佚。所撰《梦溪笔谈》,内容丰富,于科学技术阐述尤多。尚有《长兴集》《苏沈良方》等传世。

(37)毕升(昇)

北宋人。布衣出身。

初为杭州书肆刻工。庆历间发明活字印刷术。其法用胶泥刻字为字印,火烙使坚。另设一铁板,上涂松脂、蜡及纸灰。印刷时于铁板上置铁模,于模内密排字印,以火烙板使药溶化,后以一平板按其面使字印平如砥。字印按字韵编排,置木格之内以备排字检用。其法未及推行即卒。事迹仅见于沈括《梦溪笔谈》。约卒于皇祐间。

(38)宋江

(?—1122年),山东郓城县水堡乡宋家村人。

施耐庵小说《水浒传》中宋江的历史原型,公元1119年宋江领导了一次农民起义,不过,与同时期的方腊起义相比,规模要小得多。宋江投降后成为征讨方腊的马前卒。1121年初,宋江率领起义军挺进江苏地区,后被张叔夜设伏。宋江虽率部勇猛拼杀,给敌人以重创,但面对重围,船只着火,退路已断,向张叔夜投降接受招安。

(39)方腊

(?—1121)北宋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一说歙州(今安徽歙县)人。一名方十三。

徽宗时在睦州一带利用摩尼教秘密酝酿起义。宣和二年(1120)在青溪县以诛朱勔为名,聚众揭竿起义,自称“圣公”,建元“永乐”,设官分职。两浙苦花石纲之扰,人民争附之,众至数十万人。教徒兰溪朱言、吴邦,剡县仇道人,仙居吕师囊,方岩山陈十四,苏州石生,归安陆行儿等也率众响应。起义军烧毁官舍、学宫、府库、寺庙,镇压官吏、地主,攻破睦、歙、杭、处、衢、婺等州县,声震东南。三年正月,宋以童贯为江、淮、荆、浙等路宣抚使,发兵十五万南下镇压。四月,他退守青溪帮源洞,后因腹背受敌,战败被俘。八月,在京师被杀。余部归吕师囊统率,继续斗争,至宣和四年三月失败。

北宋地图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5,719评论 5 46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2,337评论 2 373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2,887评论 0 32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488评论 1 266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313评论 4 35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284评论 1 27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672评论 3 38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346评论 0 25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644评论 1 29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700评论 2 312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457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316评论 3 31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706评论 3 29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990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61评论 1 251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648评论 2 34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859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