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年是传说中一种凶猛的动物,平时都住在深海里,每到除夕都会跑到附近村庄里吃人,村民吓得都躲到山林里。有次年又来村里了,一个白发老人点燃爆竹,声音轰隆,把年吓跑了,从那后,大家都在除夕的时候放爆竹,大家都平安无事了。
然后,除夕放爆竹的行为就延续下来,过年这一节日就是这样来了。直到今天,新年依然是我们国家最隆重的一个节日,大家都欢欢喜喜过年,希望能为来年能够好运,家人身体健康。很多人无论多忙都会想在过年期间回家和家人团聚。所以每年春运期间,在大城市打工,做生意的人,带着一年的积蓄,带着给家人的礼物,坐着火车,汽车,开着摩托车都会赶着回家,形成规模庞大的人员迁移。
相对于大城市,除了自个贴贴对联,一家可能也因为各种原因,聚不到一起吃个年夜饭,没有那种喜庆的感觉。而小地方的年味更浓点。就像《舌尖上的中国》这纪录片样,取材能看出,都是在偏僻的地方,而那些地方却保留着我们充满魅力的饮食人文文化。因为它们落后于现代化文明,依然保留着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传统,更为质朴。在工业发达的现代,许多传统习俗抵御不了高度发达的文明,而逐渐消亡甚至消失,这也是蛮可惜的。有种抛弃了本根的感觉。像我们国家的端午节,被韩国拿去申遗就可以看出,真是搞笑。本国人对自己文化的漠视,而去追求欧美,韩国等的文化,本末倒置。
想起小时候,过年真的蛮好玩的。我觉得吃应该大部分人都喜欢吧,在过年之前,家家户户,会去赶集置办年货,以备客人来了后端出来当点心吃,边说边吃。那时候集市也不再是3天一次,或两天一次,而是天天都开着,特别热闹,挤来挤去,看看这家东西好不好吃,看看那家,最后拎着大包的年货回家。当时就盼着早点过年吃好吃的了。
还有除夕当然要守岁了,在大年三十晚上,把大门打开,开着灯,然后坐在被窝里,看春晚,当然得春晚很值得看,每次说要熬到12点,跨个年再说,结果总是快到了,觉得没什么好看的节目了,就忍不住睡着了,再十二点后也不知怎么醒了,然后就听到爷爷在外面放了串爆竹,说是12点多了。说了句,新年好。然后又继续睡了。
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了,一大早就听到各家各户的爆竹声,吃了点东西,就拿着自制浆糊贴对联,奶奶把过年要吃的食物准备好后,拎着一只鸡呀,一条鱼呀,还有酒杯,杯子,装在篮子里带着我们去拜土地了,我们那有自己的方言,叫sa公公。烧香的人嘴里都念念有词,都是他们对土地公公说的话,保佑在外的人生意顺利,在家的人身体健康,小孩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就是这种类似的,很淳朴的祈愿。
后几天就是去亲戚家拜年,拿压岁钱,吃好吃的。我觉得过年就应该大家开开心心聚在一起,说说家常,好久不见的碰个面,以慰藉漂泊在外对家人的思念。还有家人的牵挂,报个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