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12点才爬起来,早就醒了却一直赖。
反思一下为什么会这样吧:
我发现,当我有事要做而不做的时候,自己就会焦躁。
最近常见的情况是:
- 拖着没发竞业邮件
- 拖着写不出文章
- 拖着洗衣服,内裤
- 拖着打扫房间
我总是拖延到最后的时间,然后发现不得不做了,再一次做完。作为一个懒人,我以为这样是没问题的,不耽误谁,更不耽误我偷懒。但是相伴的焦虑有必要吗?难道是必须利用这种焦虑,才能在最后时刻把事做成吗?
可是很多事并不是临门一脚就能搞定的。
焦虑让我失去了时间的概念,每天都认为自己在失去时间,在浪费光阴,于是怀疑到自己头上,就是自己不行,能力不行,未来无望,搞不好还要从焦虑走向抑郁。
于是我开始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有没有什么办法解决?
最近看完《天幕红尘》,反复咀嚼着“见路不走”的思维,似乎也开始思考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要怎样在这个世界中生活。
再考虑《遥远的救世主》中文化属性的讨论,和《人生护城河》给我的那种感悟,我相信这样的事实:
- 生存是一个可以解决的问题,不可操之过急,也不必困住一辈子
- 所有事都不那么难,只要努力都可以做成
- 有时候就是要走“窄门”,才能把生活的路走开,走宽
- 《孙子兵法》是一本值得反复借鉴的书
- 《毛选》是非常值得借鉴的书
这几天我最大的痛苦来源于逃避,和时间流逝下的焦虑。反观看过的书,走过的路,我想我事实上并没有太好地跨出自己的舒适区,去走跨界,跨行的路。
当然上面这句也值得商榷。工作的时候,我习惯性地屏蔽掉不舒适和偷懒,只想做出新鲜有趣的事,这本质上就是跳出舒适圈的。所以可以这样理解,工作中的我是高效,优秀并直接地探索自己舒适圈以外的,所以我职业上做得成功,每家公司都认为我是金子。
相对的,我在生活中却是非常怕跳出圈子的。比如读书5年,早就认识到经济学的重要性,却要在最终裸辞后才读进去了这些书,堪堪入门。我会把一款游戏玩得磨掉了皮,都不愿意尝试新的玩法。在星际合作里,我和老徐挑战的最高难度永远是“困难”而不是“艰难”。我是如此恐惧意外,以至于我明白了一切却颗粒无收。
裸辞是一次信仰之跃,我跳进属于自己的大海,心却还悬挂在互联网大厂织构的空中楼阁里。于是才有了这些痛苦的挣扎。因为本质上,我认为自己还是大厂的一员,还值那个价,还是应该被趋之若鹜地捧着。
而这几天的事让我的心态崩裂得厉害。
所以,一切的挑战,最直接的冲击都是对心态的冲击。
心态,可以说是做每件事之前最需要的扪心自问,也是迈开腿的第一道门槛。
类比之下,我相信高明的对抗也是直指心态的。
比如 HR 上来就说我不值钱了,PDD 什么的也要看,加班也要去。她以为我还是会被困在大厂的价值观里,当然就只能选大厂,只能捡别人斗争过剩下的烂摊子。
以上,关于心态的思考,发生在昨天心态炸裂之后的雪中溜达。
今天仍然以逃避的心态从被窝里爬出来,我感到时间流逝的痛苦,饿着肚子还要先刷锅再做饭,转眼又要到下午2点多。 时间真经不起花。
按照原定计划,我需要每天读2个小时的经济投资,写2个小时的文章,写2个小时的代码(当然这里写代码没有目的,所以更像是玩耍)。可是吃过饭就两点,6个小时后8点,我显然6点就要做晚饭,吃过晚饭就不想再做什么“辛苦”的事了。
所以今天还没开始,我就又失败了。
成功,到底有多难?失败,到底有多搞心态?
我咀嚼着这个想法,机械地刷锅做饭。
为什么《穷查理宝典》的前言导读里,译者说查理就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人,什么都要试一下?按照以往的工作经验,我也是这样的人,很多后来解决问题的方案,也是源于我对一个问题好奇起来,拉屎洗澡都会反复地想,遇到可以查的就查。然后当大家都放弃的时候,我其实已经在工作外的时间想了很久,有了想法,于是提议之后就开始执行。
当我工作的时候,我似乎也像查理一样,充满好奇心,充满解决问题的欲望,无休止,不会烦,就像曾经学数学那样。
很多时候我怀念学数学的日子,一个问题琢磨好几天,其他什么都不操心。思维的专注与数学公式颠来倒去的尝试能够带来超越时间流逝的快乐和平静。
如果人可以在沉醉中做好最重要的事,为什么我现在每天却这样痛苦?看不到进度又急于求成,焦虑,暴躁,抑郁?
《遥远的救世主》里,几个音响发烧友为什么公司做的好好的,遇到起诉马上就卖股跑路躲起来?
原来,这才是人生最可怕的地方:知易行难。
我懂得人应该关注自己的文化属性,做强者文化而不是弱者文化,努力改变自己而不是等谁来拯救。这是因为我读了《遥远的救世主》,接受了里面的概念,也从剧情中看到了弱者不会被拯救,只会被洪流推走。我也看懂了《天幕红尘》中所谓“见路不走”就是“实事求是”的实践版注释。
道理我全懂,为什么怎么都做不对呢?
面条慢慢煮热了,打个蛋进去,我继续思考着:
或许在坚持实事求是,警惕自己的弱者属性之时,我仍然很容易掉进错误的惯性思维里?
懂得一个道理,想要按照这个道理去做,能马上就做好吗?
《灰犀牛》的概念里让人防微杜渐地小心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端倪,人生中最大的灰犀牛,或许就是“我能否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说人话就是,
当你认定一个道理的时候,怎样对抗、安放、消除围绕在你脑子里的、你自己的和其他人的错误的“道理”?
当你的大脑认为你成不了,仓促地让你休息、享乐,事实上是在逃避的时候,你怎么合理安排休息而不是只休息或完全不休息?
当你的朋友、家人认为你在搞笑的时候,你怎么无视他们的好言相劝,威逼利诱和糊弄了事?你又怎么承担自己“真的不小心搞笑”导致的失败后果,和伴随后果而来的,内心的和外在的事后诸葛亮行为?
这就是“见路不走”。
见路,就是看明白,懂得道理、因果。
不走,就是根据实际情况走正确的路,不盲目走经验的路。
“见路”是“知”,“不走”是“行”,”见路不走“就是”知行合一“,而这一切,是你什么都没开始干的时候就要磨练自己做到的事,是与自己文化属性中根深蒂固的愚昧与惰性的反复对抗。
想到这里,我突然对中华文化中儒家的奴性和条条框框感到审慎的恶意。
要提升认知,读许多的书,懂许多的道理,都只是基本的知,是”见路“,要走的路仍然道阻且长。
只是想明白了这点,应该就不会为时间的流逝而焦虑了吧。
斗争什么的,只要明确了敌人,就不再可怕。未来,只要明了了其中的原理,看到自己要走的路,也不会觉得漫长。
于此,我纠结的时间问题,也变成了”我要做成的事,按照我找到的路线,是怎样使用时间的“?
如果一件事对时间有强需求,我就多花时间去琢磨,该堆1w个小时就堆1w个小时。对于可行的路线,难道因为时间使用而丢掉不走,强行走捷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