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7月26日,是班主任培训的第2天。下午培训结束的时候,听到了一位老师发出这样的感慨:你看人家路教授多厉害啊,就这样站着一说就是两个多小时,关键是人家讲课还那么好!那么精彩!
路书红教授任职于山东师范大学,著有《优秀班主任透视》等作品。她以《新时期班主任工作:挑战与应对》为题,给我们做了一场非常精彩的,实用的报告。路教授不但点清了班主任工作的重重困难,还给我们指出了一些具体有效的应对措施。路教授的讲解思路太清晰了,结合讲座框架,我反思一下工作中的不足。
一: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
(一)教育:是关注成绩还是关注素质?
前几天在跟一位年轻老师交流的时候,他向我诉说了自己的痛苦,他说作为班主任他内心非常纠结。培养学生:
光看成绩吧,学生高分低能,难以适应社会。
不看成绩吧,学生连个好高中都上不了,更适应不了现在这个社会。
我跟他说,你的痛苦是因为你心中不清楚,在培养学生时,如何在提素质和促成绩上,合理的分配精力。我在很多年前也曾经痛苦过,最后有一位老者给了我答案。
助我走出困境的人,叫吴非。
我觉得我和路教授心有灵犀。当我看到她课件中,出示吴非老师的这段文字时,时间好像瞬间回到了很多年前的一个夜晚。
很多年前,办公室的一位老师向我介绍了吴非老师。我随即在网上买到他的所有作品,逐一拜读。他的文章太过于精彩,以至于我每一页上都能够圈画出特别多的文字,然后在旁边写上非常多的注释。
有一天晚上,忽然间看到他的一篇文章,在文章中他这样写,高中老师有两个任务:一是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给他一颗人文的种子。二是设法帮他找到一张进入大学的门票。
那一刻我忽然间解脱了,我再也不用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摇摆了。我只要找准了比例,让他们合理的分配就行了。有素质的人不影响出成绩,有成绩的人素质也很高。只要能够把比例调整好,就可以踏踏实实的去工作了。
近几年我进一步明白,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从来都不是天平上的两端,他们哥俩配合起来才是现实社会中的完整太极。
(二)教育:是关注某些孩子,还是关注每一个孩子?
老师对1%的学生的忽视=1%学生100%的被忽视。
我对这个问题也有过思考。
从我一工作的时候,就有领导跟我说,做学生工作要抓两头促中间。
优秀的同学会给班级带来巨大的荣誉,要好好抓。
不优秀的同学可能会给班级带来巨大的消耗,也要好好抓。
中间的同学要好好的促进一下。
我觉得这个理论,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恰恰它的问题也非常大,那些在中间等待着被促进的同学,真的会被促进吗?
他们沉默,也被忽略。
我在最近一段时间做了以下的“抓两头促中间”的探索。由于我现在的教室距离办公室非常近,只隔着一个走廊,所以学生可以特别方便的跟老师进行交流。抓住了这样的一个有利的空间位置,我制定了以下方案。
1:鼓励成绩比较优秀的同学多往办公室去找老师提问,欢迎全班同学到办公室去找老师解决自己学习中的问题。
2:对于中间的同学,引用竞争机制,督促他们抓住课堂时机跟老师积极对话。
3:对于学习比较困难的同学,班级安排专人进行目标分析,过程督促,每天总结。班主任全程管理。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好像更加明白了:我其实是:
把“抓两头促中间”变换成了“让全体同学抓自己促自己”。
把“让老师找学生”变成“让学生找老师”。
这样一来,学生就不再是嗷嗷待哺的幼鸟,而是主动出击的鹰隼,化被动为主动,学生的活力,就会被很好的激发起来,整体的班级工作局面就会变得非常的顺利。
(三)班主任:管理者还是教育者?
我在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心中随即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不管老师是一个合格的教育者还是管理者,学生都会非常的受益。但是很可惜,想做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其实很难,做一个合格的教育者更难!
因为写作的关系,每次写学生案例的时候,我都会翻一翻《教育学》,试图从中找到一些理论依据,让我能够在处理学生问题的时候有理论支撑。但是每当我看到班主任管理和班级管理这些章节的时候,仅能看到薄薄的几页文字,根本不够用。
一次我突发奇想,尝试着买了一本企业管理的书。看到企业中对于员工的管理如此的细致,我心中汗颜。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这样的一段文字
“管理,并不是管事,而是根据人性去管理人。”
我恍然大悟——哪有什么班级管理?全都是根据学生的人性去管理学生。在那以后,我尝试着把很多企业管理的技巧放入到班级管理中,非常实用。
教育者呢?也是根据学生的人性去管理学生呀,不过我们要完成自己的教育目标。所以说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者,先要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而想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首先要把握学生的人性。
我在文章《良言一句三冬暖》中记录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学生出口成脏,固然可以用批评去管理。但是如果想进行教育的话,就必须要立足人性,结合教育规律。
写到这里,我再一次反思自己:合格的管理者跟合格的教育者,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影响。
关键是:我合格吗?
二:造就过硬的管理功夫。
(一)要善于沟通,做好学校和家长的纽带。
关于学校和家长之间的交流,我好像走了很多的弯路。
(1)第一阶段:学生出现问题,就找家长“告状”。
刚开始工作的那几年,根本不会管。有的学生调皮捣蛋,管不了的时候我就会打电话跟家长“告状”。时间长了,学生质问:你除了会告状还会干什么?
我自己也反思,我除了会告状还会干什么?
(2)第二阶段:自己能解决的,就不麻烦家长。
可能是刚工作的时候过于痛苦了,或者被学生的话,羞辱的过于伤心了。我开始“奋发图强”。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绝不麻烦家长。
作业不写,本班主任看着你做。
顶撞老师,本班主任必须要纠正你的错误思想。
在网上打游戏,无论如何要把你们的QQ群解散。
我觉得那一段时间我很像堂吉诃德。教育本来就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生的个人教育相互结合的一个结晶。但是我却因为学生的质疑和自己内心的不甘,而把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事情揽到自己的身上。非常的可笑。
(3)第三阶段:要跟家长保持一种良性有效的沟通。
我喜欢写作,我经常记录和学生的故事。有一天我想,我如果把自己写作的东西发给家长看一看如何。没有想到,反馈挺好。
后来我又想,如果我每天把学校里发生的事情,跟家长做一次简短的汇报会怎样?没有想到,反馈非常好。
从2016年开始,我逐渐在下班之后,进行一次1000字左右的文章写作。然后把这些内容发送到家长群中,让家长知道今天学校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家长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后来我给这个项目取了个名称《写给家长的一封信》。
有一段时间我忽然间发现,我的很多内容是重复的。而且由于想要清晰地进行表达,这些内容更多的像一个消息,而不像是一封有温度的信。
今年暑假,我重新调整思路。新学年开始以后,我会把《给家长的一封信》当做每天的固定项目来完成。如果学校里有要求,那么我就条理清晰地写清楚。如果学校里面没有内容,我就把班级的故事写一写。如果班级里也没有故事,那么我就写一写教育案例和自己的教育思考。
就当自己做了一次新闻发言人吧。
(二):懂得心理。
懂得学生的心理,在管理学生的时候事半功倍,讲一个我经历过的故事吧。
有一天中午,我发现某个教室里两位同学正在打架。我连忙进入教室,制止了他们。我对其中的一个同学说:“走,跟我回办公室”。这位同学怒不可遏,边哭边喊:“他先打的我,你凭什么光说我,不说他?你算什么老师?”
我思考了一下学生的心理状态:
1:刚刚被强制结束了战斗,内心十分激动。
2:可能身体造成了伤害,十分痛苦。
3:看见老师,内心非常恐慌。
4:不能确定,我的处理是否公平合理,非常担心。
我重新跟这位同学进行交流:
1:老师把你们拉开,是希望避免你们双方受到伤害。
2:老师带你去办公室,是想看看你有没有受伤,需不需要治疗?如果需要联系家长,我们就让家长来,如果需要去医院,老师现在就陪你去。
3:因为我不是你的任课老师,对你的了解不够。我希望你能够到办公室,写一写事情的来龙去脉,等着班主任来给你更加公平合理的处理。
或许是我猜对了学生的心理,这位同学立马停止哭泣,跟我说自己没有受伤,然后去办公室写下了刚才打架的过程。
这些事情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当老师,要了解学生,要知道他心里想要什么。
(三):擅长激励。
自我反思一下,我觉得在激励学生上,我做的还很不足。讲一讲我的一个同事的故事吧。
班里的英语老师冯老师,每次考完试都要到批发市场给学生买礼物。各种各样的学习用品发到学生手中,学习的热情也更加足了。
我有这样的一点思考:
1:对学生的激励一定要在尊重前提下进行,如果没有尊重,激励就没有平台。
2:对学生的欣赏,一定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不能只是为了欣赏而欣赏。
3:有的激励要让学生看的见,听得见,甚至是摸得着。
(1)看见:在作业的评语上给学生写上一段鼓励的话,就能够对学生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2)听见:对于有些同学的表扬,如果能够老师亲自在全班同学面前说出来,可能对他的影响也非常大。
(3)拿到:有的同学对于言语表达并不敏感,这个时候可以送给他一些小礼品。
三:长于引导。
路老师说,班主任要给学生提出正向的,适度的教师期待。
我的写作习惯是由孙明霞老师帮助我养成的,我觉得她给我提出了特别好的教师期待。让我能够一步一个台阶的,稳稳的往前走。谢谢孙老师给我提出的写作要求。
第一阶段:写就行。不用管什么主题,一定要写。
第二阶段:写完了文章要发出来给大家看,不要怕丢人,有问题及时修改。可以发到1+1教育网给老师们看。
第三阶段::可以记录一下和学生之间的故事。留心观察学生的行为。
第四阶段::可以找一找相关的理论,分析一下学生的行为。
第五阶段::记录一下自己的语文课堂。
第六阶段:多看一看名家的语文课堂是怎么讲解的。记录一下自己的心得。
第七阶段:多写课堂反思。
第八阶段:多把自己的成果展示出来。参加学校的演讲,参加明霞工作室的活动。
其实孙老师从来没有给我设定过具体写作的目标。只是她一直在鼓励我多写,给了我很多的方向。让我在每个阶段都能够由浅而深的进行写作。
就这样在她的鼓励之下,我一直坚持着写作,养成了习惯。
感谢孙老师的教育期待!
四:科学的表扬和艺术的批评。
科学的表扬相对容易,艺术的批评,我感觉挺难。每个人都接受度不同,每个人都成长背景也不同,做到艺术的批评真心不容易。
我觉得科学表扬和艺术批评的前提,是有一个全班师生都能认可的班规。
遇到问题,根据班级提前预设的规定,来进行合理的表扬与批评,是比较合理的。
在具体进行表扬和批评的时候,还要结合具体的学生特点来进行:
内向的孩子,出现问题也不用过于批评。
外向的学生,即便表现很好,表扬也要点到即止。
五:保持平和的心态。
路老师说:人都不是完美的,千万不要期盼自己完美,更不要企求学生的完美。我非常赞同。
原来做事情,总是喜欢在细节上精雕细琢,花费了无数时间,但是效果却不好。
庄子有一句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意思是,生命是有限的,然而我面对的知识却是是无限的,要我以本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那种永远看不到边尽头的知识,这是有害的。
我对这句话的领悟是,自己永远没有机会成为一个什么都会的人,既然如此,我就专心做好一行就可以。比如,我当班主任,那我就花时间先把这一个工作力所能及的做好就可以了,不要贪婪。
2019年,我写了一篇文章《我的尴尬语文》,大体是说今年要把研究重心放在研究课堂艺术上。随后,我经历了创新课教案比赛、说课比赛,讲课比赛,直到最后被淘汰。我感觉挺好的。因为我今年关于语文的目标就是进行摸索,而这一些列比赛下来,文章写了近20篇,单《创新课经验总结》就写了6篇。孙明霞老师,赵立民主任,纷纷给我指点,让我清晰了目标,明白了方向,知晓了困难。受孙明霞老师启发,我购买了《备课到底备什么》这本书,我会在随后的时间中跟书中的20位大师学习,绘制思维导图,写全20篇读书心得,相信能对我的语文教学有很大的好处。
不追求完美,做自己力所能及的,挺好的。
六:进行学习,研究提升自己。
写一写我觉得有效的学习方法。
(一):虚心请教前辈。
泰山学院附中的优秀教师特别多,是他们让我在教育的路上少走了很多弯路。
孙明霞老师教我写作;
袁承印老师教我语文教学;
贾保秋老师教我当班主任。
我的两位师父时晓筠老师 万红老师教给我方方面面的教育原则。
没有他们指点迷津,光靠我的一腔热血是没用的。
(二):多看书。
我觉得看书,其实是跟作者进行交流。看一本书,哪怕只找到一句对自己有帮助的话,就非常值得。
吴非老师告诉我,教室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钟杰老师告诉我,解决教育问题,要有可操作的方法。
李政涛老师告诉我,一定要遵守教育常识。
孙明霞老师告诉我,教育是用生命去润泽生命。
(三)多写作
写作中,我记录了学生的故事,能冷静分析自己工作中的优点和不足,透过现象找到背后的原理。写作让我收获特别多。
(四)多外出学习
有一次,去德州参加明霞工作室联盟活动,吴非老师给了我一个提问的机会。我提问:“如何让自己的文章写得有厚度?”吴非老师回答:“你认为我的文章我厚度,那是因为我老了。”他还鼓励我说:“小伙子,你比我重要。”。受到这样的教育家的鼓励,到现在都心潮澎湃。
这一次的班主任培训中,向张兴启老师提问,韩老师张老师分别给了我耐心的回答,让我到现在都感觉非常激动。他们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给我启发。
多参加这样高质量的学习活动,一定也会有很大的启发
七:持续的教育实践。
今天上午看到,河北开滦一中张丽钧校长的一篇文章《我要做到更好》中,张老师出示了这样的一张图片。
这张图片给我的启发如下:
1每个老师只要踏上工作岗位,他就已经开始了实践模式。
2老师工作上几年之后,能够开始借助教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就进入理论实践模式。
3张老师特别跟我解释了一下共同体模式:
抱团成长。比如王君的语文湿地,比如孙明霞老师的教师成长联盟,多参加活动,就有助于个人成长。
4:我们在工作中,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还要知其如何做。当每个老师都能记录工作的过程,研究教育的原理,找准教育的方法,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果。
八:感谢路老师
路教授的讲座,精彩实用,内容足够写一本书了。借助路教授的思路,用这篇文章给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做一套全方位体检,反思自己的不足,为开学后的工作做好铺垫。再次感谢路教授高屋建瓴的讲座,期待下一次指导。
宋鹏2019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