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有人给我推荐过蔡崇达的《皮囊》一书,一直没有重视,买来好久,前些日子才读完,感觉初读有点着急了,好多地方我都没有细细品味就翻页过去了,想来读得有点糙,还不是很明白个中滋味。日后我觉得有时间还是有必要精读一次的。
虽然大学毕业,跟文盲相差不远。青葱岁月浑浑噩噩就度过了,没有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没有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虽然喜欢读一些美文,却都是些泛泛肤浅的鸡汤文,没读过四大名著,没读过朱自清,鲁迅,周国平,除了一些课本上的。连韩寒,郭敬明这些在我的年代里声名大噪的后起之秀我都没有认认真真地读过。压根感觉,那些年根本没读过书,只不过是识过几个斗大的字。
前些年开始,我拾起了阅读,真正读一些大家之作,虽然我的理解能力有限,但是也是开始用心去读,用心感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皮囊》作者蔡崇达和我们一样是个八零后,出生在闽南泉州的小镇,小名“黑狗达”,自小学习优秀,大学未毕业就担任新闻主编。这本书是他的自小到大的一本纪实,真切的生活好像就晃动在我们的眼帘,有些地方有点沉重,沉重得让人记不起自己的过往,混沌在一片若真若虚的世界里。
作者以阿太的仙逝开头,阿太活到九十九,有一颗超然的心,目睹自己的孩子离世,葬礼上平静得有些不屑似的乜斜着看待周围嚎哭的人群,亲手摔死家人因用力不到而扑腾着挣扎着的一只鸡,声称不要再让肉体折腾它的魂灵。这位阿太临终给作者留下一句话:死就是一蹬脚的事情,往后没有了皮囊这个包袱,来去更是方便。
是啊,人活在这个世上,得靠一具真切存在的皮囊,将我们或卑微或高傲的魂灵收入其中,或用力或如行尸走肉般地周游一遭,靠着一具皮囊或真或假地存在于时间的长河里,直到举头三尺的神明看到我们的大限已到,悄然地带走我们的魂灵,弃一具千疮百孔此时却已是无用的皮囊与世人,将其化成一缕青烟,一捧灰烬。
但是,在魂灵没有脱体之前我们还得或喜或悲地活着。
作者讲了自己偏瘫的父亲,倔强却又执着地相信神灵的母亲,小时候的玩伴天才阿展和香港阿小,小镇上独领风骚却被众人甚至父母排异的张美丽,早逝的大学同学厚朴和过劳死的编辑挚友,所以说这本书里没有写生的欢快,好多故事里的人物都以一种看似偶然却是必然的一种方式退场-----死。父亲的死,张美丽的死,厚朴的死,挚友的死。香港阿小的梦幻成泡影,生活在窘迫的当下,天才文展小时候以为的必将轰动世间的大事,在屡屡遭难的情形下失去了方向,活在压抑里,最后设法逃离一切的真实。
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一本厚厚的值得耐人寻味的书,作者的成长经历也是他日后成才的一笔重要的财富。值得感动的是,无论他的周围发生了什么,他一直坚信地行走在自己的路上,艰难困苦没有将他打压成文展那样的人,也没有成为厚朴那样不切实际的追求自以为的梦想而用力地夸张的活成为了青春而丢失 了青春的人。作者也曾困惑过,自言自语地沉浸过,后来都被时间治愈了,想必跟作者的性情有关吧,不会偏执得忘乎所以。
因为身边那么多真实的人,真实的故事,导致作者看待世界,看待社会有种成熟的眼光,岁月将他堆砌成现在的模样。在书的结尾作者说他想看见每一个人,理解是对他人最大的善举。
当你坐在一个人面前,听他开口说话,看到各种复杂、精密的境况和命运,如何最终雕刻出这样的性格、思想、做法、长相,这才是理解。这句话说得太好了,多少人的社会关系都是表面功夫,根本没有想去彼此了解,如若利益冲突,很难再听对方坐下来开口说话,更不会去想他的命运,他的过去如何导致的现在,甚至在众多的关系中连最亲密的如父子,母女,夫妻,婆媳,妯娌,好友中有的时候做到理解别人都太难了。
读了这本书,我感觉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岁月历历在目,也许没有作者的人生经历丰富,身边也没有那么多形色各异却棱角分明的人物,但是看着作者的成长和现在的成就,我不禁感觉他是一个看得见自己的人,对于自己的明天有很清楚的思路,而今天就在踏踏实实地一步一步码人生的砖。而我呢,之所以现在普通得如一粒尘埃,是因为我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从来没有清晰过,也没有真切的了解和理解过自己,任凭岁月的车轮一圈一圈地碾压过,茫然无知地趟着岁月的河。
感谢这本书,感谢这本书的作者,让我在闲暇无人的空间可以冷静下来,捋捋自己的过往,从而能清楚地“看见”自己可能经历的将来。我也希望自己能将这一具皮囊好生利用,不因碌碌无为而后悔,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同时战胜骨子里存在了好久的执念。更好地做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不偏激,不执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