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备战遴选的同学,往往都有这样的感受:自己学了很多,也付出了很多努力,可为什么总是无法取得满意的成绩?
其实,很多时候,大家都陷入了无效复习。大量碎片化的学习记忆,投入很多精力,却效果有限,那是因为你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遴选的知识体系应该怎样建立呢?
第一,应该笔面一体。从笔试来说,应该包括政策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文字表达,每一项再细分开来;从面试来说,包括履行职位职责所要求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有时还要加试职位业务水平,这些《公务员法》上都有体现。我们在备战遴选的时候,应该笔试面试一体,在提笔能写的同时,还要张口能说,现在的趋势是,笔试面试化,面试笔试化,二者不能偏废,而是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参加2016年山东遴选的同学应该深有体会,前三道题,谈谈理想信念、谈谈全面从严治党、谈谈制度与执行的关系,这不都是面试题吗?很多没有备考面试的同学都是两眼一抹黑,迷失在200字的小格子里。而面试经验丰富的同学,大都能够不慌不忙地缕出思路,从容不迫地交卷。
第二,应该无所不包。这个是说知识面的问题,也很容易理解,即我们备考时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不能使遴选考试时的知识点成为“漏网之鱼”,虽不至于有很深的认识,但至少应该有所了解。比如,政策理论的备战,可以画一张图,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是五座山,是总体布局,党的建设是基石,是基础保障,哲学(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等)是空气,“四个全面”是抓手,是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是方法。这样,我们在复习的时候,就有了大的纲领,先把这些总的东西熟悉一下,学习过程中碰到的知识点,基本都可以纳入到里面。
第三,应该知行合一。在复习备考时,形成大的知识体系框架是基础,而这个框架,需要我们通过实战,通过大量的真题练习去充实血肉。框架决定思路和眼界,血肉决定细节。看到一道真题,先思考是框架哪一部分的内容,看是否纳入了知识体系,如果没有,就要找到这个知识点的来源,详细了解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源的话,可以到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文件里去搜寻,也可以到国务院网站的文件库中去搜寻,基本都是涵盖在内的。有个领导,上班时间基本不上网,只看《人民日报》便知天下事,所以,《人民日报》是个好东西,一些知识点的深度报道,很值得剪下来、贴到本子上,反复地学习。
知识框架应该尽快建立,并在日积月累中不断完善分支。当我们走入考场,心中有一棵参天大树时,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恐惧将会无影无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