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世界给我以痛,而我依然“活着”
这两天我整理书柜,又看到了几年前看的一本长篇小说《活着》,当时看这本书的感觉是惋惜,为了福贵而惋惜,出生在富家的纨绔子弟,因为吃喝嫖赌输光了家产,最后变得孤苦伶仃的一个人,现在回忆起来书中的人物以及的细节记得不太清楚了,所幸的是这本书还在,今天又拿起来重新读了一遍。
这本书的作者余华,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2004年获得诺贝尔新发现图书奖,2005年获得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08年获得第一届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
如此多的国际奖项,对于不是科班出身的余华来说,背后付出的是更多的是努力,当然不可抹杀的是他在写作方面的天赋。
活着,是人类生存的最低本能,而生活则是活着的上一个层次,所以,就这个名字而言,不难想象,主人公福贵一定是处在最底层的生存状态。
福贵的一生贯穿着坎坷和不幸,生在地主家,年轻的时候吃喝嫖赌,不出几年就把自己家的房产和一百多亩地输光了,媳妇家珍带着肚子里的孩子被岳父接回了娘家,父亲被气死了,母亲和自己的女儿凤霞被迫搬到了茅草屋,为了给母亲治病,福贵带着家珍从娘家带来的两块银元去县城请郎中,不幸的是在路上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可谓九死一生,所幸被解放军俘虏后,带着盘缠辗转回到了老家,回到家中看到的是母亲已经去世,女儿凤霞在一次发烧中烧成了聋哑,媳妇家珍和儿子有庆、女儿凤霞在福贵不在家的这两年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见到了福贵,全家也算是团聚了。
幸福总是短暂的,为了有庆能到县城上学将来有文化有出息,福贵和家珍只好把凤霞送给了别人,家珍得了软骨病不能帮衬着福贵给家里挣工分,有庆给县长夫人献血因失血过多而失去了生命,福贵和家珍尝到了老来丧子之痛,不久,家珍也离开了。凤霞虽然得到了幸福的婚姻,也难逃生孩子这个鬼门关,因为大出血离开了人世。留下了福贵的外孙苦根,如果故事就此结束,苦根和福贵还能相依为命,然而,福贵最后的依靠和寄托也被剥夺掉了,苦根依然离开了人世。
其实,每个时代,每个人物都有相对的命运,这本书中的主要几个人物的命运各自不同:
福贵:年轻的时候家境富裕,俗话说,富不过三代,父亲就是个败家子,到了他这一代,因为没有严格的家教,福贵把败家做到了完全彻底。李笑来曾经说过,七年就是一辈子,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福贵,岂止是浪费了七年,当赌输了身家的时候,也是他幡然醒悟之时,亲人一个一个在他身边相继离去,从无奈,无能为力到接纳,最后和将要被杀死的老牛相依为命。这个结局确实是牵动人心。
家珍:传统的中国妇女形象,勤劳善良,承载了中国旧时代妇女的忍辱负重,接受命运的安排,嫁给了福贵,接纳福贵的一切,当福贵败光家产后依然能够跟随他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虽然疾病缠身,儿子离去,在生命的尾声有福贵的陪伴也算是心满意足了。
凤霞:小的时候因病成为了聋哑,和母亲一样任劳任怨,为了能让弟弟上学,被送到别人家里,长大后嫁给了身体残疾的丈夫二喜,夫妻恩爱,过上了幸福生活,谁知道命运多舛,生孩子的时候因为大出血而离开了人世,只留下了一个儿子,凤霞同样是这部小说中的悲剧人物,没有抗争过命运的安排。
有庆:福贵的儿子,是这个家中唯一的“根”,善良,勤劳,注重亲情,得知为了让自己上学,父母把唯一的姐姐送给了别人而抗拒上学,因为热心给县长夫人献血,由于失血过多而不幸身亡。给父母带来了很大的打击。
苦根:凤霞唯一留下的儿子,这个孩子的命运就和他的名字一样,母亲在生他的时候就死了,父亲几年后也死了,只留下外公福贵和他相依为命,因为生活清贫,生病的时候因为吃得过饱而撑死了,他也是福贵身边离去的最后一个亲人,也是福贵的最后一个希望。
《活着》是一部现实的悲剧小说,看着这本书,有的时候我会觉得作者太残忍,残忍到没有给福贵留下一个亲人,有的时候似乎又很理解作者,因为“希望”总会磨灭某一方面的人性,我因此看到了福贵的坚强,又看到了现实社会人性的脆弱,拿出福贵人生经历的某一个事件都足以演化成自杀事件,成为抑郁状态甚至是抑郁症的起因。或者是抱怨社会的一个个热点。而福贵依然选择活着。
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对福贵的看法是厌恶,厌恶他年轻时候的游戏人生,而读到后面,对于福贵更多的是敬佩,是仰慕,虽然掌握不了大富大贵,却能撑起悲催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