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个人主义者还是集体主义者?
在你的文化或共生文化里,你觉得自己更接近个人主义价值观还是集体主义价值观?思考以下观点,用1(非常不同意)到9(强烈赞成)来衡量你对这些观点的赞同程度。
1.我跟人交谈时倾向于坦率直接。
2.为了让家人高兴,我情愿做自己厌恶的事情。
3.我很享受与众不同的感觉。
4.我经常为了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兴趣。
5.我注重隐私。
6.我们应该教育孩子将责任置于享乐之前。
7.我喜欢对其他人展示我的各种能力。
8.我不喜欢跟团队成员产生分歧。
9.我的成功大多源自我的个人能力。
10.在重要旅行之前,我会征求大多数家庭成员和朋友的意见。
以上的情况,你属于哪种?
大家可以分别计算自己在奇数问题中的总分和偶数问题中的总分。
奇数问题反映了你的个人主义程度,而偶数问题则反映了你的集体主义程度。
统计分数后,你可以自测一下,你属于哪一边?
总的来说,你是否更赞同个人主义的观点(奇数问题得分更高),而非集体主义的观点(偶数问题得分更高)?
在这样的测试中,我们拉开今天课程的序幕。
一问一答,如果只有你和我的沟通,这样的沟通,相对容易轻松。
但是如果是一对多的沟通,沟通就变得复杂。
但是无论哪种沟通,我们都在沟通的情境中。
因此,今天我推荐这本书给你,你将和我一起思考和学习什么是沟通,什么是沟通能力,什么是团体,以及在团体中沟通的细节。
这是一本重新定义和阐述什么是沟通、什么是沟通能力、什么是团体以及在团体中沟通的细节化内容的葵花宝典。
事实上,只要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球上,我们就每天和人发生关系,产生沟通。
你无可否认的事实是:每个人都是团队中的一分子,掌握良好的团队沟通方法,能让你少走弯路,快速进步。
美国有一位知名的教授,他叫罗斯维尔教授,他专注于小团队沟通,并通过自己数十年的研究和教学,逐步揭开了小团体沟通的各种诀窍。他将自己的经验和心得汇聚在一起,出版了这样的一本书《小团队沟通课》。
这本书以合作型沟通为核心,引入系统论思想,建立沟通能力模型以帮助读者迅速融入、适应和影响小团队。而且这本书还提供了大量真实的案例,涵盖工作和生活的各类场景,辅之以对团队中各类正式和非正式角色的详细讨论,从理论和实践上均给出了明确指导。
作为一本权威教材,这本书难能可贵之处是语言极为通俗,幽默闪烁在字里行间,无论是学生还是职场人士,均可轻松读懂学会。
因此 ,当你通过参加我的线上共拆课的学习后,你将会重新审视自己的沟通能力和你所处的各类团体,并思考“我应该如何看待在小团队中的沟通障碍及团队文化的共创与建立。”
下面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今天的课程。
安妮想召集一次团队会议,结果却发现,就是只有几个人的小团队,却仍然没办法达成一致意见。
这样的情况是不是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非常常见呢?
是的。
以下的情况,你肯定和我一样印象深刻:
1、学生会要举办一次校园活动,活动小助手们提交了方案,欣喜地等待学校批复,结果,老师迟迟未给出答复。
2、年底了,人力资源部要召集各部门召开述职会议,结果各部门每天都很忙,总是没时间。
3、家庭聚会,希望在本周日举行,结果,家庭成员加班的加班,上学的上学,聚会眼瞅着估计泡汤。
这样的情况,跟安妮的情况何其相似呀。
回到安妮的案例,我们可以发现:
这个小组正在沟通小组会议的时间以及日程安排中的冲突。
那么,他们具体遇到了什么问题呢?
1、关系维度复杂。
小组成员总计有5人。在5人的小团队沟通中大家意见各不相同。
2、冲突。
小组成员不止在安排日程上有分歧,他们也在为自己巧取小组中的权位。潜台词是“谁应该告诉谁做什么”(这层意思不是通过字面意思表达的,而是通过他们的说话方式)。
3、影响。
一个人的说话方式(是讽刺还是请求)影响着团队其他成员的反应。团队成员之间的态度是合作还是竞争,是影响团队讨论的重要因素。
4、无效。
冲突一直存在,无法回避。当小团队沟通未能达成结果时,沟通的交换过程中断,沟通无效。
以前我们认为沟通就是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收者的双向互动。它由主动沟通方、接收信息方、以及沟通路径组成。
这个概念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不够全面。
中国移动有一句非常著名的广告语:
——沟通无处不在。
这句话,将沟通的本质揭露出来。
因为,人类的沟通是跟他人分享的信息交换过程。
这里的他人,可以是一个接收者,也可以是二个接收者,也可以是多个接收者。
接收者越多,沟通的难度越大。
当你身处团队中,你的每一次表达、每一个选择和行为都在不断定义和再定义你是谁(对其他成员来说),以及其他成员对你来说是谁。这是一种持续且不可避免的过程。个体会影响集体,而集体也会影响个体。团体沟通就是是一系列持续不断的交换过程。
所以,沟通是什么?
一、沟通是一个过程:永不止息的流动。
以安妮的案例来说,其实案例只代表安妮在这一次的沟通中,她们的小团队沟通失败了。
但是,时间飞逝,今天过去,明天来临。
所以,明天会发生什么变化?
这个答案只有安妮和她的团队知道。
如果,将沟通看作一种过程,其本质就是承认了世界上没有静止的事物,或者就像汽车贴纸上说的:“改变无可避免,自动贩卖机出来的货物除外。”
所以,沟通是一个过程。
二、沟通是一个变化:关系和事件的本质。
沟通体现了所有的关系和事件的本质,即它们处在不断变化中。
亲爱的听众小伙伴,你也许会提出质疑,为什么这么说呢?为什么说沟通能体现所有的关系和事件的本质?
我们可以分解一下安妮的故事。
1、安妮提出团队小组会议的要求。
2、团队成员进行当下的互动。
3、团队成员在本次沟通中未达成一致意见。
4、团队依然存在。
5、为了达成目的,安妮也许会采取第二次沟通。
6、也许安妮因此本次沟通失败选择愤然退出团队。
故事也还在继续。但是故事的后续发展,和一次又一次的沟通密不可分。
事实上,所有的关系和事件的变化,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永不止息的流动,沟通也是一种过程。
如果,我们仅仅只是截取一帧电影里的浪花,你无法理解整个海洋。
因此,只有在动态中,你才能解读海洋:时刻流转的潮汐、洋流和浪花,互相作用并依存共生的植物和动物等。同样,沟通也无法通过只言片语、一个手势、一个面部表情或者一个感叹词来实现,要把有声和无声的思想和感情看作一个整体。要把过去、现在、未来看作一个整体。
在我年轻的时候,我的领导跟我说了一句话,让我终身受益,他说:“结论不要下得太早。”
我想,和沟通的变化密不可分。
至此,我们可以尝试给沟通重新归纳总结一个定义。
究竟什么是沟通?
——沟通是指一种与他人进行意义共享的交换过程。
我们无法将关系冻结在某一个时间点。
如果我们把关系冻结在某一个时间点,我们的沟通就冰冻了。
但是只要关系还在持续,那么,每一次沟通都是下一次沟通的起点。每一场沟通都在承接上一次沟通的延续。
无论你认可或者不认可,每一次沟通的过程都是对以往沟通结果的总和。每一种新的沟通经验都会影响未来的沟通。
因此,人类之间的沟通就是一个过程。
沟通能力作为贯穿《小团队沟通》这本书的主题,它指的就是在特定语境下有效且恰当沟通的能力。
而要想提高沟通能力,我们不能离开沟通的本质、沟通能力的语境。
简而言之,要达到在特定语境下有效且恰当沟通的能力这种境界,知识、技巧、敏感度、承诺和道德观都必不可少。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学会如何在团体中进行良好沟通至关重要。
沟通有三大基本要素:
1、本质属性:沟通涉及到内容和关系。
2、过程影响:沟通的变化属于无数沟通中的过程流动。
3、交换共享:沟通的意义和语境决定了沟通的结果。但无论哪种沟通,无论沟通成功或者失败,沟通都传递了信息,完成了交换和共享。只是交换和共享的成果受到语境的影响。
因此,沟通要想达到目的,要遵循二个基本原则:
1、效能:实现目标。
2、恰当性:遵守规则。
这二个基本原则是我们在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中要考虑的关键原则。
原因很简单,我们沟通的目的是希望达成目标。而所有研究沟通技巧的课程和文章,其最终目的就是要解决如何提高沟通的有效性。因此,效能是沟通能力的核心要素。
而语境,是之前所有关于沟通能力培养的课程都没有提及的一个重要的界定条件。
我们可以简称为:边界。
为什么将语境设定为沟通的边界?
因为,脱离了语境的存在,沟通中最关键的要素,人、途径,都会发生变化。
举个小例子:
1、个人。
2、团队中的人。
3、公司中的成员。
4、社团组织中的你。
不同的语境中,你要采取的沟通方式各不相同。
而为了达成目标,你要思考采取何种方式沟通更有效。
所以,沟通能力受到效能和规则的制约。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获得沟通能力?
方法有以下几点:
1、知识:学习规则。
2、技巧:展示而不只是了解。
3、敏感度:接收精度。
4、投入:追求卓越的激情。
5、道德标准:对错。
要提高你在团体沟通中的有效性和恰当性,一般来说有5种做法:学习相关知识,磨炼沟通技巧,提高敏感度,增强责任感,以及不要在沟通中忘记道德规范。知识意味着学习规则,它能让你清楚需要什么来使自己的沟通有效且恰当。
将沟通视为一种交互行为已经假定每个参与者都会互相影响,因此当我们给团体下定义时,将成员间的互相影响纳入其中也就不奇怪了。下面,我们就以什么是团队为例,来说明提高沟通能力的这五个方法的重要性。
要被称为团体,这一群人必须作为一个集体去追求某个或某些共同目标,最终或成功、或失败。一群人只要满足了以上定义(例如快闪人群),就可以称为团体。将沟通视为一种交互行为已经假定每个参与者都会互相影响,因此当我们给团体下定义时,将成员间的互相影响纳入其中也就不奇怪了。
举个例子,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
你去电影院,在这里,和你一起排队买电影票的,有25个人。
请问:这25个人是不是一个团体?
答案:不是。
为什么呢?
因为这25个人,他们仅仅是一个聚合。
一个临时聚合。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他们不会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产生互动和相互影响(站在你身后买票的陌生人不是为了互相保护对方安全买票而存在),他们不能被认定为一个团体。同理,商场里购物的人潮、因大雾而滞留机场的乘客,或是公园里坐在椅子上休息的人,这些都不是团体。在这些情况里,其余人的出现并不是为了完成一个特定目标(比如买衣服、从A地到B地,或是享受户外生活)。
要被称为团体,这一群人必须作为一个集体去追求某个或某些共同目标,最终或成功、或失败。
因此 ,让我们再回到安妮的案例,我们就会发现:
安妮的小团队这个小组正在沟通小组会议的时间以及日程安排中的冲突。然而,关系维度向来更复杂。小组成员不止在安排日程上有分歧,他们也在为自己巧取小组中的权位。潜台词是“谁应该告诉谁做什么”(这层意思不是通过字面意思表达的,而是通过他们的说话方式)。一个人的说话方式(是讽刺还是请求)影响着团队其他成员的反应。团队成员之间的态度是合作还是竞争,是影响团队讨论的重要因素。
当你身处团队中,你的每一次表达、每一个选择和行为都在不断定义和再定义你是谁(对其他成员来说),以及其他成员对你来说是谁。这是一种持续且不可避免的过程。个体会影响集体,而集体也会影响个体。
团体沟通是一系列持续不断的交换过程。
因此,我们需要为了达到沟通的目标,保证效能的时候,还要思考如何保证沟通的恰当性?
而为了达成沟通的效能,和保证沟通的恰当性,我们需要学习相关知识,磨炼沟通技巧,提高敏感度,增强责任感,以及不要在沟通中忘记道德规范。
综上所述,人类的沟通是跟他人分享含义的信息交换过程。沟通能力作为贯穿本书的主题,指的是在特定语境下有效且恰当沟通的能力。要达到这种境界,知识、技巧、敏感度、承诺和道德观都必不可少。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学会如何在团体中进行良好沟通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