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个说法,好像是在一本电子书中,该电子书在上传115云盘时,因为有违规内容被拒绝存储,书中作者说,文字的后面就是作者的内心。文章写的好的,作者的所思所想,能准确的表达出来。
以下这一小段,本来已写好,可是不知为嘛,当我退出,照好配文的照片,再回来写写下一段的时候,发现不见了,回想起系统启动时的升级提示,当时考虑到流量没有选择升级,没想到,这一段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模样。
作文,我们上小学的时候就写,可是鲜有学生会问为什么要写作文,只知道先写人物,顶多有的学生会意识到是为了考大学。
高中作文印象最深的是写议论文,讲究论点论据,观点一定要鲜明,论据要紧紧围绕论点,首尾讲究呼应,最好开门见山,把论点摆出来,纯粹是为了将来的考试,因为考试时,阅卷老师是没有那么多时间仔细分析太过用心的作文。
《春节add002-6 包子与主题有感》
//www.greatytc.com/p/0c13aef2bb83一文也许是我对“文字的后面就是作者的内心”这层意思的最原始的冲动,简书作者逆风飞扬你的笑 //www.greatytc.com/u/bb48bbf43e78在作品中提到的人物“文心”,也许就是“文字的后面就是作者的内心”的缩写。
我们上历史课时,有过太多有关年代的考试,考过了,也许就还给老师了,比如明朝是朱元璋哪一年建立的,现在我记住了,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同年将元顺帝赶出北京。1368年,是我在看一本书时,看到的年份,书中提到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这一事实,我一下子好像这一辈子都没有这么清醒过,1368+600不就是1968吗?也真巧,故宫600年【参:《当代》 2019年第06期 创刊40年纪念专辑 新刊】
本书以紫禁城建筑的空间次序横坐标,以紫禁城历史的时间次序为纵坐标,立体、全景式地反映紫禁城的历史与文化内涵,通过对紫禁城六百年历史的回顾,揭示定都北京的历史意义,展现中华文明在宫殿建筑、园林、绘画、读书藏书等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
两个600年的叠加,产生了共振,一下子使我记住了明朝,记住了1368这个特殊的年份,死读书是没有用的,但读书是有用的,有时不经意的一点突破,就会带动一大片相关的兴趣领地。这种感觉是不是有如“出日头”,看到了光明。明朝,真的好像眼前有了出现一片明媚的朝阳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