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交替,天气多变,早晚温差大,小朋友容易生病。
(入秋后,我家小朋友已经高烧两次,支气管炎一次。)
无论是生病,还是打疫苗……
一到打针,孩子经常会又哭又闹,原本在家苦口婆心说的好好的,到了现场孩子突然不配合。
在医院,你是不是也看到过孩子一边哭,家长一边哄劝的场景:“宝宝打针不疼了,很快就好了,不哭了”;
或者:123,不许哭,打个针而已,都这么大了,哭什么哭;
又或者:几个家长摁着孩子,孩子挣扎歇斯底里的哭,大夫拿着针管快速打进孩子的静脉,打完后,家长说:“看吧,很快吧,不疼吧,好了好了”;
又或者:家长扽着孩子胳膊往里拽,孩子一边哭着往外拼命挣扎,边哭边说:“我不打针,我不打针……”
这些场景,我们可能遇到过,甚至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也经历过,打针,在大人看来很简单的事情,对孩子来说,却成了大难题。
我也是一个学龄前孩子的妈妈,我的孩子也经过不配合打针的情况,每次孩子生病,一遇到打针就会出现哭闹,甚至会引发家庭成员之间的争吵。
为了这个问题我头疼过很多次,也不断找寻方法,借着本次整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的时机,我把自己整理好的,且有用的方法一起分享给大家,希望对你有用~
01、打针事小,影响不小
其实,害怕打针的小朋友并不在少数,甚至我们有些大人因为从小留下的阴影,到很多年后依然害怕打针。
为什么呢?因为在孩子的潜意识里,“打针”是与“危险”“疼痛”挂钩的,大脑会告诉孩子,这件事恐怕会威胁到自己,于是孩子便会产生恐惧。
人的本能就是趋利避害,没有人愿意承受痛苦,每个人都想享受快乐。从这个角度而言,孩子怕疼,害怕打针,完全是正常的情绪反应。别说是孩子,就算是成人也不喜欢被针扎。父母要理解并接受孩子对于打针的排斥和抵触。
有些家长认为这很简单,只要把孩子摁住了、或哄骗着打了就没事了。
实际上,我们一辈子要遇到很多次打针,如何面对打针,并不是件完全可以忽略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好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影响,甚至还会迁移到其他事情上。
02、常见误区
1、哄骗孩子“打针一点都不疼”
比如我们曾经听到,家长说:“打针一点都不疼,就像蚊子叮一下。”
实际呢,打针的确是有点疼的,甚至根据每个人的耐受力,大夫的温和程度,药物的特质,每个人的疼痛程度还是不一样的,我们大人也明明知道,针扎进去肯定是会疼的。
孩子是不能骗的。你跟孩子说不痛,但其实是痛的,可能你觉得孩子会不记得或者不懂,其实,孩子会留下印象,还会觉得大人不可信,下一次他也就不相信了。
2、强制或贿赂孩子
比如几个人一起摁着孩子,或者强制孩子必须做。“今天必须打针!”“今儿不打针回家不给你吃XX”。
比如,"宝宝好好打针,打完针给你买个棒棒糖吃…"
家长的做法不但放大了孩子的痛苦,也没有教会孩子在遇到困难时勇敢面对。
3、攀比式说教“你看XXX都不哭”
很多家长可能是实在没辙,正好看到前面打完针的XXX小朋友没哭,直接拿来就用,想给孩子树立个好榜样。
或者拿身边另一个孩子认识的XXX做参照,给孩子讲道理。
可是,这种带有“攀比性”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会激起孩子的逆反情绪,孩子也会觉得家长不理解自己,于是很伤心……
4、用打针来吓唬孩子
你是否遇到或听过,比如某年某月,在要“打针”的某一天,老人或者家长会用“狼”、“警察”、“老师”、“人贩子”来吓唬小孩子。
现在,在城市里,这种方法家长可能不常用,但是在农村依然会有。
这就会让孩子产生一个印象:医生和护士都是和爸妈一伙来收拾我的。
我得哭,得闹,得挣扎……
03、父母怎么办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该怎么办呢?如何帮孩子克服“第一次”的恐惧呢?遇到这种问题,家长应有几个原则:
五大原则
1、家长不要表现出焦虑
如果大人首先一脸焦虑,孩子就会觉得问题严重,会吓着他们。
妈妈自己一想到要带宝宝去打针就皱眉,一到社区医院就心跳加快,紧张焦虑写在脸上,小宝宝多聪明,一看就知道有不利的事情即将发生,自然就会哭闹。
妈妈自己要放松,要表现得很自然、平静,就像带宝宝到小区花园闲逛一样。
2、用孩子能懂的语言向他说明原因
比如告诉孩子他现在生病了,需要打针,打针可以治病。不要认为孩子不懂就不去说。大一点的孩子,让孩子从认知上明白打针是怎么回事,不妨为孩子准备和“打针”相关的故事,年龄稍大的孩子还可以看科普书,比如:
疾病是怎么产生的?
医生是什么?
人为什么会生病?
比如,《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书中描述的情景:
“宝宝现在生病了,咳嗽,还发烧。你觉得生病了舒服不舒服啊?”圆圆说不舒服。“那宝宝想不想让病赶快好了?”圆圆说想。她又开始咳嗽了,小脸蛋烧得红红的。我亲亲她的脸蛋说:“大夫开的药能让小圆圆的病好了,能让宝宝变得舒服。要是不打针,病就总也好不了。”
3、对孩子所要承受的痛苦如实相告
孩子其实最懂事,大人只要正确地把理由陈述给孩子,孩子是会听懂的。比如许多家长带孩子打针时,为了消除孩子的紧张,就说“一点也不疼”,孩子上一次当后,就绝不肯再上第二次当;他们挑战困难的理性和勇气就失去一次萌发机会,并且以后会不信任大人。
再举《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中说到的情景:
圆圆理智上接受了打针,但她小小的心还是害怕,她满眼忧虑地问我:“打针疼不疼呀?”我微笑着平淡地说:“哦,有点疼,不过疼得不厉害,就像你那天坐小凳子不小心摔个屁墩儿一样。”圆圆听了,忧虑有所减缓。我接着问她:“你觉得那天摔个屁墩儿,是疼得厉害,还是只有一点点疼?”圆圆回答:“有一点点疼。”“哦,打针的疼和那个疼差不多,也是有一点点。”我很坦率地告诉她。然后又说:“摔屁墩儿小圆圆不哭,打针也用不着哭,是不是?”圆圆点点头。
4、激发孩子的勇气
儿童的忍耐力其实是惊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难的事情。同时也要给他们退路,不要让孩子为自己流露的“不坚强”感到羞愧。5、绝不通过哄骗或收买的方式
有的家长通过“不打针警察就要来抓你”,或“吃了这药就给你买个遥控汽车”等方式达到目的,这是很糟的。哄骗和收买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并不能真正缓解孩子的紧张,还有碍他们的道德发育。
说完书中讲的五个原则,再给大家一些备用方法:
备用方法
1、提前告诉孩子真相,让孩子有预期
干脆把真相告诉孩子,让Ta做好心理准备。家长要耐心地告诉孩子打针的作用是什么,对于初次打针因为未知更恐惧的孩子,父母还要给孩子描述打针的过程和原因。也许孩子会抵触,但是没关系,平心静气地和孩子说,哪怕孩子是在边哭边听,他们对于父母的话也会有印象,有利于从心理上做好接受的准备。
大人千万不要以自己的感受去衡量孩子,家长应教育孩子尽可能平静地接受,并培养他们忍耐痛苦的勇气。
2、让孩子理解自己的感受
根据神经科学的研究,当孩子情绪激动时,他的行为主要受大脑右半球控制。如何让孩子理解自己的感受,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利用左脑,它主要负责理性思维。这样,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当前发生的事情,不再只是受强烈情绪的控制。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或故事,帮助孩子明确指出当前的感受。
比如,当孩子害怕打针时,我们就可以在打针之前告诉他:“宝贝,今天打针肯定会痛的。不过,究竟有多痛,一是看这个医生是否熟练,二是看你自己是否紧张。如果你不紧张的话,就不会害怕的。要不,你就闭上眼睛吧!”
当然,我们还可以给孩子讲讲自己小时候打针的故事,来缓解他的情绪,帮助他理解自己的感受。
3、及时帮孩子做总结
当打针这件事结束,可以帮孩子做“总结”。
如果孩子哭了,先认同、安抚孩子的情绪,等孩子平静一些后,再总结:
“虽然有点疼,但是只疼了一下,宝贝身体里的小病毒就能被赶跑了。”
如果孩子没哭,那更要接着鼓励:
“宝贝这次忍住疼,没哭,真是勇敢的好孩子。”
在经过总结之后,宝贝就会逐渐地加深“打针只疼一下,疼过去病就好了”这种印象,也就能逐渐地克服对打针的恐惧了。
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对很多东西都是未知的,加上自己的力量不足,总是让他们产生恐惧和不信任。家长要做的就是引导和鼓励、平等对待孩子,让他们产生“主人翁”意识,认识到自己其实是有能力、有责任的。这种引导主要是家长的功课,一定要对小朋友有耐心。
小技巧
1、转移注意力
可以在孩子抗拒打针时候,找平时孩子喜欢的东西,或者比较显眼的东西引导孩子转移注意力。
也可以给孩子讲一个喜欢的故事。比如《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书中描述的情景:她打预防接种针时还不太会说话,懵懵懂懂中被扎了一下,有些痛,哭了几声。针头一拔出去,我赶快说:“咦,你看这个杯子上还有个小猫咪呢。”她的注意力被杯子上印的猫咪吸引住了,就忘记被针扎这回事。
2、模拟游戏
美国心理学家马尔兹认为,绝大多数的自我信念都是根据过去的经验——成功与失败、荣耀与屈辱,特别是童年时的经验而不自觉地形成的。
游戏同样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
角色扮演游戏对于孩子的想象力、语言启蒙、认知发展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如果运用得当,还能帮助孩子调节情绪。
比如运用假扮医生的游戏帮助孩子克服打针的恐惧等。买一些医生、护士衣服,儿童救护车类玩具,平时在家,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扮演医生和病人的游戏,让孩子从游戏中慢慢了解到,生病要打针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从而慢慢减轻孩子内心的恐惧感。
前不久,看过一段视频中,一位医生用口哨和指指点点的游戏,陪一个7个月大的婴儿点胳臂和大腿点了2分钟,在一次点击后,无征兆的给婴儿打了一针,然后继续指指点点的游戏,婴儿全程快乐着,甚至不知道自己被打针了。
对于医护人员,因为每天面对这么多小朋友,和每个小朋友的沟通时间有限,所以很难要求他们也这样一点点引导、耐心与小朋友沟通。不过,家长可以自己在打针前跟孩子这样玩玩,有助于改善婴儿心情。
3、绘本&动画片
家长在孩子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后,带孩子一块读,通过绘本故事,动画等形式,让孩子知道很多时候人生病了是因为细菌和病毒在捣乱,让孩子了解更多的背景知识,孩子心里明白了,家长说的时候,孩子也会更容易理解。
动画片:《我不怕打针/宝宝巴士好习惯行为引导》
绘本:《我可不怕打针》,《医生你好》、《大狗医生》、《狮子是不怕打针的》。
Note一下
一点思考
自已一点小感触,分享给你,希望能带给你帮助~
养育孩子是件长期需要耐心的事情,孩子的事无小事。
我家孩子也害怕打针,无论是抽血还是生病打针,之前因为害怕都不愿意去医院,甚至每次去之前都会哭闹一番。当然我也经历过,孩子实在不配合打针,就跟爸爸一起摁着孩子,让医生随意摆布的时候。打完针之后,看着孩子哭的稀里哗啦,心里又暗暗自责。
也经历过,孩子不愿意打针,用爱吃的饼干之类的奖励方式诱惑的时候。吃完之后,下次该哭还哭。
强制、奖励这些方法,有时一时解决了问题,但是对于长期来说,还是没有从根源上解决孩子抗拒打针的问题。
看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也从其他地方学到了一些方法,我自己做了整理下来,也正在用。而且发现,这些方法除了打针,吃药外,在孩子“第一次”尝试的有些事情时,都可以稍作调整使用。
首先,要如实告诉孩子事实。客观的给孩子讲事实,打针是怎么回事,不打针会有什么影响和后果。
其次,消除恐惧,提前给预期。通过给孩子说明原因,提前给孩子预期,降低孩子内心恐惧。
第三,给孩子勇气。帮孩子克服恐惧,并且掌握克服恐惧的方法,让孩子面对不确定事情时不再后退,这才是关键点。
最后,积累爱,与孩子建立信任。家长要在平时多积累爱,说话算数,让孩子觉得你不骗他,彼此之间建立信任。
最后再跟大家分享下近期感受,教育孩子是一个循序渐进,且不断需要重复的过程,有时候问题有反复很正常,遇到反复的时候一定要淡定,调整好心态后,不断把正确的方法用起来,传递给孩子,一次,两次,甚至十次,直到能看到改变:)
如果每次你在做的时候,经常忘记,可以:
1)给自己设置一个开关,一遇到孩子打针哭闹就翻开这张锦囊卡片看看,或者在努力在大脑中回顾关键词,先用起来。
2)简化方法。比如给这些方法简化成一个好记的词语,方便自己随时使用。
比如:
我不焦虑,可以简化为:我淡定
向孩子说明原因,可以简化为:说原因
如实相告,可以简化为:说事实
激发孩子勇气,跟孩子说你很勇敢。可以简化为:你很勇敢。
绝不用哄骗,收买的方式。可以简化为:不骗不收买,或不使用小手段。
就可以简化成一句话:我淡定向孩子说明原因和事实,告诉孩子你很勇敢,不使小手段。
然后就是把这句话默默记下,一遇到问题时候就用起来。
没有太晚的开始,不如就从今天行动,总有一天,那个一点一点可见的未来会慢慢清晰。共勉。爱在日常,相信孩子,并把这种爱随时传递给Ta。
愿我们的宝贝都能健康、快乐成长~
如果对你有用或觉得对身边的人有用,欢迎点赞、分享,给我一个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