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好累”、“感觉身体被掏空”、“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
近年来,这些词句搭配着一张张表情包爆红网络。“丧文化”充斥着成年人的生活,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处在一个“生无可恋”的状态下,一旦空闲下来,就想瘫着追追剧、刷刷手机,不想思考不想动。
有时候你也想摆脱这种颓废和乏味,有时候你也想满满的正能量,但你总是晚上想了千条路,早上醒来走原路。
那你有没有想过,你为什么会越来越丧了?
英国作家毛姆著有一篇闻名全球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
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个证券经纪人,原本过着优裕幸福的生活,却突然着了艺术的魔,他为此总是郁郁寡欢——挣扎着想要摆脱这种乏味的生活。
终于,不久后他离开家庭,决心去巴黎寻找自己的“艺术”。五年后,尽管过得穷困潦倒,他的才能却逐渐得到认可,但他仍旧沉浸在自己的梦想中。于是斯特里克兰德抛弃文明社会,来到了接近原始生活的塔希提岛。在这里他娶了当地一名土著姑娘,生下三个孩子,度过了三年短暂的幸福时光。
好景不长,后来孩子们死了,他自己也得了麻风病,在失明的情况下,他在墙上完成了自己的毕生力作。生命结束后,土著妻子埋葬了他,并遵照遗愿把他的遗作予以销毁。
毛姆给这篇小说命名为《月亮与六便士》,月亮代表精神追求,六便士代表物质意义;月亮是灵魂自由,六便士是养家糊口。若只执着于追求“月亮”就会潦倒,只去寻找“六便士”便会活得庸俗。而今低头寻找“六便士”的人比比皆是,却鲜有人抬头仰望“月亮”。
无独有偶,唐代诗人刘禹锡,便是一个抬头望见了“月亮”的典范。
刘禹锡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被贬为和州通判。按朝廷规定,通判应在县衙居住三间三厢的屋子。
但因受到和州知县的刁难,先后安排其住在县城南门、北门及中部,仅仅半年竟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也一次比一次小,最后只给一间斗室,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了千古名篇《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这篇不足百字的铭文,耐人寻味地表达了刘禹锡的精神追求和雅趣逸致。先不说落魄还是得意,鸿儒谈笑、读经调琴历来是大生活家们追求的生活趣味。一辈子那么长,无论你富裕还是暂时不如意,总要寻一些乐趣给生活添一些光彩。
在这个时代,超时工作、不能按时吃饭、压力大、赚钱难,是我们这批成年人的共同状态。我们承担着不可预知的风险;我们只是把“丧”作为压力的一个宣泄口;我们一边“丧”着一边努力生活。
但是,成年人,别忘记在努力前行的路上给自己寻一些安慰和愉悦。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你来世界走一遭,你要学会取悦自己。
愿你夏日清凉,三冬暖
愿你想要拥有的都能得到
愿你想要的温度都能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