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一段冯氏夜宴的视频流传于网络,并迅速发酵。内容大致是酒过七旬,冯小刚导演拉着《芳华》女主角苗苗的手,向在场的宾客们隆重介绍这位冯女郎的来历,说到激昂处就提议她现场为大家展示一下舞姿。这时候,陈道明先生站出来说顾及人家丫头穿的高跟鞋不便,又是个演员,就别让人家跳舞了。这时候,有个画外音出现,说,没关系让她比划比划就行。陈道明笑骂了一声“你TM没见过跳舞啊?”然后冯导和苗苗耳语了两句,似乎是让姑娘脱了鞋子光脚跳。苗苗在旁边做了一会儿准备动作,最后在陈道明的钢琴伴奏中跳了一段舞蹈,结束了这段视频。
网友在微博上表明了各式观点,我倒觉得陈道明未必是我们赞叹的一股清流,冯小刚也不至于那么油腻不堪。类似的情节我们在春节的一次次饭局里也时有发生,绝不是说这种风俗正确,而是各有各的入乡随俗和身不由己。
作为大宴宾客的主人,总是要尽到义务让来宾尽兴,让大家“不醉不归”。年初一伯伯请客,带着5岁半的孙女给大家又是拜年又是背唐诗,童言无忌逗得大家乐不可支。年初三,外婆家聚餐,舅舅席间三番两次为初三的儿子伤透脑筋,学习总差一口气,出去补课费时费钱也未必有用。我爸当场就把话撂下了,“我女儿读书还可以,一家人啊,就定下了,叫你儿子随时来问她题目,中考最重要,让俩小朋友自己约时间,随便怎么样,区重点一定要考上的。”舅妈插了一句话,说:“穆穆也要考研吧,她时间也很宝贵呀,我们怎么好意思呢。”我爸手一挥,“穆穆读书好,时间她安排得过来!”我和弟弟对视一眼,尴尬笑笑。
我们的观念里,父母长辈对下一代都是有支配权的。或者不一定非要父母,你师从的教授,你学徒的师父,或者有提拔之恩的领导,对他们,我们习惯言听计从,无论来自公事还是私事,甚至无论对还是错——有些对错只是立场,不是原则。
太多的家长把所有心血都花在孩子身上,娃的优秀和才能是自己的成就,是自己“培养有功”。所以在众亲戚面前让他展示才艺,诉说娃的各种成绩,在学校获得的奖状赞誉……很多时候,不仅仅是想让别人佩服自己的孩子,更重要的是这个优秀的孩子,是自己“产物”,自己的杰作,想表达的是自己的牛逼啊!西班牙电影《吾栖之肤》里外科医生罗伯特创造了薇拉,为她的皮肤骄傲,但最最让他满意的是创造薇拉这件“艺术品”本身。这部养成系的悬疑电影里,我们看到了人可怕的控制欲和莫测的占有欲成就感,发人省醒。
回到视频之初,苗苗是新一代冯女郎,《芳华》里观众都能看到她不俗的舞蹈功底和才能,冯导理所应当认为自己是伯乐,对她有知遇之恩,然后就是传统观念:我选你做电影女主角,过年带你回家包饺子,于公于私都对你很好,你应该什么都听从我,就类似于你是我的杰作,我的产品,不要发表自己的意见,我都代你想好了,按我说的做。
所以,冯导在酒醉七旬的时候,可能并没有网友想的多么不堪和龌龊,只是做了和许多家长都会“显摆”的一件事并且这件事还能助兴宾客,一举两得。苗苗跳舞好!被我发现了!我要展示给你们看!瞧我多有眼光,瞧我牛不牛!这时候提尊重女性有点上纲上线,因为就算换成一个男的,换成一个6岁儿童,冯导还是会让他表演。他没有让苗苗弹琴唱歌做自己不擅长的事,让她做擅长的事,跳自己熟悉的舞,要她尽力做好。这时候冯导和苗苗是一体的,一荣俱荣的那种附属感。冯小刚就是想证明自己牛逼,想在众亲友聚会的私人时光博得大家的赞同也好让客人开心。就像春节酒席间,长辈让孩子们表演节目助兴,代他们做一些决定,出发点是满满的自私,但是这种自私人人都有,要的不是批判,而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冯导的作为你大可以瞧不上眼,但是瞧不上别人的同时,想想自己,有没有自说自话为儿女做决定,有没有自说自话把哪个“成品”下属当作自己的成绩来“邀功显摆”,有没有拿“有个朋友/同学/同事系列很行”来给自己挣面子,挣资源,挣人脉呢?……
何为油腻?爱装逼,好吹嘘,油滑而醉醺醺如此吧。
陈道明老师在娱乐圈算是仙风道骨的一位了。他拍戏入木三分,生活深居简出,是个德高望重了不起的人物。这样一位老前辈,在很多场合说出来的话是可以一言九鼎的。在说话能够掷地有声的地方,三言两语,不愠不怒就能改变一些什么的时候,动动嘴皮子就够了。如果冯氏夜宴改成陈氏夜宴,陈道明老师只要轻飘飘一句话“丫头穿高跟鞋不方便跳舞”,这救场就算不动声色的完成了,没有人会异议,也不用上热搜。
但是,地点不对,出席的人物不对,说话的分量也不一样了。我想说的是,如果真心想帮人就一定要捏好尺寸,如果没有把握帮得上忙,不如不要帮。如果自认为那样的场合是对姑娘的戏弄,而自己又于心不忍,不如一起上,或者干脆离场。因为,一旦脑子里有了这些不太好的念头,只有两种立场,要么和姑娘一起表演站在她这边,要么就是她的对立面和众人一起看表演。我前面文章说了,认为冯导不是在戏弄姑娘,只是自己自大嘚瑟,而陈老师认为这是一种戏弄,认为如此不堪,以至于要出言制止。可惜结果没有止住,一切照旧,但有一点点区别:道明大叔的出头提醒了这件事似乎有点不妥,让大家不由往他的念头上细想,这件事多琢磨就有点“油腻”了。
陈道明是我喜欢的一位演员,我依然觉得他有风骨,有气节。生活里太多事情发生太快根本由不得细想,第一反应往往都太冲动,但是事情做了又不好反悔重来,只好不断反思吸取经验。谁还没有经历过不自在的时刻呢。我有个姐姐父母离异,每次家庭聚会上大家其乐融融劝酒劝菜的时候,奶奶总会不合时宜地穿过人群,走到她位子旁边问她平时有没有衣服穿,有没有饱饭吃,告诉她和爸爸有任何困难都别难为情跟大家口子说。每次看到姐姐尴尬的笑容和推辞我都由衷心疼,奶奶这是帮忙吗?亲奶奶啊,当然是一片好心,可是为什么姐姐从不感激。帮忙不是嘴里喊出来的,一言九鼎的场合,用“讲”可以做到不代表任何时候动嘴皮子都能做好。大多数时候,大庭广众下喊出来的帮忙都是做戏,私底下有的是时间可以做牛做马。有些事情,我这个涉世未深的小姑娘都懂,道明大叔在娱乐圈混迹多年,能够参与冯氏夜宴的人物自然更懂轻重,那句笑骂只怕醉翁之意不在酒了。
有些所谓的“帮忙”,是居高临下的设施,本身就带着同情。那种高高在上的救世主视角下,人间疾苦只是他表演的背景。而且,并不是每个人都接受得了别人的同情,所以也不是每一次施舍都能换来感动涕零。况且,道明大叔这次粗口让自己出尽风头,但是并没有如他所愿,解救被停在杠头的舞者苗苗。
好在,最后这个表演由琴、歌、舞一起完成,作为一次私人宴会这个节目质量足以为在场各位助兴。小刚这个东道主,心满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