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度:
1、2025年2月第2本(15W字 255页);
2、2020年~至今,理财系列共计阅读44本;
3、2024年目前共计已阅读52本(计划52本)。
昨天发完上一篇读后感,就翻开这本书了,一直了近200页才下楼遛狗、回来洗漱。
所以,今天放松了下,看了几乎一天的电视剧《鹊刀门2》,临近下午5点左右才继续看完本书。期间腰还是时不时地疼,因此我打算明天去按摩店了。
真是奇怪,这次疼的时间、次数都有点频繁,而且跟以往的疼不太一样,是那种隐隐的疼。
昨晚跑步、今天也做了简单的腰部拉伸运动,都还是不管用,下午拿了蒸汽眼罩放在腰部暖了有半小时倒是好点,但是这会儿又开始疼了。
明天就是放假最后一天了,如果还是这样,那上班都麻烦。
刚才细细感受了下,似乎不是腰疼,而是尾巴骨附近,难怪跟以往感觉不同。如果真不是腰疼,那估计得去趟医院拍个片子?
白天看到热搜上大S去世的消息了,感觉很奇怪,跟李玟、琼瑶当时的感受都不同,那时候应该说是震惊而今天是一种不真实感,48岁,因为流感+肺炎,第一反应是有种在炒作的错觉。
后来看了公众号都在写她的生平才确认了,是真的人没了。
原本对她的感觉,不算好也不算坏,这些年的作品似乎都没什么更新,离婚官司这两年前,印象深刻的还是她是我常逛的大东的代言人。
不过,那也都是好多年前了吧。
所以我这个腰疼,明天按摩完还不行的话,我就要预约去医院看看了,有些时候这些小病痛还真是拖不得。
摘抄部分——
1、《中国商界》记者李红霞曾写道:“树之大,不在乎枝叶茂盛,而在于根之深远。对于机会的认识,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只乘一时之机,带来的也只是短暂的辉煌。事业也好,人生也罢,其实是一场马拉松,真正的角逐,靠的是实力和内功。当然,就算在天赐良机面前,机会也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2、1997年,在《创新者的困境:当新技术使大公司破产》一书中,克莱顿克里斯坦森首次提出了颠覆性技术这个词语。在书中,作者写道:“反复的事实让我们看到,那些由于新的消费供给范式的出现而“亡”的企业,本应该对颠覆性技术有所预见,但却无动于衷,直至为时已晚”。
3、任何时代、任何行业,中国企业经营者都必须主动地变革,主动地颠覆旧有优势,方能在与竞争者的较量中获胜。
4、在如今的商业时代下,能够拒绝浮躁是一种修炼。
5、研究发现,企业只要不经历转型危机,他们总会迅速的爬上抛物线的最顶端。曾经的民营企业第一名的苏宁,中国白色家电的领导者海尔,商业地产的标杆万达无疑都是如此。成功令人眩晕,同时也会成为转型的包袱,这是几乎所有人都清楚的真理。然而,从帝王到企业再到个人,都普遍存在着“自我麻醉”的现象,也可以叫做“装睡的人”。
总结部分——
首先,多线发展的基础是要固守本元。
这一条我是在说顺丰的“零售”尝试之路的,不看书我都不知道这家公司搞过社区零售店:嘿客,或者叫“顺丰家”、“顺丰优选”。
从本书的描述来看,我感觉顺丰的扩张过程,并不是在原有业务已经做到很稳固的状态下开始的。
零售、社区生态对于顺丰而言当然是可延展的,不过,有时时机很重要,同等重要的,还有市场调研。
从“嘿客”的业务方向上看的话,王卫与他的管理团队当时并没有做好准备工作,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社区的便利书里讲得很清楚,就是就近、快捷,而“嘿客”的店内挂着的是二维码,需要下单而并非当时可带走的。
这让我想起我去过的邮政的餐饮服务店,当时感觉很奇怪,邮局怎么会卖餐饮服务?
我猜,它应该是前餐饮后包裹的模式?具体没有去调查,但是,我感觉这种模式都要好过“嘿客”,至少它依然是在邮政的招牌下在做面对面的餐饮服务。
当然,高考都没参加的王卫,把顺丰做到如此地步已然很了不起,特别是,他还是走高端市场、是第一家拥有航空牌照与空运飞机的物流企业。
其次,企业文化是一家企业的魂。
近期看了这么多本书,家家都有谈到企业文化,那么企业文化到底是对所有公司都很重要呢?还是只对大公司重要?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其实我当然是有答案的,没有哪一家企业不需要企业文化,或者说没有企业文化。只不过,没到一定时机和规模,不是所有企业主都会大谈特谈企业文化。
我之所以那么关注这四个字,也是鉴于我目前服务的这家企业,老板对这四个字是嗤之以鼻的。
他认为的企业文化就是要花钱,而他的公司这几年都在连续亏损,没有那个做企业文化的实力,有时这种话听多了,我真有点无奈。
例如说他认为的企业要到一定规模跟产值时才需要企业文化,我就觉得很可怕。可怕在,没有一家公司不是从小到大的,而不重视企业文化的老板,壮大的过程里必然是会艰辛一些的。
从小到大,是需要过程的,在一家不缺订单的企业里,没有一个人心齐的作战团队,就算不缺单也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魂”这个字眼,我认为是一种精神力量。一家企业的管理层,愿意跟随他们的老板打拼、卖命、日日加班,当然不只是为了他的薪酬。
“魂”代表的也是企业的愿景,是企业发展的未来方向与动力。
最后,永远不要把话说死。
这点我是在说顺丰借壳上市那件事,书里讲到“不上市俱乐部”的四家公司:华为、老干妈、顺丰与娃哈哈。
据说娃哈哈也提及合适的时机会考虑上市计划,那么,这个俱乐部就只剩华为与老干妈了。
当初,顺丰也是强硬说自己不会上市,认为上市是在圈钱,不是善事,而王卫信佛。作为一个被A股套了几年的韭菜来说,他之前的不上市理由很让人感动,是啊,那个时候,上市的真的又有几家是抱着让股民跟着一起赚钱的想法的呢?
虽然目前顺丰已经上市了,但是,对于这样一个企业家,我是选择支持的。
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当然有不同的需求点。当其他几家“通达”系都纷纷上市扩展自身,甚至抢占顺丰的地盘时,还继续默守陈规,才是对顺丰和3、40W的人员不负责任。
这个案例,再次教会我,永远不要把话说死。
在我人生的心智成熟过程里,我认为可以总结出的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凡事都从正反两面去思考问题”。
不管承不承认,这个世上就是有很多我们无法认可,但别人却无比认可的事情,或者人。每个人的观点、立场、成长环境都不一样,所以,才形成了我们这个多样化的社会。
上不上市,是否直营转加盟,是否加盟又收回变直营,是否国内直营而国外变加盟合作,都是在不同阶段的选择,这些选择,都是基于最适合当时当下的处境而做出的决定。
因此,我现在不会像以前那样,担心这样做人会给人一种“没态度没立场”的“墙头草”印象,偶尔听到,也是一笑了之。
通过本书,我的感受是顺丰自1993年成立以来其实发展并不算很顺利,因为王卫有很多决策上的失误。
不过呢,至少顺丰目前还在,艰难生存也好,运气爆棚式发展扩张也罢,它目前还在牌桌上,那就谁也不知道未来三五年或十年八年会是什么样。
我很期待,不管是腾讯、阿里巴巴,还是京东、拼多多、字节、顺丰、滴滴、美团,三五年后会是什么结局呢?携程、飞猪也一样。
那就,边走边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