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段产品实习面试经历对我的影响很大:在群面的过程中,我发言很少且都是毫无建设性的言论,最后不出意外地无缘下一轮(不过我当时还侥幸地祈求幸运女神会站在我这边)。我要求HR给我一个单面的机会,理由是我是做了充足的准备过来的。他应允了,但我还是失败了。当时他对我说了这么一段话:你确实对做产品很有热情,也很想去表现,但是你似乎还找不到支撑自己去表现的能力。
在那之前,我认为对产品知识的学习是:倒腾过几个网页产品、看过几本产品书籍、看到某一款产品能随意侃上几句,满口的需求、体验、痛点。
而现在,我对产品知识的学习是这么理解的:
一、行业知识
职位会因为行业的区别而大相径庭,这不仅仅体现在传统PM和互联网PM的区别上。我认为需要掌握的第一要素是具备良好的行业素养以及知识。所以很多人在询问我择业问题时,我往往会让他们把行业也结合起来一起去思考。了解行业内每天都发生了什么大事件,了解周边产品的发展动态,了解又有哪些新奇的产品诞生了,知道这些东西的目的是让自己时刻保持对行业的关注。不然当周围的同事在谈起最近一款新产品的某个新特性的时候,你还一头雾水。
二、明白一些做事的流程
做产品不是天马行空,想到认为好的点子,三声令下就让开发同事去执行。而是需要去了解所在公司在做产品时的一些基本套路。苏杰的《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一书里面就把阿里系的产品工作流程说得很详细,所以在此谈一些中小型公司的做法。
首先,解决需求问题,需求哪里来?上级指导方针+产品经理的想法+来自用户的声音。如果是对于发展型公司/产品,上级指导方针的作用力远大于来自用户的声音。有了方向,就进入了确定具体需求方案的阶段,这个时候一般会由产品经理操刀,制定需求方案,然后经过不定次数的讨论(产品内部、设计、技术等)。
其次,有了需求方案,就进入了开发阶段。开发阶段最重要的是时刻与开发同事保持交流,确保开发同事明确需求的细节,如有疑问,及早提出协商解决。
再则,到了开发后期,一般产品会跟得越紧,需要对产品功能进行验证,已经完成了哪些需求,还有哪些是还没实现的。当需求验证通过之后,就会由测试人员介入,对各个需求点进行测试,发现产品实现的漏洞。
最后,测试通过之后,产品就已经具备了发包的标准了。
三、使用一些工具,提高效率
什么office三大件、axure、思维导图我就不再提了,推荐几个自己用的频率比较高的。
印象笔记:记录工具。每日记事,做了什么,哪些当日没完成的,哪些还有后续安排变动的。一天下来,就能比较清楚自己大概都做了哪些,尚用的人也可以拿来做时间管理之用,检查自己一天中时间的利用效率有多高,在哪些事情上浪费了较多时间。
trello:国内相似产品有worktile之类的,不过在团队中倾向于利用这个软件承载一些比较轻的操作,比如debug记录,了解团队成员工作进展,不包含具体详细内容。
四、积极主动地沟通
多对一些产品提出自己的看法,听听别人的意见。如果对方不认可,别急着去说服对方,深入去了解对方是如何思考的,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学习。也可以落笔成文,在形成文章的过程中,会多次思考自己究竟了解得对不对,透不透彻。
上面所讲得不一定适合你,或者根本不适合,但是我想强调的是:如果你还停留在搜索文章看看的层面,那赶紧去做点东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