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心情来聊一聊《入殓师》了,这部片子很早之前就听说过了,但一直没敢去看,我不胆小,但我却害怕去触碰生死这个命题。
看的那天,我异常的难过。我父亲打电话告诉我,我那患有白血病的侄子,没能挺过骨髓排异期,就这样突然的离开我们了。我父亲的口气,疲惫且落寞。而我则是刹时失去了知觉,只觉周围的事物离自己好远,没有声音,听不到心跳,也感受不到难过。
不记得自己是怎么挂掉电话的,当知觉再度回归,那些名为哀伤的物质从面八方袭来,强烈挤压着心脏,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几乎让我抓狂。我努力捂住自己的嘴巴,怕自己会肆意的尖叫哭嚎。
这不是我第一面对死亡,只是上次面对的时候,我还什么都不懂。我不能接受他才5岁生命就走到尽头,我亦不懂死那么容易,为什么想活这般的艰难?生与死对于我们到底算什么?
然后,我去看了《入殓师》,本来我是想知道何为死,但这部片子却告诉我什么是生。
片中男主卖掉大提琴,亲手埋葬了自己的梦想,去做令人不齿的入殓师。起初我还看的很淡漠,还处在生亦何哀,死亦何为的麻木中。可当看了入殓师肃穆且温柔的还原死者生前的容颜时。内心猛地被电击了般,泪眼婆娑,鼻涕眼泪一大把的嚎啕大哭。我开始努力的回想侄子没有生病前的可爱样子,可是脑海中频频闪过的却是他骨髓移植后,瘦的皮包骨,眼睛外凸,见皮不见血的模样。
尤其是看到那些化完妆后的逝者,面带微笑,幸福的脸。我更加觉得心疼,他短暂的一生,居然连最后一刻都充满病痛。我甚至私心的想,如果当初放弃治疗,带他去经历本该他经历的一切,是不是比躺在病床上好的多?这样他是不是幸福多一点?会不会像《遗愿清单》老卡特和老爱德华,放肆去疯,然后坦然去死。
但我知道没有如果,因为即便时光倒流,我仍旧宁愿相信他会好转,也不愿去拟写判定他会离去的遗愿清单。人是固执的,明知道人终究会死,可它出现在眼前的时候,还是会拼了命的挽留,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
《入殓师》中就曾说过一句,“为了一死,那么努力”。明知生不过是过程,死才是终结,却还是努力的好好吃饭,好好度日,好好生活。仿佛只有生如夏花般灿烂,死如秋叶般静美,死亡才可以得到诸如自然或美丽的诠释。
真正让我得到宽慰的,是影片里这段话。也许是正好经历死亡,感触尤为深刻。
“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着一场旅行,由生至死,曾有人说出生时,我们在哭,周围的人在笑,死去时,我们在笑,而周围的人在哭。没有人可以告诉你死去的旅程到达何方,是悲是喜。那是一场注定孤独的旅程,我想踏上旅程的人必定希望走的无所牵挂吧。他们只是希望曾经被这个曾经哭泣着到达的世界温柔的对待过吧。大悟曾经演奏大提琴,有人说大提琴的旋律是灵魂的吟唱,那低沉的旋律却是那样的灵动而自由,似乎,死亡也显得生机盎然。”
其实我最大的感伤不过是,没能很好的呵护到他长大,又让他经历的病疼磨难太多。而这一切都构建起了我们一家人的难过和自责,但也许在他那里病痛非他所愿,亦从来不曾因此责怪过。所以一旦想到此生不管是他还是于我都有欢乐时光值得思念,就有点释然。
因此,我开始接受死亡并不是结束,而是跨入了另一个阶段。他在我生命中留下的影子会伴随着我一生。于是,当我死去时,我身影又会在其他人的记忆中延续。
当这样思考生死后,也就明白,不管生命是短暂还是漫长,只要曾经努力的活过,那么死不过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侄子,他用年仅五岁的弱小身躯,战胜过了化疗,挣扎过了骨髓移植。就算疾病中他还时常给过我们很多欢乐,这么小,就已经这么努力的想要好好活着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