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是化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真正带入课堂中又难上加难,首先,准备一个实验,所耗时间精力与收获不成正比,组装仪器、配置药品、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每一项都要花费很长时间,需要在实验室不停奔波,加之分组实验要准备十几组,更是将困难放大很多倍。
再者,学生并不一定知道如何去做,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跟学生讲清楚,将纸上的方法步骤跟实际的实验操作结合起来也不容易。我听了一节物理课,讲的是摩擦力,用实验测量摩擦力,正确方法是将弹簧秤固定好,抽动木块下面的毛巾,但很多同学做的时候直接用弹簧秤拉木块来测量。
针对这两个问题,如何将实验真正带入化学课堂呢?
首先,将实验化繁为简,材料来自于生活,实验来自于生活,老师准备的轻松,学生观察轻松,而且现象明显,无污染。我们一个化学老师讲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那一节,这两种物质就是直接在超市里买的小苏打和苏打,对比与二氧化碳的反应,二氧化碳来自于雪碧,将雪碧上下振荡,瓶中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分别放入小苏打和苏打,再振荡,放入苏打的雪碧瓶变瘪了,现象一目了然,学生惊叹于雪碧瓶变瘪,激发兴趣,追根溯源。
实验更加贴近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体。所以我们应该多去发现生活中那些有趣的实验,辅以教材中专业化的大型实验,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也同样如此,怎样才能让学生写作文正确立意呢?读完材料后与自己身边的生活相联系,与自己看过的材料相联系,文思泉涌。
学习的根本就是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我们时刻保持联系,为学生的理解铺设台阶,学生才能学的轻松,学的高兴。
针对第二个问题,学生动手能力差的真正原因是理解能力差。在做高考实验题时,很多学生连方法步骤都看不明白,字读懂了,就是不知道实际如何操作,这其实很可怕。我们在电影中看到,飞机上的飞行员、宇宙飞船上的宇航员遇到危急时刻,就是捧着一本操作手册,一边读一边操作,这要是理解错了,那。。。。。。
所以平常我们做题时就要着意训练学生化步骤为操作的能力,看完步骤,让学生复述如何做,实验前如此检查学生,做题中也这样检查,才能让学生真正参与进实验。
我记得大学做实验,一旦不提前预习,到了实验室就只能跟提线木偶一样,别人取药品,我就只能跟着取药品,每一步操作的原因都不知道,这个实验做完了自己才明白原来是那么回事,失去了实验本身的探究目的。
解决这些难题,实验生活化、实验预操作才能真正凸显出实验的价值,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尤为注意。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