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真快,仿佛上周末的事情还历历在目,这周末又来了。周五的晚上可能是最放松的夜晚,今晚,我和老公一边吃着火锅,一边看着电影,好不惬意。
今天晚上看的电影是《野孩子》,一部又温情又残酷的片子。里面主要讲的是生而不养的一群父母“遗弃”了自己的孩子,让自己的孩子虽不是法律上的孤儿,但已沦为实际意义上的孤儿。其中马亮和轩轩都是被妈妈“遗弃”的孩子。因为同样的命运,最后马亮虽自己还是少年,但是已勇敢承担起照顾轩轩的重担。而轩轩因为害怕被抛弃的不安全感,乖巧得让人心疼。其中,他对食物的极度渴望让人看得无限悲凉。马亮本来就是靠偷窃为生,后来为了养活轩轩只得加入一个偷窃、抢劫无恶不作的犯罪团伙。最后,这个团伙暴露出他最残酷的一面——一个意外被车撞死的伙伴被老板文叔草草地掩埋了。文叔甚至不敢去报案。因为案发前,马亮和这几个小伙伴在一座大别墅偷窃过。
在掩埋小伙伴时,马亮忽然感受到巨大的悲痛,他扔掉铁锹,大喊着:“我不干了!我不干了!”文叔自然不会轻易放他走,当文叔掐着马亮的脖子时,正在挖掘坟坑的另一个小伙伴悄无声息地走过来,用铁锹猛击文叔的后脑勺,文叔马上倒地不起。这个文叔手下的得力干将通过这件事自然也认清了文叔的真面目。他来到文叔的住处,把钱分给文叔控制的每一个孤儿,让他们带着钱离开。马亮也带着轩轩离开,重新开始了新生活。不过这件事给马亮敲响了警钟,他觉得他可能没有能力让轩轩健康快乐地长大,因为轩轩需要一个更稳定、阳光、正常的生活环境。于是,他不再隐藏踪迹,把轩轩送到学校读书,自己心甘情愿地走进监狱,为多年来犯下的错误接受应有的惩罚。
轩轩获得了学校的教育及健康、快乐的生活,同时还得到了一个充满母性的女警官的关爱。她不时会把轩轩接出去和自己的女儿一起玩,像母亲一样给予轩轩温暖。按理说,这是一个温馨的结局,可是女警官却哭了。因为她觉得自己很无助。她向丈夫哭着说:自己已经利用工作便利尽量帮助流浪儿童了,可是,这些年来这种现象只增不减,大量的流浪儿童最终堕入犯罪与自我毁灭的深渊。
影片的最后,字幕现示, 这样生而不养的情况已引起了国家的重视,政府设立了相关机构、法律法规保障这些流浪儿童的生活与教育。
其实,和几十年前比起来,我国的经济状况已经好太多了。那时那么穷,一个家庭养大几个孩子都不成问题,为什么现在每个家庭普遍都更富裕了,却出现了“生而不养”的情况?我想,究其本质,还是传统价值观念的缺失。不少年轻的父母在养育孩子与个人享乐之间很自私地选择了个人享乐,而把孩子丢给迈的老人抚养。因此,留守儿童这个词就成了时代的痼疾,也成为一些儿童悲剧人生的伏笔。这部电影用最真实的镜头展现了这些流浪的“野孩子”的生活,用理性之手在繁华的城市生活下撕开一道口子,从而让人窥见另一种底层真实,发人深省。
汪曾祺曾言:“任何艺术,想要完全摆脱现实主义,是几乎不可能的。”现实主义就是生活的镜子,时代的注脚。在这部电影中,我们看到经济繁荣的背后,是人们对物质财富越来越贪婪的追逐。随着物欲火焰的疯狂燃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愈发冰冷、疏离。这一切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所说的:“人们面前琳琅满目,却又一无所有。”
希望这样的现状在未来能得到根除,让更多的孩子拥有幸福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