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绪为表象,以深层意识为根本的心理因素对衰老与否、疾病疗愈与否的作用是决定性的。一切病都是心病,因为在每一个当下、瞬间,心都有选择环境、改变习惯的能力,即使不能改变环境,心也拥有对环境做出不同情绪回应的能力。心塑造了人的一切,而人是心的主人,而非奴仆。
️深层意识,有称为魂魄的,有称为灵魂的,有称为潜意识的,有称为心理范式的,有称为情节的,有称为阿卡西记录的,有称为阿赖耶识的……不管它是什么东西,在负面意义上,据我的观察体会,通常通过如下路径影响身体:
婴幼儿时期建立的不良心理范式
青少年时期的心灵创伤:原生家庭不合,甚至受到辱骂、殴打、强暴等
家庭裂痕:尤其是夫妻、婆媳、父子、母女之间
电子游戏、文艺作品“入戏太深”造成的强烈心理波动:角色设定效应
工作中与同事、伙伴的矛盾
他人的言语刺激
对人或事物的不洁净感、肮脏感和抗拒感、厌恶感
成瘾性:对某种物质、语言的依赖成为心理需求,如烟、酒、性、肉、毒品、槟榔、赞美、甜言蜜语等
厌世情绪:因为生活的挫败感和绝望
情久则气结,气结则化物,与物质层面不平衡因素结合,经络脏腑的拥堵、肿瘤、诸多慢性病等就是这么起源、诱发的。疾病的来路就是去路,心病最终还是需要心来治。
10年之前,为了探究肿瘤心理治疗的方法,我学习了一些国外的心理学、感知生物学甚至量子力学方面的书籍。其中以埃克哈特·托利所著《当下的力量(The Power of Now)》给我印象最为深刻,与禅宗暗合。
️后来我逐渐放弃了这方面的学习,因为我发现形形色色的心理学、感知生物学研究,其理论基础大都源自古印度的《吠陀经》、《奥义书》和《薄伽梵歌》——无论是星座理论、脉轮理论、瑜伽理论、催眠理论还是量子纠缠、塔罗牌等等。最近似乎才少部分通过理解藏传佛教(尤其是《西藏生死书》)、日本铃木大拙和池田大作的再传禅宗(日本临济宗、日莲宗天台止观)等,接近于中华文化。
西方的心理学、感知生物学研究越深入,越需要探索、回归东方。这些研究者们探索、回归的首先是古印度。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