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上传失败...(image-68d726-1581164219559)]
从智人的进化说起
135亿年前,物质和能量出现,之后原子和分子出现;
38亿年前,地球上出现有机体;
600万年前,人类的黑猩猩最后的共同祖先;250万年,非洲人属开始演化,出现最早的石器,50万年后,人类走出非洲传播到欧亚大陆;
50万年和20万年,尼安徳特人和智人分别在欧洲中东和非洲演化;
7万年前,火和语言的使用让智人成为地球的统治者。
此时的智人,平均脑容量高达1200~1400立方厘米。而对于60公斤的哺乳类来说,平均脑容量是200立方厘米。超大的脑容量让人类的智商远超过其他哺乳类。并且,直立行走彻底解放了双手。手能用来丢石头或是做信号,并能够生产、使用复杂的工具。我们不妨称此时的智人为1.0时代。
自那以后,智人的身体特征几乎就没有变化了。难不成智人就停留在1.0时代了吗?
其实不然!
周边的人看起来相差无几,实际上有人已经进化成了“智人2.0”,而有人依旧处于“智人1.0”时代。在职场中,混得好的多半是“智人2.0”,而混得不好的多半是“智人1.0”。
我有一个朋友,大学毕业后就在汽车行业当软件工程师。专业能力强,脑子灵光,做事认真,就是不太爱说话,平时独来独往没有什么社交。每次私下见面都会说老板有多么不公,这个社会有多么阴险。嚷嚷着要跳槽就是不见任何的行动。他毕业工作了11年多,目前职位还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另外一位朋友差不多同时间毕业,做的也是普通软件工程师,工作十年后却已经成为了部门经理甚至是总监。不仅有钱有权,在职场更是风生水起。我们先不说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就只说两人的身心健康方面。第一位郁郁不得志,每天去上班都是因生活所迫。而第二位每天去上班就像是如鱼得水。就这点来看,第二位就会比第一位长寿。
两人同样是大学工科毕业,学的课程也相差无几,微积分、微机原理、C语言等。毕业进入的也是差不多的公司,干的也是差不多的活,专业水平也差不多。但十年后的成就相差巨大。为什么? 能否混好职场,20%在于专业能力,80%在于非专业能力。大学时,不同的专业就不同的专业课程。有的是图像分析,有的是工业设计,有的是阿尔及利亚语言,各不相同。一个程序员,编程就是他的专业能力。一个硬件工程师,电路原理图就是他的专业能力。
非专业能力就是除去专业能力外的通用能力。它正是“智人1.0”与“智人2.0”的最大区别!
给你一个支点,你能否撬动地球?阿基米德说“能”!我也觉得能!撬动地球的关键不在于你有多强壮,而在于支点的位置在哪里。身体强壮代表你专业能力强,而支点的位置代表了你的非专业能力,它才是能否撬动地球的关键。小孩子打架靠的是发育程度,大人们打架靠的是手里是否有刀。非专业能力弱的人就如同手无寸铁的莽汉,而非专业能力强的人手里有刀,甚至是一把M416步枪,一扣扳机就把对方放倒了。
那么对于我们这些芸芸众生,该如何从“智人1.0”进化到“智人2.0”呢?让我们从眼睛、嘴巴、耳朵、双脚、双手、大脑、血液、心这几方面逐一拆解。
进化之旅从这里开始起航!
[图片上传失败...(image-4826a8-1581164219559)]
眼睛:给你一双慧眼
- 聚焦重点
一双眼睛长在前面不是没有道理的,它是希望我们能全身心的聚焦于眼前的重点。大如果一个人360度总共有8只眼睛,听起来人类有了超能力。可是你想过没有,到时候眼睛在同一时间接收到了巨大的信息,大脑的容量是有限的,无法一下子处理那么多的信息,就会造成信息的干扰。而专注于眼前,虽然丧失了一定的安全感,但是却让人类得以安稳地生存下来。
钻木取火之所以能够成功,不就是因为将所有的热量聚焦于一点,使得那一点汇聚高能量,进而达到燃烧所需的温度。人类发明钻木取火据说是因为受到了啄木鸟的启发。啄木鸟要吃树皮下的虫子,要把树皮啄开,生活在树干上,长期适应和自然选择的的结果,所以嘴尖利。不知道,钉子的发明是不是也参考了啄木鸟的嘴巴。
《射雕英雄传》中有一段是说洪七公教郭靖学降龙十八掌。洪七公一开始就让郭靖去打树(就是用手把树推到),可是郭靖虽然每日苦练却不得要领。洪七公实在看不下去就告诉郭靖:“如果你的掌力是散的,那么树受到的力也是散的,这样就无法发挥降龙十八掌的威力。只有让你的掌力聚焦于一点,对准那棵树,这样才能将其击倒。”
你想在职场中混得好,就得花时间在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上。聚焦重点才能让你“被看见”。
有两个员工,都是去年夏天大学毕业后来我们公司的,工作经验都是一年半。员工A刚来公司后就开始做其中一个电子产品,这一年半来对其他产品毫无了解。员工B没有特定的项目,而是这个项目的某个功能做一点,那个项目的某个功能做一点,属于游击队类型。
如果你是我,年终考评会给谁的评价比较高呢?直接告诉你我的答案吧,A的评分比较高!
我的理由很简单:假设明天需要在A和B中开除掉其中一个,那么我会开除掉B。当然原因肯定不是我跟B的关系不好,或者能力不足,而是B更加可以被替代。因为B这个项目做一点,那个项目做一点,导致每一个项目都不会很深入。他所掌握的知识虽然广,但是都比较粗浅。那些都是其他员工已经具备了的。就算现在不具备,如果哪天B真的离开公司了,那么其他员工花几天时间也能马上接手。
而A呢,因为一年半来都在研究同一个项目,他对于这个项目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如果A明天就离开了,不仅这块知识其他人现在不知道,就算重新接手的话,没有几个月那根本搞不下来。
- 上帝视角
在智能手机发明前,你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就可能会迷路。因为你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可是却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地。而有了谷歌地图、百度地图之后,无论你在哪里,只要有网络就能知道你自己在哪里。那是因为地球之外有卫星在“看”着你,并且把在地球的位置告诉你。就像是地球之外的上帝有一双眼睛在时时看着你,看着这个世界一样。
如果只是关注自己周遭的一亩三分地,那么很有可能会迷路。你会因为只看到局部的信息而做出错误的判断,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央视的主持人大赛最后一期中有一个考题,先让选手看一张局部的图片,并且用一分钟来陈述。如下所示,看起来是一位老人因为生病而经济困难,大家通过网络众筹来帮助他的温馨故事。
[图片上传失败...(image-7ecc50-1581164219559)]
可是,局部并不是事实。将视角从局部放大到全部后,你才会恍然大悟: 其实老人有房有车,根本不是缺钱。他只是利用人们的善心非法集资。
[图片上传失败...(image-90dad4-1581164219559)]
凡人不是上帝,但是凡人可以拥有上帝视角。作为一个普通的员工,你首先要拥有的上帝视角就是直属领导的视角。你关注的是个人,而领导关注的是整个团队。如果领导问你要不要接一个新项目,你怎么回答?从你个人来看,目前的工作量已经饱和,所以提议不接?但其实领导考虑的不一样。因为目前的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所以他想要有新的项目来开拓新的市场。明明目前的人手已经够了,可是领导却还在不断招人,你觉得无法理解。可从你领导的角度看,马上就是金三银四的跳槽期了,为了防止员工离职,要提前做好人才储备。
如果凡事都以领导的视角去看待,去思考,那你的团队意识一定会受到他的赞赏。如果有一天你的领导升职也好,跳槽也好,他会优先考虑你来接班。因为你早就在按照他的想法办事了呀。到时候,你的同事们也会支持你接班的,因为你早就按照上帝视角来工作了呀。Fake It Until Make It。
- 看透本质
X光你肯定了解,就算没有照过,也一定知道它。当手脚不幸受伤的时候,照一个X光就能知道具体位置在哪里,是否骨折等等。原本肉眼看不到的人体组织,通过X光却可以清晰可见,就好像人类拥有了透视眼一样。
你是否拥有一双透视眼,就在于是否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水面上的冰山所有人都能看到,可那只是事物的表象,你无法判断整块冰到底有多大。只有看到水面下的冰山,那你才能了解事情的真相,从而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本质。
三年前,我刚来现在这一家公司。当时就觉得大家做事情毫无章法,完全没有流程可言,这可怎么行呢?于是我花了好大的力气,用了半年的时间去建立各种流程,各种规章制度。结果规定是有了,但根本执行不下去,以致于前功尽弃。
半年后,我才找到了原因。我的上一家公司是国际知名企业。公司的政策就是少而精,所以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处理流程的事情,为了就是保证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同时,产品的利润率很高,所以公司的盈利还是很可观的。但是现在这家公司就不一样了,公司的政策是多而粗。因为公司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不足,所以只能通过薄利多销方法来提供利润。如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去追求流程,质量是上去了,但是成本也上去了。卖得贵吧那根本卖不出去,卖得便宜吧那就亏了,根本不可行。刚来时我只是看到了公司不遵守流程的表象,就试图去改变它。却没有看到表象背后的本质,从而得不偿失。
要想练就火眼金睛,你不需要太上老君的炼丹炉,而只需要多问自己一个“Why”。为什么要看透本质?为什么不断问"为什么”能看透本质?丰田公司倡导“5 why”,就是通过不断发问的方式对问题往下凿,从而凿出整块浮冰。
孟子说“吾日三省吾身”。那不仅仅是要你做每日记录,还要思考一下事情背后的原因。这样才能不断精进。
[图片上传失败...(image-a29575-1581164219559)]
嘴巴:干得好也要说得好
- 沉默不是金
当领导就某事询问你的意见时,你会怎么回答呢?一种人会回:“领导说什么,我就照办。” 这种人看起来忠心耿耿,但是领导却未必喜欢。因为领导的时间是很宝贵的,他不会无缘无故来征询你的意见。他的目的要么是来考验你的想法,要么是希望你能给一点奇思妙想。结果你啥都不说,确实是明哲保身了,但是也会逐渐沦为平庸之辈。《康熙王朝》中有一幕是康熙在训诫大阿哥。他说了一句对大阿哥的殷切期望:“言朕之不言,行朕之不行。”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你不要啥都唯马首是瞻,只要你认为正确的就应该据理力争。一个没有魄力的人怎么能继承大统呢。
要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当然切记是在领导下结论前。如果领导已经当众下了决定,那么你就不要再胡乱表达观点了。因为当众让领导下不了台,这在古代可是藐视皇权的大罪。
另外,勇于向别人请求帮助还能让你有意外收获。我们不太愿意向别人请求帮助一来是害怕拒绝,二来是显得自己很弱。但事实上对方说“不”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因为这与社会倡导的乐善好施相违背。另一方面,请求即是恭维。如果有人请求你提供建议或帮助,你是不是会感到荣幸?同样当你向别人请求帮助时,别人也会感到荣幸。这跟你送礼物给对方有相同的作用。
该张口时就张口!否则你就会变成一个透明人!职场很凶险,你都不为自己发声,就别指望别人为你说话了。
- 说事实不评论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
老公对老婆:“就你事多,你到底能不能快点?”
老婆对老公:“喝,喝,就知道喝,你喝死算了!”
老师对学生:“你笨死了,我怎么才能教会你呀?”
上级对下级:“你一天到晚迟到,是不是要我送你一个闹钟?”
如果有人跟你说这些,你听着难受吗?语言是一种暴力,会对你造成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它比肉体的创伤更加严重。指责、嘲讽、否定、说教、随意评价、贴标签等等都是语言上的暴力。为了防止这些,我们就需要在表达时“说事实不评论”。
有网友总结了“报BUG的礼仪。”不要对一个程序员说:你的代码有bug。如果这么说了,他的第一反应是:1.你的环境有问题吧;2.弱鸡你会用吗?但是如果你委婉地说:你这个程序和预期的有点不一致,你看看是不是我的使用方法有问题。他本能地会想:我靠,是不是出bug了!
“你的代码有bug”,这句话直接给出了结果,是自己的主观评价。当程序员听到别人随意评价他时,感受到了语言的暴力,结果影响双方的关系,让事情无法被正确看待。而你说程序的运行结果与预期不一致,这是事实。测试人员没有加上自己的主观评价,只是把实验结果如实告知程序员。那么程序员就会感到被尊重,从而自省自己的程序是否真的有问题。
《非暴力沟通》的作者马歇尔·卢森堡曾经出过一些题目给大家来做,同时也给出了“标准答案”。他的答案不是说你对或者错,而是这么写的:“如果你的答案是A,那么你的答案跟我认为的一致。如果你的答案不是A,那么你的答案跟我认为的不一致。” 对或者错,说的是评论。而一致或者不一致,说的是事实。并且作者也没有说自己的答案就是标准答案。
要做到“说事实不评论”,你只需要说话前稍微思考一下,自己的话是叙事文还是议论文就可以了。将议论文留在高考,将叙事文放到职场。
- 说话也要热身
当你找同事帮忙时,刚见面会不会寒暄一番?很多人都有这个习惯,但是我接触到的工程师们对这个都有点反感。”有什么话你就直说呗,直接了当别拐弯抹角。“ 在他们看来销售人员最爱这一套有的没的,所以工程师对销售人员往往是嗤之以鼻的,觉得他们除了会忽悠其他一无是处。
其实,这样的寒暄是非常有必要的。就像运动前需要热身一样,寒暄就是说话前的热身。运动前的热身是为了防止受伤。工作了一周后身心俱疲,这段期间你要么是坐着要么是站着,身体是没有拉伸开来的。如果一到周末就立即开始运动,你的肌肉骨骼还是习惯于坐着站着两种姿势呢。结果在运动中一个俯身救球,你的背可能就受伤了。从一件事情切换到另外一件是需要缓冲期的。
在你找同事帮忙前,他原本正在专心做自己的事情呢,结果你却把他打断了。一来他会因此而怨恨,好不容易进入心流了,你却不知好歹破坏了他。二来就算他开始帮你解答问题,但是心里却还没有刚才的问题中脱离出来。结果他对你的问题也是心不在焉,敷衍了事。说白了,他对你处于防御状态。
寒暄就是为了绕过防御。你跟他问声好,跟他聊聊天气,聊聊近况。这样五分钟后,他就能从上一件事情中脱离开来了,从而进入与你沟通的心流当中。之后再聊正事那就可以事半功倍了。当啄木鸟去啄树时的冲击力非常大,但是啄木鸟的舌头起到了缓冲作用,防止巨大的冲击力对它的脑袋造成伤害。
- 说对方想听的
写作的风格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写给自己的,譬如日记。一种是写给别人的,譬如新媒体文章。10w+的文章几乎都是写给别人看的。朋友圈的风格也有两种。一种是记录自己的点滴,还有一种是写给别人看的。说话的风格也有两种。一种是说自己想说的,一种是说对方想听的。只有时时刻刻从对方的角度出发,那么你写的东西,你说的话才能引起共鸣。
William Gladstone是19世纪的英国首相。有一次,一位贵妇去他家赴宴,之后记者问这位女士,感觉怎么样?这位女士说,“刚跟William吃完饭后,我认为他是全英格兰最聪明的人”。可故事还没完。隔天那位女士去另一个退休的首先Mr.Benjamin Disraeli家吃饭,之后又被采访问“感觉怎么样?” 她说:“你知道么?我和Disraeli吃完饭后,我觉得自己是全英格兰最聪明的女人!”
你希望自己是William还是Disraeli ?
会不会说话不在于你说的有多好听,而在于有多少说进了对方的心里。同事也好,领导也好,你只有说对方想听的,那么你的话才会有穿透力。有一个招数非常简单:把你要说的每一个“我”,都换成“你”!试试看吧,你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的。
- 把话说清楚
去年新东方年会有一个节目火了一把。员工们自编自导了一个歌舞节目,其中有一句歌词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干活的累死累活,有成果那又如何,到头来干不过写PPT的”。看起来是讽刺,但其实完全可以理解,因为干得多跟奖金多不能完全划上等号。领导知道你干得多才能跟奖金多划上等号。现在问题就很清楚了,干得多跟领导知道你干得多如何才能划上等号呢?你要把干的活说清楚。
无论是工作业绩、项目汇报还是问题阐述,有很多员工其实是无法把事情讲清楚的。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领导想尽快知道结果,可是你扯了一大通细节。领导想知道细节的时候,你又扯到了其他问题上。一个无法跟领导顺利沟通的员工,怎么可能受到重视?
要想表达清楚,最基本的一招就是总-分。最开始用一句话把结果先告诉对方。譬如项目能在3月5日前顺利量产。今年我总共完成了2个项目。结果是别人最关心的,所以需要先告诉对方。其次你就可以详细阐述细节了。按照顺序第一点,第二点,第三点......条理清晰地表达出来。
说得好不会给你加分,但是说得差会给你减分!
[图片上传失败...(image-c0c5a9-1581164219559)]
耳朵:最好的说是听
- 听就是要后发制人
辩论的时候你会选择先说话还是后说话?不管你的选择怎样,我肯定会选择后说话。因为这样就可以根据你的论述进行逐一反驳。等我说完,你就没有机会进行反驳了。根据“峰终定律”,观众会比较容易接受我最后的观点。当然在你说话时我也不是闲着。这个时候我的耳朵在仔细聆听你的每一个字,试图从中找出漏洞。
再举一个例子。今天我拿着一幅字画,说是乾隆的字画,问你买不买。你很有兴趣,但是不知道价格多少。这个时候我问你愿意出价多少购买?请问你会出价吗?我猜你多半不会出价,因为谁先出价谁就输了。你根本不知道这样一幅字画到底是真是假,到底该值多少钱。如果你出的价格很高可是字画是假的,那么我肯定卖给你,结果你就吃亏了。如果你出的价格很低,那我就不卖给你了,至少我也没有损失。谁先出价谁就丧失了主动权。
与客户进行谈判时,你要做的是千方百计让对方说话。只要对方说出了他的条件,他的底线。那么主动权就在你的手里了。这个时候的客户就像是被你扒了衣服一样。他在明你在暗,这场谈判还有不胜的道理吗?
- 听就是要博采众长
听,不是要你信,而是要你听而不尽信。小马问老牛能不能过河,老牛说:“ 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趟过去。” 接着小松鼠又跟小马说:“小马!别过河,别过河,你会淹死的!” 有人可能会说,根本不用问老牛和小松鼠,小马直接过河不就成了?
可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想想看,如果老牛都说水很深,那么小马就可以根据此信息选择不过河,否则肯定被淹死。如果小松鼠都说水很浅,那么小马就可以放心大胆过河了呀。所以别人的意见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对于其价值需要自己掂量。也就是,听多数人的话,参考少数人的意见,做自己的决定。
任何一个人的知识都是有限的,任何一个人的视野也肯定是有限的。只有多听才能博采众长。特别是当你在职场混到了一官半职,那么更需要去听听别人是怎么看的。如果你刚刚被任命为项目经理,你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呢? 先去听听所有干系人对这个项目的看法吧。不管他们说是糟粕还是真知灼见,你可以吸纳你认为可以吸纳的,摒弃你认为需要摈弃的,最后做出你自己的决定。
- 用心倾听小技巧
当你在跟对方说话时,你肯定希望他是全神贯注在听你说话的。同样,当你作为一个倾听者时,你需要做的也是全神贯注听对方说话。以下是一些能证明你用心倾听的小技巧:
- 当对方说话时,你可以发出“嗯嗯”的声音。
- 当对方说话时,你可以不时地点个头。
- 当对方说话时,你身体略微前倾,来表明你很有兴趣。
- 在对方说完一段话后,你可以重复对方的话:“你刚才说的是XXX意思吗?”
- 在对方说完一段话后,你可以提一个相关的问题。
除了这些小技巧外,还有一个必杀技:做笔记。只要当对方说话时,你拿着一支笔在纸上画来画去,那么对方就会认为你在用心倾听。对方判断的依据是你在纸上画来画去这个动作,而不是你到底在画些什么内容。哪怕你画的内容跟谈话毫无相关,那也是没有关系的。
[图片上传失败...(image-fc4e7b-1581164219557)]
双脚: 用脚丈量天下
- 纸上谈兵只会脱离民心
《康熙王朝》中有一幕非常感人。周培公在对付吴三桂时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因为是汉人所以得不到皇帝的重要,而流放到了盛京(今沈阳)。他虽然遭遇了不公,但是依然中心爱国。在流放期间,他花了十年的时间绘制了当时大清最详尽的地图,在临死前献给了康熙。康熙帝感激涕零。他将此图展示给孝庄太皇太后,并且立下誓言:“待天下太平之时,我要走遍大清的每一寸国土。”
康熙在与地方官员见面时,说出了走到基层的目的:“你们很多人为朝廷效力一辈子,但是连效力的皇帝长什么样都不知道,而我也不知道你们长什么样。所以我来的目的有三点:一是我要来见见你们。二是让你们见见我。三是我们一起见见这大清的天下。”
有很多公司的高层整天要么待在自己的办公室里,要么就是忙着开会。对于员工们到底在干什么,到底有什么怨言,新的政策对员工到底有什么影响等等一概不知。这样怎么能上下一心?怎么能保证政策的制定是有可执行性的?
对于高层来说,偶尔走到员工中间去看看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是非常必要的。其好处至少有以下两点:一、员工们能看到高层甚至攀谈,拉近了彼此的关系,这样才能为领导为公司卖命。二、奏折是不可信的。项目汇报、年终总结会掩盖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只有走到员工中间,你才可能发现那些被掩盖的真相。
- 走过去才显尊重
当你有问题需要向同事请教时,你是打一个电话过去询问?还是直接走到对方跟前?遇到这种情况,我会直接走过去请求帮助。因为这样更显尊重。
如果你担心走过去会不会打断对方,那么打电话难道就不会打断了吗?信息表达中7%靠的是语言,38%靠的是语气,55%靠的是表情。如果你用电话,那么最多只能表达45%的信息。而直接走过去却能100%表达出来。按此计算,同样一件事情。直接走过去5分钟能搞定的事情,打电话的话10分钟都不一定能说明白。更不用说万一还要一起探讨某份文件什么的了。
追求女孩子最好的办法不是发微信,也不是打电话,而是直接走近她。今天见到她,明天跟她了,后天跟她玩。只要你走到她的面前,那么她会因为熟悉而渐渐习惯你。
[图片上传失败...(image-76f2ed-1581164219557)]
双手:赤手却不是空拳
- 先做再想
我们一贯持有的看法是“THINK BY BRAIN”。这很容易理解,大脑本来就是用来思考的嘛。但其实有时候我们也可以“THINK BY HAND”。没错,就是用双手来思考!在大脑的完美计划前,先用你的双手去干吧。双手会带来思考!
很多人都想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可是尝试了几次都半途而废。读之前总得了解下怎么阅读吧?于是你先买来《如何阅读一本书》看,看完了之后感觉有点感觉了但还是没有完全明白。结果这便成了你最后一本书。到底该买纸质书还是kindle呢?“我没有阅读的习惯就是因为缺少一个kindle呀!” 于是等你买来kindle,热络了一个星期后就放到柜子里积灰了。
你想着想那,总是希望万事俱全以后再看书,最后是在每次焚香沐浴后。根据我的经验,要养成阅读习惯的最好方法就是“看书”。没错,就是那么简单。不管三七二十一你先看完第一本,也不管到底记住了多少内容,立即去翻开第二本。也不管第二本书的收获有多大,立马去看第三本......你可能会认为这样子囫囵吞枣不会适得其反吗?其实不是。因为我们当下最重要的是养成阅读的习惯。等到你有了这个习惯后,就会自然而然去精进其他方面。譬如要怎样读得更快,要怎样能记住更多内容等等。
在阅读中学习如何阅读,在战斗中学习如何战斗,在游泳中学习如何游泳。无论是精益创业也好,还是敏捷开发也好,都是倡导先做起来然后再不断思考不断纠正。
对于接下来团队的项目计划,你的领导在季度会议或者月度会议上透漏一下信息。我们接下来的重点是什么产品啦等等。这个时候项目八字还没有一撇,更没有指定以后谁来负责。此时你可能会觉得“反正啥都还没定下来呢,就等着确定下来的那一天吧。” 但是如果你能换个想法:“我现在就可以私下去研究一下这个新的产品。不仅能了解到产品的市场信息,在研究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坑。等到项目哪一天真的确定下来的时候,我就可以拿着这些经验去为领导出谋划策呀!”
- 勤记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方面说明当你年纪渐长的情况下,记在脑子里的东西很容易遗忘。因而需要笔记来帮助你记忆。另一方面,白纸黑字更有说服力。有同事老是找你帮忙,你干不干?不帮的话就搞不好同事关系,最终可能被孤立。帮的话本来自己就挺忙了,而且这活也不是领导安排的,最终多半是吃力不讨好的。怎么办?有一种解决方案:帮!但是把整个过程记录在你的日历上。几月几日你帮助谁做了什么事情。当年终汇报的时候,你就可以拿着这本日历去找领导“邀功”了。如果你说上半天自己的贡献,领导没法有确切的体会。但是如果你是拿着日历上的笔记给领导看,十秒钟他就会被震惊到的。
还有一种情况需要记笔记,那就是在开会的时候。会议的级别越高你越需要记笔记。作为一个公司的小兵,你参加高级会议就是去旁听的。没有什么发言权,也没有什么存在感。根据会议的常规流程,最后阶段要做一个会议总结。如果你及时做了会议纪要,那么你的这份会议纪要就是对会议最好的总结。哪怕你只是当众朗读一下笔记的内容。
就算是在普通的会议上做总结,你看起来也更有“非职权的影响力”。千万不要以为会议纪要是秘书该做的事情。毛主席还是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书记员呢,你来做会议纪要真的是一点都不丢脸呀!
[图片上传失败...(image-bd5023-1581164219557)]
血液:职场是一张网
- 得信息者得天下
血液是在心脏和血管腔内循环流动的一种组织。它将人体的各个机能器官连接成一个整体。而职场又何尝不是一张网呢?一张网最重要的就是关键节点,即与很多其他节点都有联系的节点。像武汉因为地处中原地带,一直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因为你与其他节点都有联系,那么就变成了信息的集中营。信息越多,你就越能知道现如今公司的情况,其他人都是怎样的真实想法。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一旦你成为了公司这张网的核心,那么你的重要性就与日俱增。想要让自己成为核心,你就需要像血液一样,时不时地与其他节点进行联系。偶尔聊个天,吃顿饭什么的。去公司食堂吃午饭时,有些人一直都跟同一拨人。下次你不妨跟不同的人一起吃饭,那么久而久之你就能得到更多的信息,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重要性。
《权力》这本书中对于如何像血液一样建立关系网给出了相当好的建议:建立联系、维持联系、使用联系。
建立内部联系,例如“我利用公司的活动建立了新的联系”;
维持内部联系,例如“我询问其他部门的同事,了解他们部门在做什么”;
使用内部联系,例如“我运用我与其他部门的同事的联系,获取和工作有关的私下建议”;
建立外部联系,例如“处于职业原因,我接受邀请去参加正是活动或庆祝活动”;
维持外部联系,例如“我让人给其他公司里的熟人绍去我的问候”;
使用外部联系:例如“我和其他公司的熟人交流专业技巧和心得”;
- 智者独善其身
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权力的争斗。一家公司中是不可能所有人齐心协力的。总有两派甚至更多的派系拉帮结派。这个时候你要怎么办呢?血液如果只供给大脑,那么四肢就会无力。如果只供给四肢,那么大脑就会停止思考。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雨露均沾,把自己从内部争斗中脱离出来。安心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才是你安身立命的根本。
最近大爱《康熙王朝》,那就再举一个其中的案例吧。当时索额图和纳兰明珠(就是那个写“人生若只如初见”的纳兰性德的老爸)是当朝的两位宰相,位极人臣。其中一位支持太子,另一位支持大阿哥。这两派争权夺利,好不热闹。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索额图和纳兰明珠双双入狱。太子和大阿哥双双被废。还有《琅琊榜》也是一样,太子与誉王为了皇位争得你死我活,最后却被靖王拿到了皇位。
[图片上传失败...(image-25b6a4-1581164219557)]
心:少点套路多点真诚
- 真诚!真诚!真诚!
城里套路太深,真诚就显得难能可贵。跟别人相处时,都学会了话说七分饱。这样你说七分,对方也会说七分。整个合作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你戒备了别人,别人也会戒备你。
曾经有供应商的销售来我们公司拜访。销售嘛,你知道的,满嘴跑火车,他们的话你肯定是不能全信的。所以心里想着跟他打一些哈哈就马上结束谈话。可是这位销售却不走寻常路。他跟我说他们公司目前的情况不好;他跟领导的关系也不是很和睦;他的年终奖拿到了多少;他说这些话看起来非常不专业。一个销售怎么能这样把自己的底都告诉对方呢?但就是他的“不专业”让我顿时觉得他好真诚!
他的真诚反衬出了我的虚伪。接下来的谈话中,我也敞开心扉,第一次跟一个销售推心置腹。最后,虽然我们依然没能达成合作,但是给彼此却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以后要是真的有业务,我会找他的。因为他的真诚,让我不需要戒备。
秦始皇上朝时头上都会带着冕,前面有玉串垂下。你知道目的是什么吗?就是为了让大臣们看不清秦始皇的脸。皇帝是开心呢还是愤恨呢,你都不知道。这就是所谓的天威难测。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伴君如伴虎的说法。随着时代的更迭,冕也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君主与臣下的距离也就逐渐拉近了。
公司的架构一开始也是登记森严的。那个时候的领导就像是不食人间烟火一样,充满了威严。复杂的组织架构逐渐扁平化。90后进入职场后,企业的氛围变得越来越开放,越来越生活化,越来越真诚。
[图片上传失败...(image-55fa0c-1581164219557)]
大脑: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 尤瓦尔·赫拉利 《人类简史》
- 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
- 李笑来《财富自由之路》
- 杰弗瑞·菲佛 《权力》
- Hubert Lin 《一个内向不爱说话的人怎么才能成为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