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总是随人的心情忽快忽慢,也总是随人的心情忽长忽短。虽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提出在不同的相对速度或不同时空结构的测量点,所测量到时间的流逝是不同的。但是作为普通人的认知,时间快慢长短是不变的,变化的是人的心态。
管理时间就是管理心态。最近读了格拉宁的《奇特的一生》,书中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很实用,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找出适合自己的时间统计法。
我最近一周读了三本书,写了三篇书评,同时还有一本工具书也读了一半。这周的读书效率是我最高的一次,而且在读书的同时,每天完成一篇日更,还要做家务。
我以前一般一周读完一本书都不错了,这周效率怎么提高了呢。因为这周我调整了面对时间流逝的心态。
刚刚学习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时,我每天记录做每件事的时间。手头准备一支笔、一张纸,或者一个本子。记下开始时间,事情做完在记录完成时间。很认真的执行了有个三四天,我就已经厌倦了。从每天记变成了偶尔记一下。
虽然没有连续记录,但是我也从这种记录方法中有收获。如果大家有和我一样的毛病也可以一试。
比如做家务方面。做家务方面我一直很懒,不是急着要做的事总觉得是在浪费时间。一边懒洋洋的靠在沙发上拿着手机无聊的打发时间,一边还嫌弃做家务浪费时间。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却又不好好利用时间。
这些就是对待时间心态的问题。做正经事时,不喜欢做,就觉得时间流逝的太慢了。而刷手机的时候,不知不觉就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过去了,时间飞逝。
开始进行时间统计以后我发现,做每件事用不了多长时间,有时候碎片时间就可以完成。比如擦拭家具、扫地、拖地,分别用15分钟、15分钟、30分钟(时间都略调整)。
由于有一个让自己变得更好的目标,所以我也在不断的调整心态。比如读书时,我在想浪费时间读完这本书有什么用呢。现在我就想读总比不读有收获吧。
做不喜欢做又必须做的事时不要嫌麻烦,用减法心态。比如扫地,以前每次扫地前都要纠结半天,总觉得是要用很多时间才能做完。而现在我用了时间统计法后,知道只要15分钟就能扫完地,消耗掉的时间并不多。于是,这周我就用读书休息的时间把地扫了,一举两得。
这周我用的比较多的是手机上的“智能番茄时间”,这样可以避免自己走神。根据时间安排,在读书的这个时间段确定不用去做其他事,于是设定时间,保证这段时间不会被自己的思绪牵着走。
不要读着读着,我现在是不是要烧水;读了这么长时间了,我是不是应该喝点水;中午吃什么饭呢。使用番茄时间就再不会出现这样的事,在一切准备就绪后,这个时间是专门留给读书的。而其他事都在休息时安排好。
可是还是有些事会影响自己严格执行时间分配。比如读着读着就会想,读完这个时间段我要做什么,明明已经想好了,可是脑子里总是忽然冒出来这个念头来。解决办法就是记录,把自己要做的事记下来,这样就会闹铃一响,看看计划本,知道自己接下来做什么。习惯养成以后,因其他事分神的时候就少了。
但是,我目前还存在一个问题,读书太慢,即便读小说我都是逐字逐句的看过去。一分钟还读不了一页书。下周会在这方面进行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