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渐渐回升,我们也动身去了因天气被耽误了多日的学校。
不像中国的学校,专门划出一块地皮。校舍、宿舍、食堂等坐落分明。芝加哥的学校全部的场所都在室内,从外部看几乎看不出这是个学校。没有围墙也没有门卫室,看起来就像一家不起眼的店面。
作为一所私立学校,它的规模并不大,但内部设施极其完备,空间布局在显得井井有条的同时,也有几分紧凑之感。校区的小,反而使每个角落都被运用了起来。
其次是它的教育体系。根据老师的介绍,这个学校有法语和英语两个教学体系。学生非常重视社区活动,因为这对他们能否进入理想大学有很大影响。我像这也仅限于美国这样各地移民很多的国家,像上海这样的,城市里的国际学校应该也有类似机构。但这必须建立在一定城市发展基础上。至于志愿活动,一直是中国学生过不去的一道坎。以往不禁思考直接将这个模式拿来套用在中国学生上的做法简直是胡闹,是在让本来时间就不宽裕的中国学生更加不堪重负,最后沦为纯粹的形式主义,这就是本末倒置了。
美国学生为我们表演节目。
———————————————————
第五天,气候更加温和,我们前往了博物馆并逛街。
美国的建筑再一次让我感到了吃惊。
街头随处可见中世纪是的建筑。基本都是尖顶的样式。
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书店。由于看不懂英文我就买了一本自己比较熟悉的漫画。(@JOJO)
博物馆的建筑不用多说。是典型的廊柱结构与浮雕的结合。这样的形式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现在已成了西方的标志性建筑结构 。(值得一提的是我上车后才发现博物馆的另一侧有四尊少女雕像,实则是用来支撑的,设计师将少女的头发盘起,以增加其顶部的支撑面积。这种令人称道至今的构想最初实现于古希腊的伊瑞克提翁神庙。此处使用廊柱、浮雕和少女雕塑,颇有致敬之意。)
内部都是一些先进的技术发明或纪念处。
车船发明的过程。
自然灾害模拟。
克隆鼠和转基因蛙。
二战遗物。
纳粹战机。
走出博物馆,便开始逛街。
冰雪未化的芝加哥城除了寒冷外别有一番风韵。
古建筑与新式建筑的混搭在中国是无法想象的。
似乎都玩得极奇开心。
不知为何要买(剁手)。
回到寄宿家庭,这是我留在芝加哥的最后一夜。
Goodbye,Chicago!
———————————————————
早上四点半醒来赶飞机。奔波了一整天终于到了纽约的寄宿家庭。
是的,雪地乡村。
三把猎枪头上放。
最后还是感谢新寄宿家庭的热情。
期待明天的学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