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松堂游记》赏析

      1934年6月30日朱自清先生与石荪史夫妇(即作中S君夫妇)一起去松堂游玩并小住了三天,留下了《松堂游记》这篇游记。今天读后,我试着对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作了一下分析。


       朱自清先生写作时运用了典型的“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并设计了两条线索贯穿全文。一是时间线,按照出发的前夜——第二天清早——晚饭后——临睡前这样一个时间发展顺序来描写的。二是空间线,从大门口——院子、假山、后山——院子,这样一个由内到外的空间转换顺序。朱自清先生用这两条线索时空交错,谋篇布局,使得文章脉络清楚。

     《松堂游记》的文章语言很有特色,一是自然,没有一点矫揉造作。二是言简意赅,用字量少,表达直接干脆。比如:出发的前夜,忽然雷雨大作。枕上颇为怅怅,难道天公这么不做美吗!第二天清早,一看却是个大晴天。

       文章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手法表现动与静,如:“外面是迷天漫地一片黑,海似的。只有远近几声犬吠,教我们知道还在人间世里。”“几声犬吠”是动,但是“只有”二字恰恰衬托了松堂的静。另外,文章也对在长廊下黑暗里等月亮时的氛围和寻访无梁殿时的所见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更加形象突出了描写对象的特点。


       朱自清先生的松堂之行一波三折,《松堂游记》写作语言风格自然平实,写作手法运用娴熟。大家有空可以读读,对学习写游记或许会有所帮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