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互惠性原则。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传入美国的有一个宗教叫Hare Krishna,信徒们把自己的头发剃光,常常在机场、地铁等公共场合边跳舞边演奏乐器。表演了一会儿以后,他们就会向围观者讨钱。他们乞讨的方式很特别,并不是直接问你要钱,而是先跑到你面前跳舞或演奏,然后再送你一朵塑料小花。如果有人拒绝,他们便会硬塞,并且说:“这是我送给你的礼物,请你不要拒绝,不给钱不要紧,我只希望这朵花能给你带来幸运!”
如果我们把小花留下,那么我们给钱的几率就大了很多。为什么呢?中国俗语有云:吃人嘴软,拿人手短。一般人都会认为,别人给了我一点东西,或我让别人破费了,那我总要还给他一些东西;如果我不还给他一些东西,那我就欠对方一个人情了。
所以,懂得利用互惠性原则的人,总会让人感觉他先给别人东西,然后对方就会反馈给他,而且反馈给他的往往是价值更高的东西。
❷稀有性原则
当我们向别人推销一款产品的时候,如果对他说,“这次卖完就没有了,这是最后一件了”,这时候听者的感觉马上就不一样了。同样的车子,如果一边告诉你全世界只限量生产一辆,而另一边告诉你全世界还有100万辆这样的车,那么很多人会选择为“独一无二”的车花很多的钱。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商家很懂得利用这一原则,推出“限量版”这样的噱头。
❸权威性原则
我们看到很多商家都为自己的商品或服务请了明星代言人,其实每个人都知道,那些明星都是拿了钱才代言的,而并不是因为这个产品有多好或明星自己真的喜欢。然而,我们就是因为明星演戏演得好或唱歌唱得好,就认为他们是权威,往往他们站在那里一说我们应该买这款手表、喝这种牛奶,我们就接受了。更滑稽的是,有时候连明星都不需要出现,我们只要看得到有权威的象征就够了。比如药品广告里穿着白大褂的人对你说这种药好,你也就相信了。其实这些人都是演员,根本不是医生,只是他的穿着象征着权威而已。
❹一致性原则
国外汽车销售人员有一招特别厉害:一开始销售人员并不要你马上买下来,而是只问你一些看起来很简单的问题,然后建议客户:“你先在车子里面坐一坐吧。”当你坐进车子,闻到新车的味道,往往就会立刻想象:“这车子要是我的,该多好啊!”销售人员这时看出苗头,会及时上前说:“我现在可以把车子借给你开回家,如果不喜欢,明天可以再开回来,不收取任何费用。”
罗伯特·西奥迪尼发现,绝大多数人把新车开回家后,第二天都不会再给销售人员开回去了。为什么?因为邻居都看到了他的新车,晚上又让自己的老婆孩子在新车里面坐过。虽然他没有口头承诺要买车,但已经让别人看到他开了一辆新车。如果把新车退掉的话,别人免不了会问,所以认真想想的话还是保持言行一致比较好,那就买下来吧。
❺社会认同原则
例如,如果一个乞丐面前的罐子里已经有一些钱了,那么接下来,你把自己的钱放进去的可能性,就会远高于你看到罐子空空如也的时候。所以,很多聪明的商家就会努力让你感觉到,很多人也在买这个商品,很多人用了这个商品也觉得很好,尤其当我们看到一些成功人士对这个商品的肯定时。关于这条原则,相信无须过多描述,因为很多人都知道类似“羊群效应”这样的例子。
❻相似性原则
例如,当一个消费者走过来,一个销售人员直接跟他讲这个产品的好处,另一个销售人员则和他闲聊,希望先抓住一两个共同点,两者的销售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异。后者可能会说:“噢,你也去过这所大学,我就是这所大学毕业的。”还有很多看起来毫不重要的事情都可以成为共同点,比如都喜欢同一个球队,去过同一个地方度假,养过同一种类的宠物,等等。通过这个测试,罗伯特·西奥迪尼发现后一个销售成功卖出产品的概率要高很多。
当实验结束后,他进行回访,问这些消费者为什么要在后一个销售人员那里买东西时,获得的答案几乎是一致的,那就是:“我和这个人比较谈得来(很有共同点)。”其次才会说:“哦,这个产品也不错的。”而挖掘和建立这个共同点,其实只需要花5分钟的闲聊时间,甚至话题都不用牵涉到产品本身。
沟通的误区❌ 你踩雷了没?试图把一件事情拆解得清楚分明,从而说服对方,这是我们大多数人所认为,也是所知道的唯一有效沟通方式。但现实却是,按照这种方式进行的对话却使沟通发生了障碍。你说的很有道理,但对方就是不认可。说到底,人是感性动物[呲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