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上无孔子,万古如长夜”,文明需要历经启蒙,作为社会个体从其成长经历来说也是如此。中国古人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至少从唐代开始已经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以后历经各个朝代,人们对于儿童启蒙教育逐渐形成比较规范性做法,体现在启蒙读物的系统化,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这是最流行的。此外还有《笠翁对韵》《声律启蒙》、《幼学琼林》、《龙文鞭影》、《小学》、《二十四孝》。这些启蒙读物的核心思想强调的多以伦理纲常为主,突出的是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传递给儿童的是要时刻明确自己的社会定位,不可坏了“礼数”。遗憾的是,孔子并没有告诉孩子要去“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01.
自古,中国父母对于儿童的教育的箴言不外乎,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好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劳心者治人,劳力者至于人,吃得苦中苦方做人上人,等等。人生努力的方向是顺着现有秩序往上爬。于是,我们看到《儒林外史》中科举的荒谬,也看到《红楼梦》里贾宝玉蔑视功名的不羁。
严格来说,对于儿童的现代启蒙研究,国内也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开始涉足,当时是师承前苏联,影响最大的当属苏霍姆林斯基,但他对于儿童时期教育也仅仅做了一般性阐述。
耶鲁大学格赛尔儿童发展研究所跟踪孩子们40多年,研究1-14岁儿童行为的变化与发展,得出的最终成果显示,人类行为的成长模式十分有规律,甚至可以相当准确地预料孩子在某种行为阶段之后将会是什么行为阶段。这对于儿童的早期教育具有十分巨大的参考价值。 3—6岁,正是孩子启蒙的黄金期,这个阶段的孩子有哪些特点呢?
3岁孩子
友善,平静,充满安全感,易于接受,也乐于分享。3岁孩子友善,平静,充满安全感,易于接受,也乐于分享。虽然在3岁的时候,他一向强硬的拒绝态度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分享或者依赖,但他也体会到自己的成长和能力的增强。
3岁半的孩子非常没有安全感,甚至在他的生理发展上,也表现出不安全感,比如口吃、常摔跤、有时紧张得发抖。 他一方面缺乏安全感,一方面却又想支配外在世界。因为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4岁孩子
心是活泼的,喜爱冒险,喜爱远足,喜爱刺激。4岁孩子心是活泼的,喜爱冒险,喜爱远足,喜爱刺激。他喜爱任何新鲜的事物,去接触不认识的人,喜爱到新的地方,喜欢新的游戏,新的玩具,新的活动和新书。对于大人所提的娱乐点子,再没有人比他们更有反应了。
5岁孩子
开朗愉悦,懂事了、讲理了。一心要做个好小孩、讨妈妈欢心。 5岁孩子开朗而愉悦,懂事了、讲理了,一心一意要做个好小孩、讨妈妈欢心。在这个年纪里,最令人喜悦的特质,就是他热爱生活,自得其乐,而且一直是看到生活的光明面。
6岁孩子
进入了暴风骤雨的人生第二叛逆期,个性极端两极化。他有本事在转瞬间讨厌刚才还满心喜欢的事情。他世界的中心不再是妈妈,而是他自己,他希望事事处处按自己的意愿。6岁孩子同时在很乖和很叛逆两个极端游走,把笔画或数字反写是很常见的6 岁现象。他什么事都争强好胜,难以忍受任何失败。而且他现在处于很容易受到伤害的敏感期。噩梦也会给6岁孩子带来很大的困扰。
02.
根据3—6岁孩子的特点,家长和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就要帮助孩子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发现自己,做好自己,这应该是启蒙教育的核心目标。
第一步,教会孩子准确描述自己,这样以游戏的方式,通过照镜子来进行,根据准确程度,家长和老师给予打分。
第二步,树立界线意识,比如孩子在家有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可以是一个小床,一个小角落,或者是一个自己专属的座位。同时,也要把其他家庭成员的私属物品告知孩子。
第三步,积极引导和启发孩子学会独立判断,比如上学穿哪件衣服,带什么玩狙,有孩子做主。
第四步,到了5—6岁以后,父母和老师要创造机会,给孩子提供独立分析和判断的机会,引导孩子开始学会自我管理,比如自己安排作息时间。
第五步,父母以求助的方式,给孩子创造参与家务的机会,比如关于晚餐,可以先征求孩子的意见,关于旅游路线规划,可以让他们先拿一个想发,这就是逼迫他们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总之,孩子不是附属品,他们终究要长大,如果父母早一些意识到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总是要走向独立,那么在启蒙阶段,及早地把“做好自己”的理念体现出来,那么孩子就能早一天受益,父母也会早一天轻松 ,“啃老族”和“巨婴症”就会远离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