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元节临近,母亲照例准备好了香纸、鞭炮,包好了“包袱”。每年这个时候,雷打不动,这都是母亲操心的事情。她是一个细心的人,将一沓沓的香纸分门别类叠好,又挨个儿加入大额的冥币,然后用买来的带有印刷字体的封皮儿一一包起来,抹上一点浆糊封好,这样一个个有棱有角的“包袱”就算包好了。母亲文化程度不高,每年写包袱的任务自然落在了我身上。
父亲年轻的时候从老家出来,成家立业,直至退休,一直在离老家几百里之遥的小城。那一年老家人修族谱,阴差阳错,我们家没给“族”上。父亲为此一直耿耿于怀,嗔怨老家里最有文化的小叔不上心,没有及时通知我们家修谱一事。小叔当时担心给我们添麻烦,增加额外的经济负担。父亲说,修谱根本不是钱的事儿,你一个读书人难道不明白?
父亲的话不无道理,要知道,修一次谱不容易,中间隔着15∽20年的光景才可能有一次重修的机会。20年变化自然很大,这样我们家留在族谱上的信息依然停留在从前。好在前两年,本宗的族谱开展了一次修缮的活动 ,我们家的完整信息终于得以上谱。
老辈人大致的生平与经历族谱上都有记载,每年春节回到老家,我总会将族谱拿来翻一翻。我大致了解到,在明朝年间,我们这一脉曾经出过一位进士,后来历朝历代也是人才辈出。那也算是祖上的荣光吧,也激励着今天的我们砥砺前行。
中元节给逝去的先人上贡品、烧纸钱,以寄托哀思,这已成为民间的一个传统。每年这时节,身边的朋友,有人翻出族谱,写“包袱”对号入座,往上写了五六代,也算是有心人了。我们家随大流,只往上写三代人。就是这样,每年也让我忙得不亦乐乎。找来大号的水性笔,对着案头堆积如山的“包袱”一一写下去,这项神圣的工作,没有半个小时或大几十分钟是完成不了的。
过去我对先祖的名号不太熟悉,写得多了,自然一个个也都了然于心了。 我想这或许正是每年写包袱的纪念意义所在吧! 那一刻,我蓦地想起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尾曲的歌词: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是呀,穿过历史的烟云,我仿佛看见了先辈们在故乡的土地上挥汗如雨,辛勤地劳作,倔强地与生活抗争,演绎着一个家族的兴旺史。他们的事迹是不该让后人忘记的,他们的精神是值得传承的!
母亲在几天前就嘱咐了我写“包袱”的事,偏赶上这两天我忽然忙碌起来,为了不耽搁事,我把这事交代给了女儿。女儿嘴上笑着说,写“包袱”是你们大人的事,我不掺和!但到底心里还是乐于代劳的,她去年就曾帮着我一起写过,格式图片都存在了手机里呢!再次写可谓轻车熟路。
对于城里人来说,在哪儿烧“包袱”却成了一件烦心事儿!每年我就曾亲见公路旁、广场边、公园里、富河畔……,到处都有烧“包袱”的人群,一时烟熏火燎,纸灰飞扬,好不热闹。听说这两年有了新规,市民祭祀须在指定的地点,国家提倡移风易俗,文明祭祀,网络祭奠。我家在城郊乡下还有一处老房子,那里有一畦菜地,父母常去菜园子里捯饬,在那里烧“包袱”自然不是什么事儿!
行文至此,忽然看到朋友发的一则消息,说今年中元节不打算备贡品、烧“包袱”祭奠先人了,只写写文章,以作纪念,并言明“心中有灯,无时不明!活着的每一天都是纪念日!”是啊,祭奠先祖,传承遗志,其实并不拘泥于某种形式,只要心中有灯,怀念与感恩就无时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