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所谓应变
生涯的概念——生涯主要是指个体所涉及的各种角色、所处的各种环境以及他们在生活中所经历的各种有计划或者非计划的事件。
三个关键词——角色、环境和事件。
健康的生涯发展,就是指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清楚自己的角色,明确环境对自己的期待,合理应对自己遇到的事件。
1.清楚自己的角色——就是要弄明白自己是一个决策者,还是一个参与者。如果你是一个决策者,那么你可以来修改游戏的规则;如果你只是一个参与者,要么接纳游戏规则,要么退出游戏走人。
比如,领导跟大家商量周末加班,这看起来是跟大家商量,其实是通知大家加班。所以,这个时候与其抱怨发牢骚,不如平静地接纳。点
老师讲到老人带孩子的事情——他们是来帮你的还是来读研呢?
究竟怎样带孩子更科学呢?老师说,由当下带孩子的那个人决定的。比起所谓的科学经验,感恩从容和悦纳等这些积极正向的品质和表现,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利。
最后的选择就是:要么自己带,要么闭嘴,要么学会平衡与补偿。
我个人的想法,不太一样:我觉得,孩子怎样培养教育,是孩子父母决定的,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有责任和义务,而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不是孩子的监护人,对孩子更多的是在孩子父母不在家的时候,给予生活照顾,教育理念之类的,属于孩子父母拿主意。
这个时候,父母和老人,都需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当父母的不能把孩子丢给老人,就推卸自己的责任;老人也不能越俎代包,沿用老旧的养育方式,还扬言自己就这样养大过几个孩子。
教育,需要沟通,在一些大方向上达成共识,又不过分较真细节。
婚姻是两个家庭的结合,夫妻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两个人本身在成为父母后,教育上就需要磨合,二人的磨合中,也会涉及到两个家庭的互相渗透。
为什么老师在老人带孩子这个话题会有那样的表达呢?我想是因为从生涯咨询的角度,那些能跟老人达成共识的,根本不需要去生涯咨询,需要咨询的肯定是冲突多多的。来咨询的是做父母的,那就要从自身做起,接纳老人,所以,就需要学会闭嘴。
假如是老人来咨询,老人面临的生涯烦恼就是另外的视角,我猜测老师跟老人说的,就会是不同的话吧,也需要明白自己的角色定位。
2.明确环境对自己的期待——我们对环境有期待,比如想获得配合、尊重和认可登封;环境对我们同样有期待。我们在行动前,应该问问自己,环境对我们的期待是什么?
公平就是,把别人期待的给别人,别人才有可能把你想要的给你。
什么时候不需要考虑这些了呢?那就是三个条件同时满足的生活区,即:安全的环境,安全的人和安全的话题。
哪些人不需要在意环境对自己的期待呢?本身对环境就没有期待的人,即:那些所谓的”无欲则刚“的人。
我的理解——从接纳的角度,规则对大部分场景和人是适合的,而现实中,总有一小部分人,是那个挑战规则并改变规则的人。这些人,也许就是老师说的所谓的“无欲则刚"的人,老师用了所谓,也给无欲则刚加了引号,这就是说,其实没有真正的无欲则刚的人,每个人总归是要在乎一些东西的,只能说那些常人在意的东西,此刻,在这部分人眼里可有可无。
回想自己工作的经历,开会讨论材料的时候,当面表达反对意见,当时真的看起来没有啥可在乎的,其实是领导看重我们室,需要我们出力干活,领导刚接手工作也需要成长。多次配合之后,我和同事们跟领导互相磨合,各自退让,也一起成长。
参与者能否修改游戏规则,取决于是否被邀请提出修改意见,是否站在规则制定者的角度。
3.合理应对自己遇到的事件——对不可改变的,接纳;对于可改变的,增加行动。
咨询要遵从可自控和生态平衡的原则。
很多来访者不乐意接纳现实,那就需要咨询师通过必要的澄清引导其接纳。
我的个人想法——终于明白,为啥我还停止不前,因为我骨子里还是少一些接纳,批评思维的火花瞬间会闪烁。这意味着对现实的不接纳,总想去改变他人,却没有把改变留给自己。一个不想改变自己的人,凭什么去改变他人呢?记录下此刻的想法,不断反省自己。
与狼共舞,有效行动,研究生无法毕业,老师讲了三个案例故事,不同的角度切入咨询。
特别喜欢后面这个案例里,老师在最后的这段文字——对于正常的情绪反应,我们既不要对抗,也不要沉迷,只需要在内心做到接纳就行了。当这种不好的感觉来临时,告诉自己:我当下的感受和我正在经历的事情是匹配的。任何人,无论是谁,遇到这些的事情,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所以,难受就难受吧,我要在难受中思考,带着难受去采取下一步的行动。
我的个人想法——通常,我们会说接纳情绪,接纳当下,而真的遇到不好的事情,我们内心会对抗,或者逃避,尤其是负面情绪来临,我们会特别希望把它一脚踢走。对他人也是,我们很难接纳他人的负面情绪,会竭尽全力去安慰别人,或者开导别人,其实,对方只需要我们倾听或者默默陪伴,等情绪慢慢平复之后,理智会带着他走出低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