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让同情,仅仅止于掉几滴眼泪
日前,一则新闻引起了注意。
某地地铁上一个打扮的略显疲惫和劳累的小姑娘手里拿着二维码碰到每个人都来讲述自己的创业艰辛,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
一些人经受不住小姑娘渴求的眼神、疲惫的脚步纷纷掏出手机扫码添加。
扫码只是举手之劳,何况小姑娘这么辛苦。
扫完码,下地铁,正常工作生活,偶然间会发现自己的钱包余额总是莫名其妙的减少。
幡然醒悟,原来是自己的举手之劳种下了今日之祸。
科技时代,由于制码技术几乎零门槛,许多不法分子将病毒、木马程序、扣费软件等植入二维码,众人扫码被盗刷现象时有发生。
很不幸,同情,再一次遮住了你的望眼。
钱财不过是身外之物,丢了也就丢了,但有时候丢的是性命。
电影《湄公河行动》,中国警察与犯人在商场中展开激战。
激战中忽然出现一个小孩,身上破破烂烂。
在枪声不断地地方,突然出现了一个小孩。
警察的同情心瞬间泛滥,不要吓着小孩。
收了枪,把视线离开,不断示意小孩赶快离开。
注意力转移的瞬间,那个小孩却从背后拿出机枪开始扫射。
因为同情反而伤到自己的最著名故事无疑是《农夫与蛇》。
一个寒冷的冬天,赶集的农夫回家路上碰到了一条蛇。
这条蛇一动不动的躺在地上,全身似乎都冻僵了。
农夫见蛇可怜,便将蛇捡起来放入自己的怀中。
农夫希望用自己的体温来温暖这条蛇,救活它。
蛇在温度逐渐回升的时候慢慢苏醒了过来。
苏醒的蛇发现自己竟然处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大吃一惊。
惊恐之中的蛇猛的咬了一口。
剧毒之下,农夫濒死,后悔不已。
“吾欲行善,然以学浅故,竟害己命,而遭此恶报哉。”
因为学浅,同情会使自己受害,成为别人谋取利益的翘板。
某贫困村的贫困户父母早亡,孤身一人,收入微薄,甚是惹人同情。
贫困救济的时候,总是会优先考虑他,逢年过节,米面油总是送上门帮助他。
各种就业培训、就业机会也都是紧着他先挑。
然而,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甚至最后直接撂挑子不干。
问起原因,他笑着说:“你们现在免费供应我吃喝,这样的生活多好,我干活还不是为了吃喝。”
好好一个人,正当壮年、四肢健全,却非要浪费公共资源,甚至厚颜无耻的认为这都是理所当然。
火车上碰到一个老汉,操着浓重的陕北口音,衣着褴褛。
岁月的磨难和生活的艰辛在老汉的脸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吃饭的时候,那双粗糙的手从黑色的布包里掏出两个发硬发黑的馒头。
一口白开水、一口馒头。
“我是去上访的,等到了北京就有好吃好喝的了,他们都怕我。”老汉有些骄傲的说着。
上访的,那一定是有莫大的冤情,不然谁会如此折腾不远万里的到北京上访。
“我的事情第一次上访的时候已经解决了。”老汉说。
“那你为什么还上访?”
“光解决那不够啊,而且上访时候政府的干部全部都围着你转,还能到北京免费游玩。”老汉笑笑。
还好,本来泛起的同情心瞬间被压了下去,这样的人为什么要惯着他们,浪费纳税人的资源。
同情,会让你丢了原则,纵容了别人的恶行。
1992年,世界巨星迈克尔杰克逊与12岁的钱德勒成为好友。
1993年,钱德勒状告迈克尔杰克逊性侵。
一直否认自己有罪的迈克尔杰克逊始终抵不过那个天生就带有同情的儿童身份。
于是,我们口诛笔伐,我们给予了钱德勒无比的信任,也给予了迈克尔杰克逊无比的职责。
最终迈克尔杰克逊和钱德勒家人庭外和解,支付了2000多万美元的巨额费用。
之后,迈克尔杰克逊身败名裂,慢慢在孤独中沉沦,直到2015年去世。
可笑的是,迈克尔杰克逊去世之后仅仅一个月,还是当年那个钱德勒站了出来。
他承认自己当年撒谎,在父亲的教唆下,自己向迈克尔杰克逊勒索。
他向迈克尔杰克逊献上迟到的道歉。
同情,会让你丢掉理智,在不经意间成了恶人。
我们与生俱来的同情错了吗?
没有,正因为有着同情的存在,我们才之所以为人。
面对弱者,触发同情之心,伸出热情之手,正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汶川大地震,全国上下,积极援手,仅仅用了几年的时间,一座崭新的城市就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当地百姓也慢慢走出阴霾,重新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
但,为什么我们看似同情了弱者,却往往起到了反作用。
同情,需要一个正确的打开方式。
首先,不要犯选择性偏差。
选择性偏差是心理学术语,逻辑基点是信息的不对称。
在面对一个看似弱者的陌生人时,信息不对称就先期存在。
你不知道他的真实信息,而他并不需要知道你的真实信息。
信息需求的不同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差异。
而同情弱者是人类天生就会产生的共情,总是会先入为主的将其假定为弱者。
但事实上,从信息占有量来看,你才是弱者。
有了选择,就会进行确认。
人类总是倾向于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情。
很多时候,我们会先假定一个答案,然后根据答案来分析原因,有利的原因接受,不利的原因直接无视或者被认为过滤。
其次,谨慎迈过同情和帮助之间的鸿沟。
同情与帮助似乎总是联系在一起。
一个人利用同情,总是要谋求帮助,这种帮助可能正义,也可能违法。
但同情和帮助其实完全可以分开。
同情是一种共情,他可以不提供帮助,可以不激励你克服困难,可以不警醒你正走向歧途,只要坐在一起掉一掉眼泪就足够。
帮助是一种行动,而行动往往需要一个谨慎而复杂的决策过程,应该是一种理性行为。
基于共情的决策不能说不对,总是欠缺理性。
所以,对于那些需要迈向帮助的同情,一定要慎之又慎。
最后,谨守同情和真相的界限。
同情弱者,但弱者也许是强者。
看似帮助了别人,实际上可能是助纣为虐。
大多数人激发同情的时候,其实并不了解真相,而就选择了相信眼前。
直到真相揭露,我们所付出的不过是原来如此。
当初的那种激情蓬勃从来不会出现在得知真相后的后悔上。
即使后悔了,又如何挽回当初的痛苦。
所以,就让同情仅仅掉下几滴眼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