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精要(22)
黄岐之
“六气偏见”
[摘录1] 人之六气,不病则不见,凡一经病,则一经之气见。平人六气调和,无风、无火、无湿、无燥、无热、无寒,故一气不至独见。病则或风、或火、或湿、或燥、或热、或寒,六气不相交济,是以一气独见。如厥阴病则风盛,少阴病则热盛,少阳病则暑盛,太阴病则湿盛,阳明病则燥盛,太阳病则寒盛也。
[意义] 人的六气(寒、热、风、暑、湿、燥),不病是不显现的,六经主六气,有某经患病,则其经气偏见。健康之人六气调和,不见气偏,无风、无火、无湿、无燥、无热、无寒,没有一气之偏见现象。人病是六气所为,或风、或火、或湿、或燥、或热、或寒,六气不相交济,是以一气独见或偏见。如厥阴病则风盛,少阴病则热盛,少阳病则暑盛,太阴病则湿盛,阳明病则燥盛,太阳病则寒盛。
[感悟] 六气为病情,六气之偏见,显示了病因(致病的邪气)、病位(六经),病性(阴阳)。
由于“有诸形于内,必形于外”是人体系统的内在表现规律。因此,见“气”或“气偏”而“司外揣内”或“司内揣外”是中医诊治的重要方式,但是,其“揣”并非“臆想”,而是辨证论治。
[摘录2] 以此气之偏盛,定缘彼气之偏虚。如厥阴风盛者,土金之虚也。少阴热盛、少阳暑盛者,金水之虚也。太阴湿盛者,水木之虚也。阳明燥盛者,木火之虚也。太阳寒盛者,火土之虚也。以六气之性,实则克其所胜而侮所不胜,虚则己所不胜者乘之,而己所能胜者亦来侮之也。
[意义] 五行有生克的规律,以此气之偏盛,定缘彼气之偏虚。
一气之偏盛,所克之气或克此气之气皆偏虚。
如厥阴风盛是土金之虚。肝木克脾土,脾土生肺金,厥阴肝木风盛则脾土弱,脾土弱则肺金虚。
少阴热盛、少阳暑盛是金水之虚。心火克肺金,肺金生肾水,少阴心火盛则肺金弱,肺金弱则肾水虚。
太阴湿盛是水木之虚。脾土克肾水,肾水生肝木,太阴脾湿盛则肾水弱,肾水弱则肝木虚。
阳明燥盛是木火之虚。肺金克肝木,肝木生心火,阳明燥金盛则肝木弱,肝木弱则心火虚。
太阳寒盛是火土之虚。肾水克心火,心火生脾土,太阳寒水盛则心火弱,心火弱则脾土虚。
六气之性,遵循五行之规律。实(气盛)则克其所胜而侮(反克)所不胜,虚(气弱)则己所不胜者乘(过克)之,而己所能胜者亦来侮之也。例:木气盛,克其所胜之土气(弱),反克所不胜之金气(弱),即木气盛,则土气和金气弱;土气虚,则已所不胜者木气(盛)过克之,已所能胜水气(盛)亦来反克之,即土气虚,则木气和水气盛。
[感悟] 五行学是说明自然界气候的正常变迁和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以及人体的生理活动。相生相克的过程,也就是事物消长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一定会出现太过和不及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其本身就是再一次相生相克的调节。这样,又复出现再一次的协调平衡。这种在不平衡之中求得平衡,而平衡又立刻被新的不平衡所代替的循环运动,就不断地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这就是气有阳升阴降的变中生“和”,和是阴阳变化的原因和结果,因为阴阳变化失去“和”,可能导致阴阳分离,则生命消失。
[摘录3] 究之一气之偏盛,亦缘于虚。厥阴能生,则阳气左升而木荣,其风盛者,生意之不遂也。少阴能长,则君火显达而上清,其热盛者,长气之不旺也。阳明能收,则阴气右降而金肃,其燥盛者,收令之失政也。太阳能藏,则相火闭蛰而下暖,其寒盛者,藏气之不行也。土为四维之中气,木火之能生长者,太阴己土之阳升也;金水之能收藏者,阳明戊土之阴降也。中气旺则戊己转运而土和,中气衰则脾胃湿盛而不运。
[意义] 一气之偏见,是因为虚所致。
厥阴能生(发),则阳气左升而木荣,其风盛是(木气)生意之不顺。
少阴能长(旺),则君火显达而上清,其热盛是(火气)长气之不旺。
阳明能收(敛),则阴气右降而金肃,其燥盛是(金气)收令之失政。
太阳能藏(火),则相火闭蛰而下暖,其寒盛者是(水气)藏气之不行也。
土为四维之中气,木(肝)火(心)之能生长是太阴己土(脾)之阳升;金(肺)水(肾)之能收藏是阳明戊土(胃)之阴降。中气旺则戊己转运(脾升胃降)而土和,中气衰则脾胃湿盛而不运。
[感悟] 五行运行,生长运收藏,土是中气,脾升则木火生长,胃降则金水收藏。中气旺,脾升胃降转运而土和。
[摘录4] 土生于火而火灭于水,土燥则克水,土湿则水气泛滥,侮土而灭火。水泛土湿,木气不达,则生意盘塞,但能贼土,不能生火以培土,此土气所以困败也。血藏于肝而化于脾,太阴土燥,则肝血枯而胆火炎,未尝不病。但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足阳明胃从燥金化气,湿为本气而燥为化气,是以燥气不敌湿气之旺。阴易盛而阳易衰,土燥为病者,除阳明伤寒承气证外,不多见。一切内外感伤杂病,尽缘土湿也。
[意义] 五行中火生土,水克火,土克水,土燥则克水,土湿则水气泛滥,侮土而灭火(水盛,火弱土虚)。水泛土湿,木气不达,则生意盘塞(不顺),但能贼土,不能生火以培土,中气衰败。血藏于肝而化于脾(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太阴(脾)土燥,则肝血枯而胆火炎,未尝不病。但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足阳明胃从燥金(手阳明大肠)化气,湿为本气而燥为化气,是以燥气不敌湿气之旺。阴易盛而阳易衰,土燥为病者(以燥气胜湿气),除阳明伤寒承气证外,极少见。一切内外感伤杂病,都是土湿所致。
[感悟] 土湿则水气泛滥,侮土而灭火。土湿,木气不达,不能生火培土,中气衰败。故内外感伤杂病,几乎都是土湿的原因。土燥为病时,肝血枯而胆火炎,是极少见。
(“《四圣心源》精要”文集为原创系列文章,版权所有,请勿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