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线:
*集合地点:黄花岗烈士陵园南门(红铁门)
*集合时间:9:30
*上午:黄花岗片区
红铁门-喻培伦衣冠冢-碑廊-龙柱-史坚如祠墓-默池-七十二烈士墓-纪功坊-潘达微墓-冯如墓-邓铿墓-王昌墓-浩气长存牌坊
*地铁接驳:黄花岗地铁站-团一大地铁站
**中午:东濠涌片区
东濠涌-惠州会馆(中华总工会旧址)-省港罢工委员会旧址-白云楼鲁迅故居-广九铁路遗址公园
下午: 广东贡院片区
广东区委旧址-国民党一大会址(鲁迅纪念馆)-越南青训班旧址-国立中山大学天文台旧址-广东贡院明远楼
*结束地点:农讲所地铁站
二、读城记录
当今年年初看完走向共和后,更加有冲动去深入地了解这段波澜壮阔的近代中国史,遂和梅子商量开始带孩子走读广州,万万没有想到广州的历史遗迹这么多,保存得如此完整。
先看一下这张地图,广州早期的中轴线以及两道南门,2000多年来都没有发生什么变化,邱靖告诉我们他小的时候广州核心城区交通拥堵,所以沿着东濠涌等护城河上建起了高架桥缓解交通,另外将城市逐渐向东移到现在的东山。
明清时期,广州建起规模比较大的城墙,从越秀山山顶一直通到珠江边。由于珠江的江岸线一直在南移,明朝中后期广州珠江边发展出了一片新城叫做南关。广州城西门的西边就发展出了西关这个商业气息浓厚的区域。到晚清民国的时候,受广九铁路的影响,东门外又发展出了东山区域。东山口以南主要是外国人住的,教会学校、教堂等,所以培正、七中之前都是教会学校,我也就明白了新河浦那边为什么一片一片的红墙绿瓦的别墅区了。东山口以北是什么人开始聚居,老师讲了可是我也忘记了。
从这个图看到烈士陵园,其实只是共产党的烈士陵园。而我们今天要走的黄花岗烈士陵园是以国民党为主的陵园,取名字的各种意味大家体会,来就请跟着我走进黄花岗烈士墓道。
1、黄花岗片区:红铁门-喻培伦衣冠冢-碑廊-龙柱-史坚如祠墓-默池-七十二烈士墓-纪功坊-潘达微墓-冯如墓-邓铿墓-王昌墓-浩气长存牌坊
整个片区其实埋葬了100多人,只有72个是黄花岗起义阵亡的人,其余是国民党内觉得有必要放到这个高规格墓群里的人,所以最有意思的是史坚如祠墓、邓铿墓、王昌墓,这些人背后都有精彩的故事。
大家对这个碑文都挺感兴趣的,写出自由不死的碑文一定是留过洋、读过书的人。然七十二个烈士中有差不多半数是农民,有一些就是安南(越南)劳工。对,这些人就是出洪秀全的广东花县农民,这些农民都姓徐,他们为什么会做死士?他们是为了自由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我们都在猜想他们也许是被村里的某位带头大哥蛊惑,许诺了什么好处,老师说有一张部分人员起义前的合影,有人明显表情惊恐、吓得腿软了。
这份名单里有几个人是比较出名的,比如林徽因的远亲林觉民(她爸爸叫林长民),话说辛亥革命电影里林觉民的扮演者是胡歌呢,还有会做炸药的喻培伦,出场被自己人给干死的一路头头——方声洞。书写名单的是林森和汪精卫,因为有些人不知道汪兆铭就是汪精卫。这个故事里比较有意思的是一路增员军队没有按照要求在左手绑白色袖带,和方声洞队伍正面遭遇,双方拿着枪一看不是自己人就把对方头头干死了,真的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冤死了。另外原定8路人马只剩黄兴这一路100多人,然后这一路还分了3个小分队突袭不同地点。可见起义组织的经验不足和混乱情况,也是失败的原因之一。😊
纪功坊是比较值得聊的,整个风格采用典型的美式风格,前面的碑亭里的墓碑形状是方锥形(好像国民党墓碑都是这个形状),而后面金字塔状的纪功坊由72块青石叠成,分别刻有刻有当时国民党各海外支部之名(皆为遭破坏后重刻),顶部2个是大金主爸爸一个是代表美国的三藩市党部,一个是代表南洋的马来西亚党部。顶端的自由女神像历经了五次更迭洗礼,初由美洲华侨捐赠,其后却几经波折:1936年为国民党不悦遭拆除,改为青天白日徽。1949年后重建,但法槌换作一杆步枪。1966年再遭拆毁,另树一水泥火炬于上......1981年重塑已不知去向的自由女神像,延续至今。“缔结民国七十二烈士纪功坊”,由章太炎所书。由于1920年后渐与南方的革命政权走向歧路,此为国民党主导的纪念建筑中不多见的一处章太炎手书。在广东所见其题字另一处则为被国民党树作叛徒的陈炯明之墓。
在背后还有一块很大的石刻,是邹鲁书写整个黄花岗起义(包括前后十几次广州起义)的详细过程,邹鲁是国立中山大学的校长,当了很久,鲁迅后来来广州的时候就是中大的教导主任,而邹鲁1928年去海外游历,其实鲁迅也相当于代理校长。
万万没想到我们国家还有自由女神像吧!
史坚如在1899年时年方21岁,策划挖地道到两广总督的床,把总督炸成重伤,后因家叔举报,年纪轻轻就就义了。史应该是兴中会成员,之前在岭南大学学习,而民国政府却把他的墓做得特别大、特别气派,如此推崇一位在辛亥革命前10来年做暗杀行动的人,是何故?邱说应该是孙文为了凸显兴中会是革命的正统性。而同盟会结缔前的其他组织就不那么被历史重点书写了如光复会(陶行章,蔡元培),黄兴的(华兴会)等。
同时邓铿墓也是规模非常大、规格非常高的墓,而此人是粤军二把手,在陈炯明和孙中山决裂前,粤军是革命的核心武装,这一点无法在历史上抹杀,于是乎邓仲元同学就荣幸的被推举为革命军的重要人物,这和史墓的道理一脉相承了。
再有就是王昌墓也是鲜亮不已,而此人在死前是不知名的,他是在海外暗杀汤化龙的人,汤化龙和梁启超是当时进步党中的第一第二号人物,在政见上与国民党颇有不同,所以暗杀汤应该不是独狼行动,而是国民党高层授意的。但是我比较大的疑问,汤一直是文人,而且影响力在他旅居海外时已经减弱了,还要暗杀感觉有点泄私愤了。
冯如是一个天才飞机设计家,也在海外留学多年,仅比莱特兄弟晚了4年发明出他自己设计制造的飞机,可惜他在广州燕塘进行飞行表演时失事,天妒英才啊。如若他还活着,我们中国的航天事业还不知道会怎样呢。
一群好学的妈妈们,我也是专门请了一天假。上午的行程走得比较细致、比较久,中午吃一顿经济实惠的美食,就开始下午的行程了。
2、东濠涌-惠州会馆(中华总工会旧址)-省港罢工委员会旧址-白云楼鲁迅故居-广九铁路遗址公园
第二段这里重点去了鲁迅故居和广九铁路遗址。
省港大罢工没进去,粗粗了解了一下为啥会大罢工,跟上海的五卅惨案有关系,英国巡捕开枪射击,当场死11人。广东、香港是声援之一,和英国人也是积怨已久,省港大罢工一直坚持到北伐军占领武汉后才胜利结束。
白云路鲁迅故居,这是一个有99年历史的精美老房子,鲁迅在这里二楼度过了半年(前2个月在中大旧址的钟楼二楼),朝花夕拾的集子就是在这里整理的。对于鲁迅选择租这个房子住,说明他是个极其聪明的人,选择东濠涌水路边,进可攻退可守,旁边就是广九铁路和水路码头,有什么风吹草动就可以跑路。最后离开广州也是对国民政府的失望,晚年就是和许广平在上海租界生活了。这里可以结合鲁迅纪念馆来看他和许广平、以及老母亲、原配夫人朱安之间的关系。
步行来到广九铁路的起点站:广九站。广九铁路总长183公里,清朝和英国合作修,广州到深圳部分是詹天佑修的,深圳到香港应该是英国人修的。有空可以去黄沙站有个广州铁路博物馆(越汉铁路终点站)
3、广东贡院片区:广东区委旧址-国民党一大会址(鲁迅纪念馆)-越南青训班旧址-国立中山大学天文台旧址-广东贡院明远楼
这一部分信息量也比较大,尤其是国民党一大会址,详细介绍了国共合作的起始与终结,另外广东贡院仅存的明远楼,对科举制度也有较好的梳理,特别是广东出来的这些举人、进士都是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
国民党一大会址就是我们省图,也叫国立中山图书馆,是广东贡院旧址,也是召开于国共合作的梦幻之始,邱老师跟我们在这个地方详细介绍了广州地理与历史连接的部分。为什么总督府、巡抚衙门要设在这里,为什么越南青训班会在这里、为什么黄花岗战役的路线是这样设计的?
国民革命军原来有3-4个军算是亲共的,其中第四军军长李济深竟然让叶挺单独搞了个试验田、独立团,所以著名的叶挺独立团就是在这个试验田里孵化出来,成为我党核心的武装种子,而且我也是第一次知道叶挺最早加入的是国民党后来25年的时候才加入共产党的。
贡院明远楼就在国一大后面,是目前唯一留下的贡院建筑,应该是考官们休息的地方,考生们那住的地方那个逼仄啊,不到2平方的地方几天吃喝拉撒在里面,呃……有那味了!
通过明远楼我们才知道省实中学是真正的根正苗红,就是贡院这个地址上盖的学堂,说起来也有上千年历史了。另外还有广雅书院,所以广州还有广雅中学。以及执信中学,那里可有朱执信的遗骸啊,不仅仅是衣冠冢。这三所学校算是历史沉淀很深的了,华附神学院和二中都属于后起之秀,哈哈。
4、总结与反馈,收集和整理了一些人的总结以及今天走读感言。
Why:要对历史较真,但也在思考历史知识要用来做什么,历史和自己的关联。黄花岗透露着不同阶层(我觉得人不分阶层,社会身份)思路层面对活着的意义追求,他们在那个处境中为什么会这样做?是真的吗?对比如今,又区别没有?如果没有故事这是墓碑纪念牌就是水泥板,没有精神这些故事也就是八卦剧情。昨天对于我来说,最感动的是不是死亡,而是一进门那四个字“自由不死”,黄花岗是谈论死亡吗?我觉得反而是活着。
梅娟:行走这个路线是近代史的有益补充,而且这一次还将历史与地理建立了连接。历史线上的人物是丰满而真实的,比如鲁迅、梁启超都是识实务不失本真,有一定底线又懂如何保全自己、保全家人。
格蕾:想到如何带孩子来进入历史,可以顺着孩子的兴趣点去查读,去探究,自己不一定要变成历史百科;很高兴认识新朋友,认识年轻人,有助于缓解母亲的焦虑;哲学问题,人生选择不同,何为值何为不值。这样的走读和聊天,让一个个名字都变成了鲜活的人,而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名字数字和事件。今天仿佛穿越了一场,经过了许多种人生,一边听一边想,如果用戏剧的方式回到某个人的人生阶段,经历ta的艰难抉择,热血和困境,该是怎样的呢?
梅子:从去年底开始看近代史电视剧,看梁启超传,知道一些很多人物,但对于历史线索还需要做功课,不够清晰。印象最深刻的是王昌墓。回来和家人分享了一点今天的见闻,聊到鲁迅,我妈妈说,朱安在鲁迅去世后很凄凉,许广平虽然仍有救助,但只给很少。
乔乔:看到王昌墓地,再想到历史记录者背后的目的,不仅进一步想,我们能看到的历史,多少是事实,又有多少是书写者的“态度”。昨天听到邱老师和迁迁的工作经历,不像我们当年那样只是按照自己的专业来选择,他们有勇气不断调整,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做,感觉他们真的很棒。
军亚:我留守着数不完的夜和载沉载浮的凌迟,谁给你选择的权利,让你就这样的离去,谁把我无止境的付出,都化成纸上的一个名字——齐豫《觉》。我在想,我如果是那些年轻的烈士的妻子、妈妈,我会怎么看这样的所谓“烈士”的死亡。所以赞同邱老师说的,做革命者,不要结婚,但他们同时还是儿子呀
迁迁:和大家的交流我印象还很深的是大家不同的出生成长地,对个人的影响,晋冀鲁豫川赣闽黔粤,土著与移民,乡音。给我现在的感受就是想多去看书看视频查资料了解那段历史,现在我脑海出现的画面是喻培伦扔炸弹,史坚如挖地道放炸药的场景,潘达微冒风险去收尸的场景,黄兴明知会死还毅然决然往前,在那个社会朱安没有感受过鲁迅对她的爱,一生是什么感受?杨校长在那个时代是什么样的心情?是更具体的人的画面。
所以,读城是什么,你有答案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