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砍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这就是对乐亭过年的最真实的描述。
乐亭位于河北唐山市东南100公里,公元1123年建县,北依燕山,南临渤海,文化底蕴厚重。乐亭除了当地土著族原居民,其他很多都来山西,山东,还有少部分江浙移民,南北文化的交流,渔猎和农耕文化融合,使得乐亭年俗里充满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腊八粥
一年四季大家都在忙碌中,快过年了都放假回家,全家人团聚了,开始置办年货,走亲戚,看朋友,交流感情。说真的,乐亭过年真的是从腊八开始的。“吃了腊八饭,还有二十二天半”。从腊八开始,忙碌的脚步渐渐停下来,放学的、放假的陆续回家,开始准备过年了。
过小年
腊月二十三是第一个小高潮,“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老太太要件新棉袄。”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祭灶的日子。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祭灶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所谓祭灶,就是家里的男人们,在灶台前放上糖瓜跪拜灶王爷,让主管家事的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世降吉祥”。
扫房子
准备过年一项最艰巨的任务就是扫房,听老人们说,扫房是把一年来的灰尘和不顺统统扫走,干干净净的,来年才会有好的运气。扫房子是要选好日,至于怎么选还真的不清楚,据说过了小年,就不用看好日了,所以我一般都是过了小年哪天有空那天扫。
贴门神
乐亭和各地一样,除夕也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门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在门上。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恶鬼就不敢进屋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钟馗故里赐福镇宅圣君钟馗门神,猛将秦琼、尉迟敬德(尉迟恭)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来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文革破四旧以后,观念更新了,现在很少看到有贴门神的人家了。
贴年画
年画,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据老人们讲古老年画有《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内容。小时候,以天津杨柳青年为最多,主要有领袖像,有样板戏,战斗英雄,十二生肖,迎春纳福等内容。改革开放以后,又出现了挂历,大多都是明星照和风景。后来大都盖了新房,重新装修以后,贴年画的少了,年画逐渐淡出了市场。
蒸年糕
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乐亭也是一样。因为年糕不怕冻,蒸一锅年糕,放到大缸里,随时都可以拿出来加热以后就吃。年糕又称“年年糕”,谐音“年年高”,意寓人们一年更比一年好,一步更比一步高。
穿新衣
过年了,从上到下穿戴都是新的。新衣服、新鞋,戴新帽,新袜子,甚至还买新围脖,穿上它送旧迎新,来年有新气象。过去生活困难,没钱买衣服,只在过年时才舍得添置新衣服。最困难的时候,把旧衣服翻过来,里当面,面当里,穿上同样也过新年。不管是新的还是改的,孩子们穿上都特别最开心。
放鞭炮
燃放鞭炮是春节最普遍的风俗,大年二十一开始,人们开始买鞭炮烟花。集市上有专门的炮市,男孩们都喜欢放鞭炮,用自己的零钱都偷偷的买鞭炮。放炮有讲究的,三十中午,谁家饭早谁家先放炮,谁家先放,寓意来年事事争先,福气先到。春节半夜子时所放鞭炮叫“接年炮”,清晨所放鞭炮称为“贺年炮”,在吃饺子之前所放鞭炮称为“开门炮”。其实放炮的目的就是为了驱逐独角怪兽,迎春纳福。初一早晨开门爆竹满地落红,寓意红红火火过大年,都不扫知道风刮跑为止。
贴春联
春联和年画一样都起源于门神。春联普及始于明代,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据说有一年朱元璋下令,要求过年时每家门上都要贴春联,以示庆贺。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也有例外,庙宇用黄纸,守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在乐亭,家里有丧事的,一般三年补贴春联。贴春联的时间是有讲究的,大部分都是在除夕的上午,人们把准备好的春联和福字贴在大门上,开门纳福,迎接春天。
拜祖宗
早在汉代,祭祖就已经是中国春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了。重礼仪,讲孝道,崇拜祖先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春节是大节,上坟祭祖格外重视。除夕的早晨上,家里的男人们到已故长辈的坟前,烧纸、叩拜、放炮、祭典,向亲人报告一年的情况,求长辈保佑平安健康顺利。早上太冷,这几年人们变得聪明了,就改为除夕的前一天晚上了,现在干脆就是前一天的下午就开始了。
除夕夜
除夕中午炖肉,炒菜,是一年中最丰盛的午餐,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团圆饭。年除夕晚上都包饺子,顺便把初一早上的包出来。年三十晚上的饺子是肉馅,代表着过去的一年丰良足食,初一吃素饺子,代表新的一年肃静平安。
守年岁
我国至少从南北朝开始,就有吃年夜饭的习俗。乐亭也不例外。传说中的年,是一种吃人的怪兽,掌灯,放鞭炮驱赶怪兽。天快黑了,家家户户每个屋都掌上灯,院子里也是灯火通明。年夜饭的饺子里,个别的饺子中有元宝,谁知道谁有福。吃完年夜饭就开始守岁,一直守到夜里十二点。
拜大年
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头长着独角的怪兽,专门在除夕晚上出来害人,它见食物抢食物,见人吃人,人们就叫它“年”。因为它力量巨大,人们没办法打过他,只好在门外放些好吃的食物,除夕夜大门紧闭。直等初一早晨,“年”饱食而去,人们才敢开门,见面后相互慰问,祝贺没被年吃了,还健康的活着。拜年之风,也从此流传下来。
每年的除夕晚上,都是先自家里拜年,儿子给父母拜,晚辈给长辈拜,然后按照家族关系远近拜年,等到出了五福就可以不磕头了。随着风俗观念的更新,除了偶有小孩给老人磕头外,基本看不到其他人磕头了。
压岁钱
吃完年夜饭,晚辈给长辈磕头,长辈发给晚辈发压岁。老人给钱开心,孩子们接了钱高兴。这是体现亲情,沟通老少关系的大好时机。体现老一辈对下一代的厚爱,也能表达出晚辈对长辈的尊敬,鼓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勤奋学习,好好做人。按现在的情况看,压岁钱少则一两百百,多则一两千甚至几千,看亲疏关系和老人的经济状况而定。
年初一
除夕夜里十二点,做买卖的、务工的都要放炮迎春接福,名曰“接财神”,预示财源广进,初一早晨,庄稼人很早就起来,放炮竹叫“积粪堆”,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粪多了地里就会多打粮食,预示这来年大丰收。现在看春晚,不管是农家还是商家,都是在十二点放炮接福迎春了。
早上吃完饺子,放过鞭炮,就到本村的亲友家拜年了。拜年是由村中长者带领家人挨家挨户地拜年,先拜同族长辈和亲戚,在街上遇到熟人或邻居,也相互拜年。拜年增进亲情友情,有矛盾的双方,会因此化解或缓解矛盾。
“文化大革命”期间,走亲访友被视为“四旧”扫除,村头有专人把守不让进出村拜年,甚至把拜年的礼品给扔掉,组织拜年的人去义务劳动等,这些不和谐的做法,严重破坏了过年的节日气氛。改革开放后来,拜年的风俗得到恢复。但跪拜之俗逐渐消失,只有互问春安。近年,随着通信手段日益发达,微信等网络拜年成了新时尚。
走亲戚
初一在村里走,从初二开始,到村外七大姨八大姑家拜年。拜年有顺序的,外甥拜年初二三,娘亲舅大,先给舅舅家拜年。然后到姑姑、姨姨等其他亲戚家去拜年,外村的每天一家,中午长辈们准备丰盛的午餐招待。过去拜年都是果子、罐头、酒等,外甥要打年礼,所谓年礼就是砍二斤(现在多半是四斤)肉,现在很多都是给钱,老人需要什么自己去买什么。随着私家车的增多,走亲戚拜年一般都不吃饭喝酒了, 开车闪电般一会就串好几家,半天就串完。
文化年
文革前,乐亭有很多庙,新春也有庙会。年俗庙上有传统小吃,民俗表演,拉洋片的、唱皮影,唱大戏(评剧)的。现在过了正月初三扭秧歌的几乎天天有,每年正月,村里都组织跑秧歌,有乐队,有名角,也有本村群众自娱自乐。擂鼓表演形式多样,也都很热闹。县城最热闹,各乡镇的文艺队伍,都去县城展示才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乐亭各种美食名吃云集县城,既繁荣经济,又增加节日气氛。
元宵节
汉武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元宵放灯的习俗由宫廷传到民间。到了唐朝元宵节在皇帝的倡导下越办越大,唐玄宗使其最为鼎盛。
元宵节是第一个月圆之日,吃元宵,赏月亮,看灯展,猜灯谜,这就是元宵节。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未婚男女可以结伴出游,赏灯猜谜交流感情。现在观灯猜谜的少了,但元宵的品种越来越多,口味也越来越好,所以吃元宵就成了主题。元宵虽说都是粘米面包糖馅,但因为出产的地方不同而有不同的名字,口感也不一样。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汤圆,其实差不多,差不多都是一码事。
填仓节
相传很多年以前,连年大旱,颗粒无收,百姓民不聊生。一个个皇帝看梁的仓官,开仓放梁救济百姓,人们非常感谢他。可皇上知道了要拿他问罪,他防火烧了空粮仓,自己也死在大火中。这一天正是正月二十五。这一天为了纪念他,
二十五早上,农民用柴灰在地上洒个圆圈,里边放作物种子,以示补仓。也有的直接在粮仓前,放上一碗米饭,焚香叩拜,祈求风调雨顺,五谷满仓。民谣云:"点遍灯,烧遍香,家家粮食填满仓。”可恨的是填满了仓,吃饱老鼠整洋娥,专门选这一天娶亲,丰收不怕家雀弹,老祖宗说不让点灯,有“你扰它一夜,它扰你一年”之说。
二月二
二月二前后,多为惊蛰节气,农事活动已经开始,为了祈祷风调雨顺,为了粮仓不生虫子,人们都要煎虫。所谓煎虫,就是做一种像薄饼一样的面食,因为它需要反复翻动,示意为煎。还要用笤帚敲打着炕沿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不露头。”据说这一天都要去理发,叫剃龙头,因为剃头会带来好运。
“二月二”对孩子们老说也是好日子,过去很多私塾先生都是腊八放假,这一天开学,并招收新学生,称为“占鳌头”。开学后学生们朗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借吉言期待来年有好的成绩。这一天也很有讲究,这一天不许动刀免得伤害龙体,女人不许做针活,以免伤害龙眼。过了二月二,年就过完了,农事活动也开始了。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虽说乐亭的南北风俗也不禁相同,但年俗都差不多。随着时代的进步,那些陈旧落后甚至是封建迷信的风俗,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好传统保留了下来,并得到传承发扬,期待我们明天会更美好。
(部分历史资料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告知,本人会第一时间更正删除)
2023/1/24 19:45
特别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VV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朋友圈
QQ空间
微信
送礼物
闲庭信步
闲庭诗书茶,信步光影美
进入空间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