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候尔
01
昨天夜里,和朋友开着语音一起玩了几把王者,不知怎么就说起了看书、阅读这件事。
睡前我们还一起立下flag:“明天(第二天)一定要各自看完一本书,不然就不能再一起开黑了。”
约好的,我要看的是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朋友要看《岛上书店》。
说实话,下一刻我的内心荡起了一丝羞耻,什么什么时候自己变得,连看书这样一件简单又有趣的事情都这么有难度了吗?
但我没有开口撤回这个flag,是真的生怕没点准则压在心头,没准过一会就真的会把这件事给忘掉。
今天起来的时候已经比较晚了,九点半,老妈反复催促过后实在气不过,一把掀开了被窝,才把头发都睡成鸡窝了的我弄起来。
洗漱、早饭过后,大致十点。脑子里不敢把这事忘掉,赶紧坐下来打开了自己的kindle。还要“装模作样”地,给自己的手机开了飞行,这样一来好像也真的没什么可以干扰到我这场“一个人的朝圣”了。
02
书并不算太长,第一遍从头看完,花了三个半小时。
阅罢,再一次被余华先生的文字功力深深震撼到,上一次看余华先生的作品还得追溯到中学时期,《活着》。
我已然记不太清很多关于《活着》书中的细节了,只是清楚地记得当初看完,整个人的心情是带着沉甸甸的压抑。当真好几天才缓过劲来。
那种难受,像是有块巨石堵在了心里,很想放开喉咙呐喊宣泄,却发不出声。
书里那个主人公,一个人的一生呐,怎么可以活得如此凄惨悲凉,可在这冗长的文字下,又显现得如此真实。
两部作品都可以说是余老先生的经典大作,盛名享誉中外。但就个人当下的感受而言,我会更喜欢《许三观卖血记》。
虽然两部作品都是在朴实的文字下,细细描述着那个动荡年代的社会现实,但《许三观卖血记》,至少在我看来,结局还是美好的。
许三观和他的妻儿,历尽艰辛,好几次都快要经历家破人亡生离死别了,但靠着卖血渡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骇浪,一家四口,安然无恙。
一家人,最重要齐齐整整,比什么都幸福。
03
所以这个上午,感慨文学经典魅力之余,我还收获了一份实实在在的满足,不断片地看完一本书,差点都把自己感动到了。
但其实,越是沉浸一份明明曾经再熟悉不过的感觉,越是说明,远离这份幸福太久了。
我记得,以前的自己不是这个样子的。
念小学的时候,学校里有个不大不小,但是并不对外开放的图书室,里面有着对于彼时的我来说可以说是十分丰富的藏书。
妈妈是学校里的老师,所以我和那个身兼管理员的“王老师”关系还不错,大概是三、四年级开始,我就开始成了图书室里的“超级会员”。
我至今也没想明白,为什么当时自己会如此痴迷于阅读。几乎不分种类,只要是能把字看明白的好像都能看进去。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那会儿除了在语文课本上念过几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以外,从未真正意义上接触过文言文。但我却硬生生把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原著读完了,而且不只一遍。
并且是看的津津有味,好几回还专门和“王阿姨”聊起了书中的一些情节,难以置信的她,在我妈面前大肆夸奖,对我赞不绝口。
上了中学以后,我越发觉得自己真的不是个读书的料,打心底里讨厌那一套套义务教育的课本,看多一秒钟就觉得眼睛生疼。
但却尤其喜欢课外小说。那么多年没怎么认真听过老师们的建议,但是每回老师们让平时多看看课外文学汲取修养,我都觉得字字珠玑,简直人生箴言。
有一段时间,受到“文艺青年”女同桌的影响,迷上了三毛系列。那时候零花钱不多,每周都心甘情愿地挤出一点在亚马逊买上一两本,总是趁着课间,或者在一些自己觉着实在无聊的课堂上,细细享受。
临近高考,我妈有时候着急,会破口大骂,整天就看这些闲书,能当分数用吗?
不能,但至少那时候的我,很快乐。
时常觉得,这辈子其实挺幸运,拥有最疼爱自己的亲人,交心的朋友,还喜欢过不少一生受益的东西。
很早的时候开始,自我介绍的时候就我就会不自觉地加上一句,喜欢看书。
有一段时间啊,还觉得这样说,别人会不会认为我这个人有点土有点宅。现在看来,反倒是当时的自己太幼稚了,这分明是多了不得的一样爱好。
应该庆幸。
04
只是啊,上了大学以后,我好像慢慢疏远了这件事。
以前总觉得,熬一熬,等高考结束,这些挚爱就不会再是大人眼中的闲书了,我就能心安理得地告诉大家这是件可爱的事。
熬一熬,等高考结束,在大学里面,会有更大更漂亮的图书馆等着自己,会有充足的自由时间看自己心心念念已久的书籍。
但我食言了。
心思、注意力开始更多的被电子设备占据,手机、平板、电脑,等等。别说静静地看完一本书,大概是连乖乖坐着看半小时这点要求都很那做到。
前阵子吴秀波主演的国剧《虎啸龙吟》热播,剧中再现三国经典空城计桥段,孔明一人一琴,羽扇纶巾,弹指之间,喝退司马懿十五万追兵。
看得热血沸腾,赶紧找出《三国演义》想要再重温一遍原著经典,梦回年少。
却发现心燥的不行。没隔几分钟,眼神就开始飘忽惦记着手机,强忍着不动,拍着脑袋告诉自己得看书得看书,“用力”地盯着书里的文字。
但那股矛盾的心理,在心里翻腾地实在难受,到头来一样是看不进去。
我方才明白,这是病,得治。
05
我记起了昨天夜里,和朋友在语音里为何会立下第二天要看完一本书的约定。原来并不是只有我一个人遇到了这样的症状。
我想还有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电子设备优越的时代,我们似乎陷进了一个凡事都追求快节奏的漩涡,并且不能自拔。
越是简单越是需要耐心的事, 慢慢地被我们所嫌弃甚至鄙夷。
但我们好像理解错了,并不是所有事情都如同那句,“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文字是鲜活是有灵魂的,一篇篇文章都是它们堆砌起来有血有肉的生命体,浮躁的内心并没有办法感触得到温存与情感。
就现在开始吧,缓一缓那颗不安分的心,好好阅读阅读一回。
修心,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