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哈里窗”模型
“乔—哈里窗”模型,经常被用在讲沟通技巧上,其实还可以这样用:人是如何自我探索、自我突破的。
1.“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部分叫公开区。
比如你的名字、职位、简历里的过去经验
亲近的同事可能知道你的喜好、优势;
更亲近的朋友甚至知道你的追求、了解你的梦想。
一个人的公开区越大,他的沟通效率、沟通资源就会越多。
2.“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左下角的部分就隐藏区。
你有没有一些东西,是你隐藏起来的呢,如果你不主动分享,别人永远都不知道。
比如说你的一些独特的经历、期待、想法、能力,可能也包括一些你的缺点、困惑。
如果你主动分享,这些隐藏区的东西就会跑到公开区,如果你不说,它就一辈子藏在隐藏区。
3.第三个区域,叫“我不知道,别人不知道”的盲区。
比如你的后脑勺,就是你的盲区。这些部分是指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部分。例如测评报告里一些你不知道自己需要注意的部分,或者真正的好朋友会私下告诉你一些你不知道自己会犯的错误。
4.“自己不知道,别人不知道”的潜能区。
这也是你的可能性所在!因为谁都不知道到底有什么。
而自我探索,主要是探索非公开区以外的三个部分:隐藏区、潜能区、盲区。那我们该怎样探索打开这些区域呢?
1.隐藏区:
最好的方式就是放开地分享。
一开始的时候,分享的内容可以是别人不知道的优点,比如说你的独特的能力、优势、成就事件。
当关系逐渐亲密,分享的内容就可以逐渐变成你的困扰、焦虑和脆弱。
随着不断地把隐藏区分享出来,你的公开区就会越来越大,而大家也会越来越全面地理解你,也能更好地知道该怎样跟你交往合作。
那么这个公开区就会逐渐变得越来越大。
2.如何探索我们的盲区:
最好的方式是针对自己的困惑,不断的提问,然后获得反馈。
我们常常爱听好话,或者符合自己心里判断的话。其实在自我探索里,好话的价值是不大的,因为它落在了公开区。
重要的是那些跟你视角不一样、角度不同的反馈。让你觉得“我从来没有这么想过耶!”,这才是盲区的反馈。
学习老师的一个办法:在向人请教问题的时候,经常提前列好提纲,最后再多问一句“对于我来说,你觉得哪些是很重要、但我完全没有意识到的东西呢?”
这可能会让你收获很大,因为这是落在盲区的答案。
分享和提问:收益大于风险
不要害怕分享和提问,自我探索的收益远远比风险要大很多。分享会让问题暴露,提问则让新的认知汇进来。
以前总爱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很多场合害怕多说一句,其实一直是自己想得太多
大方地分享自己,虚心请教,打开心,打开能量,世界不会变得怎么样,但你的世界就完全不一样了
有位诗人说过一句话“生命就像剥洋葱,当你剥掉一层外皮,有的时候你也会为它流泪”。
自我探索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地把自己变得越来越真、痛苦和成就交错的过程。这也是自我探索的巨大魅力。
自我探索:发现全新的可能
自我探索的最大收益,不在乎于解决问题,而在乎于发现全新的可能。
这是关于自我探索最有趣的部分——打开自己的潜能。
1.听课,输入基本知识和框架
2.完成任务,认真、忠诚地完成任务,有时间还可以做完再听一次课程,会有新的发现。
3.获得反馈,把自己爹困惑放到小组讨论,获得不同的建议,新的视角,照亮自己盲区。
4.开始探索,在脑子里整合,并且开始行动。
最重要的是有了新的视角,一些新的可能性在脑子里产生了,困惑也有了一些新的思路。
那么之后一定要按照新的想法去实行。就算不能一下子找到工作,在网络上也有许多可以实行的机会。例如如果我喜欢演讲,喜欢讲课,不妨试着开直播、做视频开始。
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脑子里面理解和发现了什么,而是你有了一些想法,就尽快去验证。真正动起来,开始尝试。
也许这些想法是对的,也许是错的。但通过验证这些想法,再分享、再提问、再整合、再行动。
听完菜菜文案课,在发朋友圈时可以用到
每天限定自己找5个人聊天,怎样可以拉近人与人的距离,只有一对一聊天,当中学习一些沟通技巧。
【2.19每日一问】
Q:你过去印象最深的一次自我探索经历是什么?对自己有什么发现?
5组-小贤-制造行业
大概是上半年开始尝试进入互联网圈子,认识好多线上的各种职业、各种品牌微商开始,尝试拍小视频、写短文,发现自己视频拍的挺自然,但是没有内容方向。
后来开始参加专注力社群,给自己深入定位,每天专注目标做事情,那段时间感觉进步会比较大,因为事情一直由推进,也是由于此而产生对自己定位的疑惑,想寻求答案而来到自我探索的课堂。
@小贤 一直推进事情,然后有了问题再来找解决方案,特别好,你可以试着做一些事情,可能就会发现不知道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