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番禺区大石街道会江村党总支书记助理陈心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和必然要求。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动和乡村社会的变化,乡村治理模式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我们应以辩证思维看待这些问题与挑战,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乡村治理之路。
传统乡村治理往往依赖于行政命令和强制手段,治理主体单一,村民参与度低。这种模式下,决策过程缺乏透明度,村民的意愿和诉求难以得到充分表达,导致治理效果不尽如人意。同时,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传统治理模式在应对复杂多变的乡村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往往过于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建设。而现在的变革趋势是注重乡村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协调共进。因此,传统乡村治理模式面临主体单一性、缺乏法治、唯经济论等局限性。
面对传统治理模式的局限性,多元共治成为乡村治理的新方向。多元共治强调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村民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和协作,形成治理合力。例如浦东新区宣桥镇季桥村坚持以积分制管理为抓手,加强多元参与,盘活各项资源,创新推出“积分+”系列举措——通过民主程序,对村民在环境整治、文明乡风、房屋租赁管理等方面的日常行为打分,将乡村治理任务量化为具体指标,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增强了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拉近了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
尽管乡村治理模式正在向多元共治转变,仍面临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机制尚不完善,企业参与乡村治理的动力不足,村民自治能力有待提高等诸多挑战。因此,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加强宣传引导、合理配置资源、加大科技投入、强化政策激励、完善合作机制等,以推动新型乡村治理模式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以政府重大项目工程为抓手,在工作中推动乡村治理法治化、民主化和多元化。以广东省为例,该省在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过程中,注重推动乡村治理模式的变革和创新。通过加强基层党建引领、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推动乡村法治建设等措施,提高了乡村治理的水平和效能。同时,该省还注重发挥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力量的作用,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广东省的乡村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其他地区的乡村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乡村治理模式的变革与挑战是当前乡村发展中的重要议题。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共同努力,推动乡村治理模式的变革和创新,应对挑战,实现乡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