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8年进入大学学习机械专业,到今年7月从机械厂辞职,正式离开了学习(7年)和工作(2年)近十年的制造业,转向投入互联网行业的怀抱。这一路走来,太多感慨,觉得有必要对此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遂成此文。
初入制造业
经过7年的机械学科学习,进入一家合资企业工作,这是一家以挖掘机起家,生产挖掘机和特种工程车辆,并不断尝试进入应急救援行业的企业。
刚进企业,脑海还满是面试时中国区高级副总裁的介绍:全球仅有的几家**车制造商,中新合资,新加坡学习进修,干部储备。即便是看到企业里,富有年代感的加工厂房、破旧的家属区、满身污垢的无精打采的一线员工,以及老员工对企业不满的抱怨,内心也没有产生什么负面的想法,反倒是觉得:“这些老员工可能属于年轻时不努力工作,到了中年无力改变、最终活得很差劲的人吧!”、“刚进企业,一定要努力的拼一把,再苦再累也要坚持,先把技术学到手,以后的路只会越来越宽广。”是的,内心就是充满着一把火,坚信自己努力工作能够创造出一点成绩。因此,干什么事情都特有劲儿,哪怕没有周末,每天加班十点后。
随着对基层员工工作态度的进一步了解,这些基层员工的抱怨等负面情绪,反倒对自己产生了正面的激励:“你看,这波人年轻时不努力工作,多年后仍没有一技之长,最终落得了如此下场。加油吧,MAN!不要灭了心中那把火,你和他们不一样!”
在随后的工作里,跟着师傅设计了第一台车;接着参加了校企联合项目,半独立承担新产品的部分设计工作;到最后参与企业转型中拳头产品的设计。不到两年的时间,手里的项目越来越多,项目的重要程度也越来越高,自己从刚毕业时的毛头小子,逐渐变成了可以独挡一面的挖掘机设计者。
然而,干劲却没有随之增加,增加的却是和企业老员工(包括领导)设计思维的冲突以及对管理制度的不满。直到那次新产品研讨会,所有的干劲和希望被摧毁了:
“你的想法不错,但是不行,必须按照传统成熟的做法来!”“我们的这个产品本来就行新的呀,这些改变大家也容易适应,并且对于提高效率有好处。”“不行,就这么定了!”
“我们必须在规定时间前完成,以后每天都必须加班”
“新闻上讲述了一个新技术,你们有没有调研过?能不能实现?”“啊?公司上班网络都没有,时间也这么紧,只是对一个新闻的技术进行调研?何况就那么些人?”
“我不管,我只负责把任务分配下来,然后我就要最后的结果。”
——“思维固化,阻碍创新;没有经费支持;人为设置时间期限,不留足够的研发时间;拒绝联网,企业成为了信息的孤岛;最可怕的是没有行业调研,居然拿着新闻来指导!” 心中那把火瞬间被狂风暴雨打灭,我瘫坐在那里,脑海里不断浮现出,老员工的各种抱怨、工作中领导的瞎指挥、不堪的经济效益,技术人员的敷衍应付。
“小马,休息两天吧,这两天你什么都不用干。”师傅拍打着我的肩膀。我目光呆滞的看着他,没有说话。随后几天,在厂区里面闲逛,看着那些来去匆匆、抱怨不断、没有激情的老员工,突然感觉他们的现在就是我的未来。
“不,我要改变!这不是我要的生活!”
辞职
经同事提醒,我们合同的开始时间是以毕业证书的发放时间开始计算的。“哈哈,可以提前一个月辞职了,多了一个月的看书准备时间啦!”那兴奋劲儿,估计接下来的几天早上都是笑醒的。
“小马,你的辞职得到批准了,这是批复文件。”手握批复文件,那一瞬间每个毛孔的是舒爽的,和老员工一一道别后,便离开了办公楼。在离开厂区的路上,心情异常复杂:看着这熟悉的环境,看着自己设计的产品,以前努力工作的场景便历历在目;两年前的那个夏天,厂区大道绿树成荫、办公楼被爬山虎围绕,刚毕业的我手握合同充满希望的到来;两年后的这个夏天,依然是绿树成荫和爬山虎围绕,手里握着却是离职批复文件,要走向的是一个只在业务时间学习了4个月的全新行业。对往日的怀念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同时涌上心头,这感觉真的很不爽!
找工作
仅仅准备了四个月的业余时间,没有任何经验,也没有深入的统计、数学方面的知识储备,要找一份数据分析相关的工作,就必须让别人了解我?一份数据分析报告是必须的,哪怕质量并不是很高。思来思去,准备将社团的大作业最为题目。
然而,辞职后的时间里,有着各种杂事:朋友之间相互吃饭送别,相关手续的办理等。 为了保证时间不会随意的浪费掉,制定了严格的行动方向:
1、 花半个月内,完成分析报告的初稿,期间有各种离别的 ,注意把握好时间;
2、花3天时间,撰写求职简历,中英文。
3、在撰写简历过程中,去招聘网站搜索工作职位,并将相关职位分为两类:1)我比较符合的职位(该类职位最为重要);2)与我准备的内容相近的职位。策略:先向第二类的企业投递,参加两个面试后,积累一定的面试经验后,在投递第一类的企业,希望能够表现的更好;
4、以转行为第一目标:找到一家发展前景好的企业为上策;找到一家实力一般甚至比较差的企业为中策;找一家企业去实习为下策。
5、除开各种必须参加的活动和必要的休息,必须保证每天8小时的有效学习时间。
完成较长时间的准备工作后,开始投递简历。平日里,我自认为自制力很好,但是等待面试的时间里,却证明了这一切都是假象:每时每刻都想看一看简历的情况,是否被查看,是否有面试的通知?
一周的焦急等待,终于接到了第一个要求我面试的企业,最令我惊讶的是,这家企业我之前关注过,但是感觉要求太高,不敢投递简历。我们很快约在4天后进行笔试和面试。那晚我心情相当舒畅,骑着我的单车骑行了40公里,以表示对这开心事情的庆祝,同时也为未来四天的高强度准备储备体能。
当晚我制定了详细的计划,把这四个月的学习的所有内容,分为了四类:统计学相关;分析思维和分析案例相关;基本算法常识以及工具类相关(包含爬虫)。每天复习一个类别,并且必须提前完成。最后一天晚上在对所有的内容进行一个总体复盘,并对第二天可能遇到的场景进行简单的预演。
接下来的几天完全按照计划完成,并且额外下载了一些阿里巴巴的校招试题,然后以自己最好的心态去面试。然而一开始的笔试就把我给难住了,大量的算法内容,并且需要相关的实践经验才能回答好。随后的面试,由于准备的比较充分,没有出现冷场现象。然而很多的迹象都表明:学习的内容和企业需要的内容不匹配。
接下来的几场面试基本都是因为各种原因,均以失败告终。最后经过好多周折找到了现在的这家初创一年、实力一般的企业——这才算是找到了工作。
回顾找工作的经历,感受最为明显的是:你脑袋里预想的东西和实际面试遇到的情况很可能完全不一样。所以个人世界里的过多想法并没有什么太大意义,基本的准备后就接受实践的检验,然后调整自己的路线,或许是一条不错的道路。尽管如此,仔细的面试准备仍然是非常必要,作用有二:1)对于之前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回顾;2)增强自信,使你在面试时表现的更好。
工作
近半个月的休整后,便开始了新行业的工作。由于这是一家创业公司,上午只是花了一个小时的时间便完成了入职的手续办理,接着与老板进行了简短的工作方面的交流,便被直接参加企业项目的会议。节奏太快,这是我对工作的第一印象。
很快便被分配与一位同事一起进行项目,常见软件操作不熟悉,业务的不熟悉便立刻困扰我。加上老板为了让我尽快熟悉业务,很多项目的会议都让我参加,并且会分配部分的任务给我,本来就不适应的我,更是瞬间不知所搓了,经常会产生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开始的想法,这个感觉真叫一个不爽。一个词语可以总结这种状态——玻璃上的苍蝇:前途看着很光明,却有一块玻璃阻挡着你,冲不破,也经常不知道如何冲破。
后记
对比前后的两份工作,第一份工作打心里就不认同,觉得很前途一片灰暗;然而现在这份工作,前途似乎明朗一些,却担心这种前途光明的感觉是否真实?是不是不太了解而产生的错觉,从而撞死在玻璃前?即便这种感觉是真实的,这条完全陌生的漫漫长路,似乎也并不好走。
此时,我就好比置身于荒野,只能朝着一个方向前行,才可能离开荒野;何况现在已经走上了一条有着微弱光亮的路,那就继续坚定地前行吧(哪怕这是死路)!因为你根本就没有选择,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