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作文,全国卷二要求写一篇书信或演讲稿。回想我1986年中招考试,作文题目是《给桃花源人的一封信》。2019年中招,作文会不会也要求写封信呢?学生对书信格式是否掌握了?我思虑再三,决定练习一篇书信。
在布置书信写作之前,我还信心满满,认为学生对书信格式应该掌握的差不多。因为他们升入九年级第一次期中考试后,全校开家长会,要求给家长写一封信,他们还练习过一次。不久前,我还简单说了一下书信的格式。
这次作文训练,我把“六一押宝”卷B卷命题作文《请让我再拼一次》用书信形式来写。写作前我简单把训练缘由说了一下,对书信写作格式不作任何提示。
作文还照例采用中招训练模式,45分钟当堂完成。很快地,80%以上的学生当堂完成了作文。
我在办公室逐一批改作文,重点是书信格式。令我吃惊的是,全班仅两个学生格式完全正确,其余则漏洞百出。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格式不完整
书信格式包括称谓、问候语、正文、祝颂语、署名、日期六部分。学生普遍缺少问候语、祝颂语,这不能说明学生缺乏文明礼仪,而是忘记了书信还有这两部分内容。另外,有十几个学生没写日期,有个别学生称谓、问候语、祝颂语、署名、日期均没有。
2.称谓不恰当
“致你们”“致自己”“稍纵即逝的你”“致老师的一封信”“给勇气的信”“致父亲的一封信”等应有尽有。有一个学生称谓拟为“勇气”,令人啼笑皆非。
3.署名不恰当
给父母师长的信,署名仅姓名三个字,我给学生评价“你们就好像大领导签名了。”“可惜对象是你的父母师长,没看清对象吧?”“署名‘您的宝贝女儿’多好啊!”学生都会意的笑了起来。
4.书写格式不正确
称谓没顶格写,“此致”没另起一行空两格(或紧贴末句不加标点),“敬礼”没有另起一行顶格写。还有,“署名”与“日期”位置颠倒或没另起行写在右下角等等。对“此致”一词意思不理解,写成“致此”。
问题暴露出来了,咋办?一一指出,尽快弥补。
为了让孩子们准确地记住书信格式,我把歌手李春波的《一封家书》用书信形式制作成了幻灯片,让学生看。为了让学生明白“此致”“敬礼”之类的祝颂语并不是可有可无,我让学生当堂欣赏了李春波边弹边唱的歌曲《一封家书》。学生看着幻灯片,听着李春波的歌,对书信格式有了深刻地理解。李春波的此致敬礼四字的反复吟唱,是感情的深度表达,学生也能有所体会。我告诉学生“此致”是写信人在这里想要表达对收信人的祝愿的话,意思就是“在此致意”。
为了引起学生对书信这一文体的重视,我给他们讲了古代文人关于书信的优美诗词。
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心中思绪翻涌,想写封家书问候平安。又担心时间匆忙有什么没有写到之处,在送信之人即将出发前再次打开信封检查。这就是唐朝诗人张籍用书信表达对家人深切思念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唐代大诗人杜甫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国家动乱时书信的珍贵。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流露出对亲人书信的渴盼。“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想寄一封信。但是山水迢迢,我想念的人在哪里呢?无限惆怅萦绕在宋代词人晏殊心头。
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的信不仅语言优美,感情充沛,而且还体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
我告诉学生,书信,在过去的岁月,承载着太多的责任。进入信息社会、特别是互联网普及后,书信的一些重要功能慢慢消失,在信息传递方面已远远落后于网络传输速度。书信慢慢为人们所淡忘。但是,借助现代工具传递的信息,加快了速度却少了些人性,多了些机械。人们再无法从书信中去感受对方的音容笑貌......
书信,虽然离我们渐行渐远,但是书信不会消失,因为它有其独特的魅力。书信,就像大海,就像高山,喜怒哀乐都包含其中。阅读书信,不光通晓信息、交流情感,还能欣赏百家书法。现代人的书信虽说不像古代人用翰墨书写,欣赏钢笔书法又何尝不是一件惬意的事。那些书信或娟秀、或大气、或龙飞凤舞。读信如读人,读着人家来信,好比和他人面对面的交流,或兴奋、或同情、或泪下。
通过我的讲解,学生对书信写作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书信的写作格式。我趁热打铁,又让学生练习了一篇书信。这一次,全班学生大都能正确掌握书信写作格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