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家里有一个爱走神的孩子是什么体验?
辅导他写作业,只要你不在他身边盯岗,他随时开启放空模式。
不是玩一会儿橡皮,就是扣一会儿手指,要么盯着桌子发呆,要么在纸上胡写乱划……
半个小时的作业,他非得拖成一个小时,甚至两个小时,
你气得血压飙升,他却气定神闲,不急不慌。
如果说陪孩子写作业,劳心劳神;
那么陪拖拉的孩子写作业,简直就是半条命挂脖子上了。
关于孩子专注力不集中的问题,妈心理群里,时常能看到家长在吐苦水:
孩子上课不注意听讲,经常走神,老师提醒很多次才能好好学习;
做作业拖拖拉拉、磨磨蹭蹭,每次看他写作业,只有我急得团团转;
课程跟不上,成绩一落千丈,都不知道怎么好……
陪读、陪写作业、陪上补习班,这是很多家长的日常写照,但孩子的成绩依然没有起色。
其实我们对孩子专注力的担忧,恰恰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专注力地理解有误区。
误区一
不是只有用在学习上的专注力才是专注力
你有没有发现,如果你给一个喜欢乐高的孩子一盒新的乐高,他能拼起来个没完。
在孩子尝试绘画、写作、舞蹈等创作行为的时候,长时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断抓住脑海里转瞬即逝的灵感,内心觉得剧场其实很热闹。
这个时候,孩子用到的也是专注力。
孩子绘画时,妈妈问:要不要喝水?天气是不是太热?有没有需要帮助的?
孩子其实很迷茫,为什么我专注的时候,你总是来打扰我,又转过头来跟我说,做事要专心。
孩子专注时,家长不打扰,不过度催促,不要破坏孩子发展的专注力,对孩子已经是很好地保护了。
误区二
孩子刷视频时间长代表专注力好
孩子刷视频、看电视的时候专注力很高,沉迷起来甚至会昼夜颠倒。
刷视频、看电视等行为激发的是被动注意力,而孩子学习的时候需要激发主动注意力。
如果孩子被动注意力使用的时间越久,那么他主动注意力锻炼的时间和机会,相应地就会减少。
所以要控制孩子刷手机、玩电视的时间。
误区三
孩子爱神游是错误的
孩子爱神游,很可能还是个天份。
很多人的创作灵感都是在神游中获得的。
当你开启走神模式的时候,在一定程度上屏蔽了外界的信息,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帮助你从枯燥乏味的日常中缓解压力。
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一天中都会有一部分时间用来走神。
只不过成年人更有社会经验,所以更加能够判断,什么时候“摸鱼”更安全,能够控制时间也不会耽误事儿。
而孩子常常难以判断神游的合适时机,一旦遇上枯燥无味的学习,就会通过走神放松自己紧张的心情。
不要过早就贴上“专注力差”这样的标签,当孩子感到无聊、内心活跃的时候,其实是在排遣孤独。
而且有时候你看孩子在玩橡皮,其实耳朵在听课;就像是有的成年人喜欢边转笔边思考问题。
还有一种情况很常见:
当父母训斥孩子,或者父母之间发生争吵的时候,
孩子有时还会显得心不在焉,眼神空洞,看起来只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
实际上,这是孩子在压力下保护自己的一种方法,让自己从现实世界中逃离,这个行为在心理学上叫做“解离”。
如果你给孩子太大压力的话,他为了解离伤害,容易表现得对外界满不在乎。
这都是孩子长期没有安全感,大脑长期处在神经系统一的状态所致。
图源:Pexels
如何帮助孩子学习更专注?
1. 帮助孩子保持做事的积极性
他们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专注力自然会保持得比较久。
那他们不感兴趣的事情,比如做作业、学弹琴、上各种兴趣班,很难一直保持浓浓的兴趣。
这就考验父母如何保持孩子的兴趣了。这跟孩子的天性、教育的方式、环境等等因素都相关。
如果孩子总是被父母“强迫”学习,那他们就会觉得学习是父母的事,不是自己的事。
专注力也和任务的难度息息相关。给孩子自主权,关注任务难度,适当提供支持。
2.学会倾听孩子
很多时候你觉得孩子上课没有好好听讲,其实是孩子没有养成好好倾听别人的习惯,因为他也没有被好好地倾听过。
父母先减少内心的负面情绪,不要急于未经请求的建议。
孩子没有问你应该怎么做,你就不要说“你应该这么做”,这不是倾听的语言。
坐下来耐心听孩子的感受,多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
孩子讲他的故事,你却在想你的事,这是倾听大忌。
有的家长甚至跟孩子分享,他们过去如何解决问题或困惑的“风光”经历。
表面上是启发孩子,实际上是对孩子居高临下地说教。
3.说教有度,别在孩子耳边念“紧箍咒”。
毫无意义的唠叨,并不能影响孩子变得有效率。
实际上一件事只说一次的效果会比反复强调的效果好很多。
而过多地说教,也只能导致孩子拒绝按指令做事,这都是推动孩子叛逆的力量。
一味催促,既破坏了孩子的节奏,也破坏了孩子的专注力。
家庭暴力倾向突出,也会导致孩子安全感缺失,在课堂上变得爱开小差,容易走神。
孩子的安全感被破坏,造成了对周围环境极度过敏,无意识的恐惧反应,
因此在课堂上会因为稍微的一点动静就东张西望,出现走神儿。
过度粗暴的教育方式只会伤害孩子的心灵。
父母要营造和孩子之间的亲和感,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幸福感。